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组织中CK-19和Ki-67的表达及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180例甲状腺癌、6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及40例甲状腺正常组织进行CK-19与Ki-67检测。结果1.甲状腺乳头状癌组CK-19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滤泡癌组、良性病变组、正常组(P<0.05);2.Ki-67在正常组无表达,余各组均阳性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滤泡癌组Ki-67LI显著高于乳头状癌组、良性病变组、正常组(P<0.05);4.CK-19、Ki-67阳性表达率与性别、年龄无关,与肿瘤大小、进展分期正相关(P<0.05)。结论CK-19、Ki-67的表达分别在乳头状癌、滤泡癌上调,随肿瘤进展而增高,可作为甲状腺癌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的良好指标。
简介:目的:研究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并与其在表浅性瘢痕、正常皮肤表皮中的表达进行比较,分析其规律。结果:TGF-β1在病理性瘢痕表皮角质细胞中的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均较表浅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明显增高(P值均〈0.05),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也出现增强,但与表浅性瘢痕、正常皮肤表皮比较,阳性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强度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和MMP-2在病理性瘢痕表皮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达增高,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表皮可能是多种细胞因子的重要来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中期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在临床中的应用和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在我院接受产前筛查的孕妇共4419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进行必要的血清标志物筛选检查。结果对在我院接受产前检查的孕妇进行比较筛查的时候,发现低风险孕妇所占据的比例为96%,高风险孕妇所占据的比例为4%。在染色体异常具有较高风险的孕妇中,产前诊断所占据的比例为78%,孕妇染色体异常率为5%,染色体异常的高风险孕妇在进行B超产前诊断的时候,其产前诊断率为100%,其产前诊断的异常情况所占据的比例为10%,同时发现,高风险孕妇在围生期这一阶段中出现胎儿死亡和死胎以及羊水异常等异常妊娠结局的情况要高于低风险孕妇(P<0.05)。结论对孕中期孕妇进行产前检查的时候,主要使用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联合应用的方式,对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进行辅助预测,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出生缺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述情障碍、生活事件在童年创伤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之间所起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设计,使用童年创伤问卷、述情障碍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对2 592名南方医科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19.0的PROCESS 2.13宏程序检验述情障碍的中介效应和生活事件的调节效应。结果(1)大学生抑郁症状和童年创伤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1.34%和14.80%。(2)童年创伤总分[(34.25±8.01)分]与述情障碍总分[(48.82±10.72)分]呈正相关(r=0.38,P<0.01),生活事件总分[(36.91±9.74)分]与抑郁症状评分[3.00(6.00)分]呈正相关(r=0.53,P<0.01)、述情障碍总分与抑郁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49,P<0.01)。(3)述情障碍在童年创伤与抑郁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直接效应(效应值=0.25)和中介效应(效应值=0.12)分别占总效应(效应值=0.37)的67.57%、32.43%。(4)健康适应、受惩罚和学习压力事件在述情障碍与抑郁症状的影响路径中存在调节作用。结论大学新生童年创伤通过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和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来影响抑郁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8例乙肝患者和40例健康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活性。结果各临床类型乙肝患者NK细胞活性降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均下降,其中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外周血CD3+、CD8+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功能的检测对乙肝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检查annexinⅠ在食管癌前病变到食管鳞癌不同病变过程中的表达。方法按照研究食管癌早期病变的病理学取材方法取材,选择含有不同程度癌前病变的食管鳞癌标本11例,经连续取材制片和免疫组化分析,比较同一病例由食管癌前病变发展到食管鳞癌的全过程中annexinⅠ的表达改变。结果AnnexinⅠ表达水平在食管正常鳞状上皮中呈强阳性(11/11,100%),低度癌前病变(轻度不典型增生和中度不典型增生)减弱(3/8,37.5%),高度癌前病变(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明显减弱(12/14,85.7/%),食管浸润癌和淋巴结转移癌中阴性或显著减弱(15/15和3/3,100%)。Annex.inⅠ在食管低度癌前病变中的改变具有显著意义(P=0.002)。结论AnnexinⅠ是食管鳞癌早期侯选标志蛋白,在食管低度癌前病变时表达异常。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确诊为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11例患者资料,均接受腔内治疗。总结其症状、手术方式、并发症、支架通畅情况并分析患侧上肢收缩压及血液峰值血流速的变化。结果11例患者均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手术均成功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9(30.1±23.4)个月;2例术中使用脑保护伞,其中1例行同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因对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行支架植入术;1例术中发现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重度狭窄,一期行无名动脉支架植入术,半年后行左颈总动脉支架植入术。6例为股动脉入路,2例为肱动脉入路,1例经腋动脉与股动脉穿刺入路,2例为右颈部切开逆穿颈总动脉与股动脉联合入路。3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6、7、12个月出现支架内再狭窄,1例患者行无名动脉支架内球囊扩张术,2例患者行再次支架植入术,术后支架内血流均恢复通畅;1例术后14个月出现支架内再闭塞,因临床症状改变不明显未干预,本组病例临床再干预率为3/11,一期通畅率为7/11,二期通畅率为10/11。10例患者术后症状较前缓解,1例患者右上肢无力无明显改变。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术前、术后右上肢收缩压、脉压差、无名动脉峰值血流速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治疗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疗效确切,应根据病变情况及患者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