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硝苯地平(NF)膜控型24h控释微丸的处方与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液相层积、丸芯上药法制备载药速释微丸,以EudragitRL100、RS100为包衣材料,流化床悬浮包衣法制备膜控型控释微丸,并对影响微丸释放的处方因素进行了考察。通过与市售渗透泵片拜新同的体外释放度的对比研究,探讨硝苯地平膜控型控释微丸的体外释药特征。结果调整EudragitRL100、RS100的比例、衣层厚度、致孔剂的用量,可以改变药物的释放速率。当EudragitRL100、RS100的比例为3∶7,包衣增重为6%时,制备的控释微丸体外释药与市售渗透泵片相似(f2=62.8),具有良好的零级释放特性。结论以丸芯上药法,EudragitRL100、RS100为控释材料制备的NF膜控型控释微丸,具有良好的零级释放特性,结果可为硝苯地平多单元控释制剂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改进的护理措施:(1)增加人工湿化;(2)加强体疗、气道湿化后吸痰、(3)每日更换呼吸机管道;(4)使用鼻空肠管鼻饲(小孔胃管);(5)加强口腔护理;(6)使用可吸引式气管导管;(7)规范吸痰顺序。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及vAP发生率。结果:通气后两组各项血气监测指标比较,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机械通气时间干预组为(22.5±8.5)天,对照组为(30.5±7.5)天,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干预组发生VAP9例(15%),对照组发生VAP19例(31.7%),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实施改进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降低VAP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制备蛇床子素自乳化释药并评价其质量。方法通过溶解度和伪三元相图实验确定蛇床子素自乳化释药系统所用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用量范围,通过D-最优混合实验设计优化蛇床子素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处方;评价了蛇床子素自乳化释药系统经水稀释后形成微乳的外观、微观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位以及体外溶出情况。结果蛇床子素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处方组成为:CapmulMCMC8作为油相、Tween20作为表面活性剂,PEG400作为助表面活性剂,最优比例为:46.9∶29.9∶23.2。加水稀释蛇床子素自乳化释药可快速形成澄清、透明状微泛蓝光液体;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其为圆整、规则球状;平均粒径为(31.8±1.6)nm,多分散指数为(0.164±0.014),zeta电位为-(26.1±1.4)mV;自乳化释药系统中蛇床子素释放迅速,在45min内药物可到90%以上。结论制备的自乳化释药系统可以显著提高蛇床子素的体外溶出速度,有望成为蛇床子素的新型给药制剂。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精细化管理在医学检验分析前阶段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与论述,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从2018年6-7月实施精细化管理前时段内临床医生开具的检验申请单中获取到190230份样本;同年10-11月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后时段,同样从临床医生开具的检验申请单中获取了172711份样本。以我院实验室、《临床实验室质量标准》中制定的有关标准作为参考依据,对精细化管理前与管理后医学检验分析前阶段各环节的情况进行统一评价。结果:与实施精细化管理前比较之下,实施精细化管理后的申请单、样本量、样本容器与采样时机不正确、样本溶血、抗凝样本凝固等比例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住院急诊送达实验室后10分钟内接收的样本、住院急诊送出后20分钟内送达实验室的样本和住院急诊样本采样需20分钟送出的样本等比例均有所上升。结论:对于分析前阶段各环节的质量而言,实施精细化管理后不仅会大幅提高,连带着检验质量也是出现同样的变化。
简介:目的分析并评价袋鼠式护理方法在小儿急性肠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患有小儿急性肠炎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化护理方法,而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结合袋鼠式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以及家属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应用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为96.00%,而对照组为78.00%。并且实验组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小儿急性肠炎的患者治疗期间使用袋鼠式护理方法,其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切口手术急诊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期间实施手术治疗的 97例急性阑尾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48例,观察组 49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疗效并对比分析两组间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围术期术中出血量( 32.67±5.06) mL少于对照组( 49.42±5.97) mL( P< 0.05),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 55.81±6.27) min、( 25.51±6.36) h、( 16.89±3.16) h、( 4.76±1.34) d均短于对照组( 76.73±8.52) min、( 38.79±8.14) h、( 25.74±3.58) h、( 6.21±1.48) d( P< 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肠梗阻、肠粘连、肠瘘发生率为 8.16%低于对照组 27.08%( P< 0.05);观察组优良率 93.88%高于对照组 83.33%( P< 0.05)。结论:应用小切口手术急诊治疗急性阑尾炎患者,可缩短手术、术后首次下床、术后排气以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佳,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阿替普酶对于急性肺栓塞高危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意义。方法3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给予50mg阿替普酶静脉滴注2h,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心肌缺损标志物水平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治疗后,患者的D-二聚体、脑钠肽(BNP)水平以及血氧分压(PaO2)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APD)、右心室舒张末期横径(TD)、肺动脉压(PAP)和三尖瓣反流压差(TRPG)水平等均得到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肺动脉栓塞高危患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安全系数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70例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纳入本组研究,遵从随机双盲分组法将其分作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的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高热消失时间及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护理高热消失时间中,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满意度比较中观察组满意度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对改善患者的高热消失时间及患者满意度数据较为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简介:目的以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为研究载体,开展质量再评价研究,提高其质量控制水平。方法采用HPLC-DAD-ELSD串联技术,以AgilentzorbaxSBC18(4.6mm×250mm,5μm)为色谱柱;以乙腈-四氢呋喃-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25℃,流速1.0mL·min-1;DAD检测波长254nm;ELSDN2压力3.5bar,漂移管温度50℃,增益值11。结果构建了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的HPLCDAD-ELSD指纹图谱,将其水溶性成分、黄酮类成分和内酯类成分反映在一张色谱图上;采用对照品对照及UFLC-TripleTOF-DAD-MS/MS鉴定,确认和指认了指纹图谱25个共有峰中的20个成分,已知成分峰面积之和占共有峰总峰面积的90%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升了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水平,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对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制剂配置流程相关的指南和专家共识进行系统评价,为PN制剂配置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医学数据库及PN相关权威学术组织网站。分别使用AGREEⅡ和CASP量表对临床指南和管理指南(或专家共识)的质量进行评价。同时,围绕国内PN配置流程所包含的项目对纳入文献进行健全度分析,以评价其全面性和精确性。结果最终共纳入1篇临床指南和4篇管理指南(或专家共识,其中1篇为国内共识)。其中,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2014年的临床指南质量评价结果为A级;4篇管理指南(或专家共识)中,德国医学营养学会2009年肠外营养指南第10章全静脉营养配置的质量评价结果最佳。另外,健全度分析结果显示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的肠外营养安全共识涉及的内容最为全面,且内容叙述最为详尽。5篇文献都对PN医嘱的开具、PN制剂的配制和临床使用等3个方面内容给出了相关推荐,主要涉及PN医嘱的适应证要求、PN制剂混合配置的安全操作以及PN制剂在临床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结论国外的相关指南的质量略有不同,各具特点,推荐意见的描述也较为详尽。国内尚无相关指南,应根据我国肠外营养制剂配置的临床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指南指导配置实践。
简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使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临床综合征,其预后极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各种心脏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逐渐意识到心力衰竭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早期能够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减少患者再住院率、延长患者寿命,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本文通过对影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为医护人员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二级预防干预提供合理意见和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