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新建或改建标准蚕房,是蚕茧基地区蚕农夺取蚕茧无病、优质、高产、稳产、多收的基本保证。在目前,农村经济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不仅兴建标准蚕房困难很大,就是改造一间标准蚕房,少者几百元,多则要上千元,方能办到。为了缓解目前农村养蚕房困难,解决利用农家住房堂屋等口袋屋饲养大蚕既不稳产,又不高产的问题,笔者于80年代提出了:

  • 标签: 纱门 养蚕房 高温多湿 单产 大蚕饲养 氧化碳
  • 简介:桑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是桑树叶部害虫。桑蓟马在我场一年发生10代,从早春到入冬前均为害桑叶。早春桑芽一开叶就以成虫,若虫为害桑叶,被害轻者,叶背出现零星褐色小点,降低叶质,影响桑叶生长。被害重者,叶背出现无数褐色小凹点斑,桑叶失水,中下部叶片提前硬化,中上部嫩叶卷缩,叶质低劣,不能养蚕。1988、1989两年我场625亩桑园中有500亩被害,特别严重的有390亩。据

  • 标签: 桑蓟马 桑芽 桑树叶 叶质 蓟马科 桑园害虫
  • 简介:桑橙瘿蚊为害桑树顶芽,每年发生6~7代,其虫情测报采用发育进度预测法,主要是田间调查法、黑光灯引诱、剥芽调查法。其防治措施要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土壤施药与顶芽喷药相结合,通过翻土除草晒死虫蛹,春季桑树摘芯减少产卵环境,夏季土壤撒药和顶芽喷药等方法综合防治。

  • 标签: 桑橙瘿蚊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 简介:近年来,我院桑园桑瘿蚊为害逐年有所上升。桑瘿蚊为害桑树顶芽,体型小,周期短,繁殖快,常因幼虫吸食顶芽汁液,致使桑树新梢顶芽弯曲畸形,为害严重的顶芽萎凋脱落,止芯封顶,造成枝条短小,如多次被害,侧芽萌发,层层开叉,呈“扫帚状”,若几年连续被害,会造成树势衰败,叶型小,硬化早,产叶量低。现将我院桑园桑瘿蚊发生为害规律及防治措施报道于后,仅供参考。

  • 标签: 发生为害规律 桑瘿蚊 防治 侧芽萌发 顶芽 芽弯曲
  • 简介:家蚕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中最常见、危害最重的一类传染性疾病,据四川蚕病普查资料显示,每年家蚕因蚕病减产20%左右,其中家蚕病毒病的危害占蚕病损失中的70%~80%,养蚕成败的关键是蚕品种的优劣和蚕病的防除,蚕病的发生直接影响到茧丝质量和经济效益。

  • 标签: 病毒病 家蚕 发病规律 种类 病征 病变
  • 简介:桑橙瘿蚊为害桑树顶芽,夏秋季成虫产卵于桑树顶芽内,幼虫孵化后,用口器挫伤顶芽组织,吸食汁液,使顶芽枯萎。连续为害后,桑树侧枝丛生,枝条短小,树形不整,造成夏秋季桑叶严重减产。笔者经过多年的虫情观察和防治实践,初步了解到桑橙瘿蚊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 标签: 桑橙瘿蚊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 简介:通过总结和分析1995~1999年我区每年各养蚕月份销售桑蚕种量的数据,计算出各月份销售种量所占全年发种量的比例,从中可看出我区蚕业生产的用种量有一定的时间和季节规律,我们掌握这些规律,可为今后制定蚕种生产计划和冷藏蚕种时间和数量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发种量 广西 蚕种生产 制种量 冷藏时间
  • 简介:桑螟是资中县危害桑叶,传播蚕病的主要害虫。根据普查,该虫危害率达50~60%。严重时可达90%。为此,我们从1983年~1990年,对该虫进行了系统研究,掌握了桑握在资中的发生规律,并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测报、防治措施。

  • 标签: 桑螟 蚕病 危害率 资中县 年生活史 历期
  • 简介:家蚕细菌性中毒病即卒倒病,从发现至今已有近100年历史,由于以前国内发病很少,故缺乏对该病的深入研究。70年代中后期曾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发生大流行,造成巨大损失,曾引起各级领导及科技人员重视,进行了不少研究报道,并初

  • 标签: 家蚕 细菌性中毒 茧质 发病规律 综合防治
  • 简介:为了探讨氟离子在雌雄家蚕中肠和头部的吸收累积情况,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研究材料,按照常规方法饲养到5龄起蚕时,对2品种家蚕进行雌雄鉴别,并将其分区饲养。添氟组喂食经200mg/kgNaF溶液浸泡后的桑叶,另设清水对照组,检测不同性别家蚕中肠和头部氟离子浓度的积累情况。结果表明,在中肠中,对照组734和T6雄蚕氟离子浓度分别高雌蚕1.20倍和1.03倍,添氟组734和T6雄蚕均是雌蚕的1.05倍。734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67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58倍。T6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22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20倍。在头部,对照组734和T6雄蚕分别是雌蚕1.39倍和1.08倍,添氟组734和T6雄蚕分别约是雌蚕的1.10倍和1.03。734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10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39倍。T6雄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10倍,而雌蚕添氟组是对照组的1.03倍。两种组织中,均表现出雄蚕中的氟离子浓度高于雌蚕的。

  • 标签: 家蚕 氟化物 中肠 氟离子
  • 简介:近年来我省蚕种生产担茧制种量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后期死蛹的严重发生是重要原因之一。据1986~1987年调查,我省各蚕种场(站)后期死蛹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发生率为5~10%,较严重的为20~30%,更甚者高达50%以上,因此,加强对原蚕后期死蛹发生的原因、规律和预防的研究,对提高我省蚕种质量、提高担茧制种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关于后期死蛹发生的原因、规律和防治,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对后期死蛹发生的原因及发生规律的结论不尽相同,较多学者侧重认为细菌性、创伤感染造成的,防治的主要方法是推迟

  • 标签: 蚕期 蚕种质量 上簇 适熟叶 原蚕区 创伤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