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研究了河南省荥巩煤田下部铝土矿床铝土矿层及其含矿岩系锂元素(Li)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主量元素的相关性,以期为铝土矿矿床伴生锂资源的综合利用与评价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铝土岩的Li平均含量高于铝土矿和黏土岩,在空间上Li的分布差异较大。纵向上,中、上部颜色较深的铝土岩、铝土矿的Li含量高,往下岩(矿)石颜色变浅、Li含量降低。在矿体走向上,矿区中部岩(矿)石的Li含量最高,平均厚度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低;在矿体倾向上,深部和浅部铝土矿的Li含量相对高。矿区铝土矿、铝土岩的Li含量随Al2O3含量的升高而降低;Li与SiO2呈中等正相关关系;Li与TiO2、A/S呈中等负相关关系。
简介:为厘清黔中地区下石炭统九架炉组铝质黏土岩系中锂的超常富集机制(Li2O平均含量0.21%,最高达0.74%),为寻找锂资源提供新的途径,对黔中地区4个典型剖面进行了富锂黏土岩的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在剖面上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下石炭统九架炉组与下伏寒武系娄山关群白云岩的不活动元素比值相同,且其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相似,都以轻稀土富集的平缓右倾型为特征,暗示九架炉组的形成可能与下伏娄山关群白云岩的风化和酸不溶物的积累有关。元素相关性分析和风化作用强度指标研究发现,锂含量与CIA和Si/Al值皆呈负相关的关系。初步推测,泥质白云岩的风化分解,主量元素的大幅度流失,是造成锂超常富集的重要机制。
简介:从板块构造演化、盆山相互转换关系入手,对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构造式样及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总结分析,并重点对新构造运动阶段的构造运动形式、造山幅度及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中生代盆地是在晚古生代褶皱基底之上多阶段发育起来的中、小型山间断(坳)陷式盆地(群),盆地形态及展布规律受基底构造控制。新构造运动总体以差异性断块抬升为主,垂向抬升幅度适中(500-1500m),属于天山造山带东延的亚造山区范围。盆地后期构造运动具有南(西)抬、北(东)断的特点,盆地西南翼往往发育有一定规模的构造斜坡带,具备形成层间氧化带型铀矿的构造条件。
简介:三角洲湿地植被的形成和分布同时受水深、土壤含盐量两个环境因子的作用.采用模糊数学排序方法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在水深、土壤含盐量两个环境梯度下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由TWINSPAN划分而得到的8个植被类型在模糊数学排序图中有各自的分布范围,界线明显.以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spicatum)等水生植物为优势种的群落分布在排序图的左上部,为黄河三角洲湿地高水深、低盐分地区;以柽柳(Tamarixchinensis)、翅碱蓬(Suaedaheteroptera)等典型盐生植物为优势种的群落分布在排序图的右下部,为黄河三角洲的低水深、高盐分地区;其他以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荻(Triarrhenasacchariflora)、旱柳(Salixmatsudana)等为优势种的群落分布在排序图的中部.利用Gini-Simpson指数,在模糊数学排序图中分析了植物物种多样性随水深、土壤含盐量梯度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高水深、低盐分和低水深、高盐分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均较低,而二者过渡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较高.
简介:摘要:本文是对630MW超临界机组过热器氧化皮生成规律及预防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主要针对630MW超临界机组过热器受热面的T91、T23、TP347三种材质,研究630MW超临界机组过热器材质氧化皮的生成规律,探究氧化皮生长和剥落的关键影响因素,对氧化皮的剥落情况进行监督,不定期地开展重点部位氧化皮堆积状况的监控和评估,全面解决过热器氧化皮堆积引发机组非停事故的发生,提高电厂锅炉管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本文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氧化皮堆积预防、重点监督、定期检测、可靠处理的实用技术,能够实现氧化皮的预防和控制,大大降低氧化皮堆积爆管事故发生率,实现机组的安全可靠运行。
简介:华南热液矿床形成的时代爆发性、空间分带性及其成矿元素对前寒武纪基底的继承性表明,构成华南基底和含矿建造的前寒武纪地层(主要为元古界)是华南陆内热液成矿作用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燕山期花岗岩类是热液成矿作用的主要成矿能量来源;华南热液成矿的区域分布趋势、矿床形成过程和成矿岩体演化等,均表现出与构造热隆起动态有关的成矿特征。多期花岗岩类侵入和迅速块断隆升造成地温梯度增高,基底含矿建造提供成矿物质,以及有利的热液通道和扩容空间是造成构造隆起带或盆地“凹中隆”成矿的重要条件。燕山期花岗岩成岩成矿与大陆地壳的多旋回熔融或再循环有密切的成因关系;地震层析图像资料显示,华南中生代软流圈上涌是造成华南陆壳热隆起的动力学因素。但其成因不同于地幔柱机制,具有被动上涌特征,可能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大型冷幔柱下沉和地幔过渡带崩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