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维持大循环灌注是脓毒症复苏过程中重要目标之一,但临床过程中,大循环-微循环失耦联状态并不少见,即大循环已处于稳态,但微循环仍存在障碍。若不能及早识别干预失耦联状态,往往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等不良事件发生。因此,如何合理地监测微循环在脓毒症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对脓毒症中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发展以及监测方法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脓毒症 微循环 大循环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障碍在心绞痛患者中普遍存在,相对于传统的心外膜冠脉血运重建,冠脉微循环血运重建对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和预后同样重要。体外心脏震波、增强型体外反搏和远隔缺血预适应等物理康复疗法具有多靶点、多通路作用的优势,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和平滑肌功能,促使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和毛细血管床开放,为冠脉微循环血运重建开辟了新的路径。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微循环 物理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知识可视化分析,探讨2000至2019年休克和脓毒症微循环领域研究进展。方法收集2000至2019年科学网(Web of Science)及万方数据收录的休克和脓毒症微循环研究领域相关文献。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并绘制文献增长柱状图和曲线图;应用CiteSpace 5.0 R1软件对国家、研究机构、作者信息进行提取及整理并生成相关共现网络,分析该领域主要研究力量分布及合作关系;应用CiteSpace 5.0 R1软件对关键词及相关引文进行分析并绘制共被引文献网络,分析该领域前沿及热点信息。结果共收集中文"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2 000篇,英文"article"及"review"1 823篇,中文文献只进行发文量、研究机构及作者的统计描述,所有英文文献均纳入可视化分析。在发文量方面,2009至2019年休克和脓毒症微循环研究领域英文文献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中文文献于2011年呈现下滑趋势;而在发文质量方面,该领域文章影响因子大多集中在6以下,高影响因子文章数量较少,且每年数量保持稳定。英文文献分析显示,全球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国家依次为德国(430篇)、美国(401篇)、荷兰(223篇)。从研究机构上看,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以113篇位列Web of Science首位;国内发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南方医科大学(71篇)。作者共现网络分析显示在全球形成了三大科研团体,其中以Can Ince、Daniel De Backer及Jean-Louis Vincent对该领域贡献最大。中文发文量最多的前3位作者分别是牛春雨(20篇)、赵自刚(18篇)、段美丽(13篇)。关键词共现分析显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在"血流""一氧化氮""失血性休克""灌注",而"心源性休克""急性肾损伤""液体复苏""舌下微循环""病死率""氧化应激"和"重症患者"等突增关键词则体现了研究前沿。共被引文献网络分析显示,"舌下微循环"和"斑点阴影分数"相关文献最为活跃,表明微循环检测技术不但是休克和脓毒症微循环研究领域的热点,更可被视为未来的新兴话题,这也与突增关键词分析结果相吻合。结论通过知识可视化分析可以直观显示,微循环领域一直是休克和脓毒症治疗与科研的重点,其主要研究力量大多集中于欧洲发达国家,未来研究趋势多偏向于微循环监测技术。

  • 标签: 休克 脓毒症 微循环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 简介:摘要皮瓣移植技术在创面修复、功能重建和体表器官再造领域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由于其术后发生的血管危象直接影响到皮瓣移植成功率,皮瓣移植术后微循环的监测方法应运而生。但术后监测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情况仍然备受争议,尤其是侵入性辅助监测技术,然而国内尚未见对其进行系统报道。本文旨在总结其优点和缺点,为临床一线显微外科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皮瓣移植术 血管危象 微循环监测 侵入性
  • 简介:摘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发病是斑块破裂,继之血栓形成,血管的急性闭塞导致的。有些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虽然通过血运重建治疗使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开通,但由于相关冠状动脉的微循环出现"无复流"现象,使近期和远期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相反,有些AMI患者虽然相关冠状动脉仍闭塞,但其灌注区的心肌微循环却可由侧支循环得到灌注,使抬高的ST段下降,因此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疗过程中,冠状动脉微循环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应该是重要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冠状动脉微循环在心肌的血供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使用热稀释压力导管,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可以测得并量化微循环的功能,因此IMR是反映微循环的特异性指标。而且IMR不同于传统评估方法,有着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特异性高等多重优势。近年来关于IMR的研究突飞猛进,很多已知与STEMI有关的指标和IMR的相关性研究也不断发展。本文就目前有关STEMI患者中IMR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微循环 微循环阻力指数 心肌血流储备分数 ST段回落 微血管阻塞
  • 简介:摘要循环肿瘤DNA(ctDNA)是液体活检代表性指标之一,近年来在肿瘤诊治中的价值备受关注。ctDNA临床研究涉及的方向包括伴随诊断、疗效预测、预后判断、耐药监测、免疫治疗等。随着相关临床研究的开展,ctDNA逐渐从基础走向临床应用。本文回顾近期ctDNA临床研究进展,介绍新的观点及研究思路,探讨ctDNA临床研究瓶颈及前景。

  • 标签: 循环肿瘤DNA 肿瘤 进展
  • 简介: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机械循环辅助(MCS)可以对循环系统提供有效辅助,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状态,改善器官组织灌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其临床应用逐渐增多。Impella作为经皮MCS装置的一种,目前已经被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心原性休克(CS)或者选择性和紧急高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保护性PCI患者。因此,本文将从Impella的作用原理、Impella在CS患者中应用、Impella在高危PCI患者中应用及Impella指南推荐意见和批准适应证说明等几个方面介绍Impella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标签: 机械循环辅助 心原性休克 高危复杂介入指征患者 Impella 预后
  • 简介:摘要:现阶段, 随着环保对钢铁企业的约束日益加强,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烧结工序的节能减排工作势在必行。烟气循环技术是一种集节能与减排于一体的烧结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得到快速发展。文章综述了烧结烟气循环技术的发展史、工艺、节能减排效果及其对烧结生产的影响,对烧结烟气循环工艺的投建及运行有一定指导意义。最后对使用烟气循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发展趋势做了阐述。

  • 标签: 烧结烟气循环技术 研究进展 展望
  • 作者: 俞牧雨 刘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22
  • 出处:《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重中之重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 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 200233
  • 简介:摘要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肿胀增生和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血管结构改变,同时伴有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异常,而微循环的这些变化可通过引发能量代谢障碍、山梨醇积聚和肌醇耗竭及氧化应激异常增高等效应进而造成DPN的发生发展。前列腺素E1、前列环素衍生物和胰激肽原酶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药物可通过不同机制改善微循环障碍,增加神经组织血流灌注,减轻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

  • 标签: 微循环障碍 糖尿病神经病变 缺血缺氧性损伤
  • 简介:摘要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20%~30%的患者会出现远处转移。但目前用于肾癌诊断、监测复发和评估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仍不确定。循环肿瘤细胞(CTCs)是从原发肿瘤或转移灶脱落、侵入并存在于外周血管的肿瘤细胞。因此CTCs被认为是肿瘤转移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肾癌CTCs的相关研究面临检测方法不统一、临床应用较局限等问题。本文就肾癌CTCs检测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癌,肾细胞 循环肿瘤细胞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研究证实循环核酸检测技术能够指导临床乳腺癌的相关诊疗。循环核酸是指存在于循环系统的游离核酸,大致可分为循环DNA及循环RNA。循环DNA检测作为液体活组织检查技术,能够弥补临床指标敏感度和特异度不高的缺点,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筛查诊断及监测治疗效果,并为部分患者提供一定的预后信息。笔者总结了循环DNA在乳腺癌诊断、治疗、预后方面的应用以及研究现状,以供同行参考

  • 标签: 乳腺肿瘤 循环DNA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循环肿瘤DNA是来源于肿瘤组织细胞的血浆游离DNA,与肿瘤组织具有相同的基因组特征,因而在肿瘤诊疗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循环肿瘤DNA作为肿瘤标志物,有望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动态随访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脉淤血皮瓣的微循环功能变化。方法2019年5月至6月,取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Wistar大鼠12只(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对照组构建以腹壁浅血管为蒂的轴形皮瓣,模型组构建同样的轴形皮瓣并结扎腹壁浅静脉。应用moorFLPI-2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检测皮瓣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oorVMS-LDF2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系统检测皮瓣细胞聚集度和血流速度并计算微血管自律运动。应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皮瓣术后72 h的皮瓣血流灌注量、细胞聚集度及血流速度分别为100.4、174.2、31.2 PU,模型组则分别为10.5、81.5、13.5 PU,两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血流灌注量=26.214,t细胞聚集度=20.923,t血流速度=10.492,P<0.05)。对照组术后72 h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频率和振幅分别为163 Hz,35.2 PU。模型组大鼠血流灌注水平失去正常节律,术后72 h微血管自律运动的频率及振幅分别为28 Hz,4.5 PU,显著低于对照组(t频率=29.382,t振幅=33.81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皮瓣静脉淤血导致微循环血流灌注、细胞聚集度和血流速度显著降低,微血管自律运动受损可能是皮瓣淤血的关键环节。

  • 标签: 静脉淤血皮瓣 微循环 大鼠模型 微血管自律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皮瓣移植术后微循环监测现状,为规范显微外科医护人员在皮瓣移植术后微循环监测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2017年9月第七届中国穿支皮瓣高峰论坛现场,对来自全国的266名显微外科医护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术后微循环监测现状、监测指标、方法和记录方式,共计20个条目。结果251名(94.36%)所在科室开展了皮瓣移植术后微循环监测,其中有专门术后微循环监测的记录单占66.92%,使用颜色评估工具的占9.56%,使用红外线皮温计的占17.13%,使用皮瓣微循环分区监测的占15.94%;169名(67.21%)所在科室对术后微循环监测7~10 d。皮瓣监测的颜色3种及以下为主,时段及频次也不一致。结论我国皮瓣移植术后微循环监测方法、时段、频次、记录及监测辅助工具的使用均不统一,不同等级医院存在差异,有必要建立规范的皮瓣移植术后微循环监测标准。

  • 标签: 皮瓣移植 微循环监测 皮瓣颜色评估工具 血管危象
  • 简介:摘要:为指导城市交通微循环改善工作开展,首先简要阐述交通微循环理论,然后在对城市交通微循环存在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其改善机理及相关策略,最后以深圳蛇口片区改善实践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 标签: 城市交通微循环 改善机理 解决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脓毒症患儿舌下微循环指标特征,分析其在脓毒症患儿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脓毒症(脓毒症组)及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对照组)患儿纳入研究。脓毒症组患儿在入院0、6、24 h采集大循环指标,使用旁流暗视野成像技术采集舌下微循环指标。对照组在入院后采集大循环指标,在镇静后拟行气管镜检查时采集舌下微循环指标。选择De Backer指数(DBs)、变异指数(HI)、小血管变异指数(HIs)、灌注血管比例(PPV)、小血管灌注血管比例(PPVs)、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小血管密度(PVDs)作为舌下微循环评价指标。对比两组大循环微循环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对照组患儿年龄与微循环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71例患儿的资料,包括10例脓毒症及61例CAP患儿。61例CAP患儿中与脓毒症组处于相同年龄范围的9例患儿(2~48个月)为对照组A,进行两组间的指标分析。脓毒症组0 h PPV、PPVs低于对照组A,DBs、HI、HIs、TVD高于对照组A(P<0.05);6 h的HI仍高于对照组A,PPV、PPVs较0 h升高,但PPVs仍低于对照组A(P<0.05),HI、HIs较0 h无改善(P>0.05);24 h HI、PPV、PPVs较0 h改善(P<0.05),与对照组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Is改善不明显(P>0.05)。对照组HI、HIs分别与年龄存在中等及弱程度的负相关性(r=-0.420,P=0.001;r=-0.387,P=0.002)。结论HI、HIs、PPV、PPVs等指标是反映脓毒症患儿微循环障碍的敏感指标,液体复苏治疗可改善脓毒症患儿的舌下微循环指标,但脓毒症患儿舌下微循环的改善要晚于大循环的恢复。CAP患儿的HI、HIs与月龄存在负相关性。

  • 标签: 脓毒症 舌下微循环 旁流暗视野 社区获得性肺炎 儿童
  • 简介:摘要抗VEGF药物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黄斑水肿、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等眼底疾病。尽管其疗效显著且较为安全,但仍有对心脑血管和眼部的不良反应报道。目前有多种测量视网膜血流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原理不同,结果差异较大,缺乏统一标准,但各种方法均已观察到抗VEGF药物可能导致视网膜血管直径、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流参数有一些变化,尤其在多次注药之后,影响可能更加明显。

  • 标签: 血管生成抑制剂/副作用 视网膜 微循环 综述
  • 简介:摘要基于"心肺交互"的动态血流动力学指标是目前指导液体复苏的金标准,但这些指标的监测往往通过有创方法且操作较复杂。近年来,随着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CNAP)、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和超声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无创手段在临床的出现,这些指标在容量治疗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前景。文章描述了CNAP和超声测量的基于"心肺交互"的动态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其评估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临床应用。两种手段在临床上的应用存在一定的争议。CNAP评估患者容量反应性是临床液体治疗的新趋势,但其应用条件有限,故目前不提倡完全采用无创的方法来指导液体治疗。但是,其可以作为有创监测的补充,帮助临床医师进行正确的液体管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心肺交互 超声 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 容量反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