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红字》集中体现了霍桑的思想和写作艺术特色。在小说中作家将严肃的道德问题、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合在一起,使得小说的主题思想深邃丰富、意义深远。本文从具体文本出发,以海丝特、丁梅斯代尔、齐灵渥斯为基点分析当时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与行为风貌,指出小说《红字》以人文主义观照对封建宗教伦理的批判和对自然人性的高扬;霍桑用清教徒的善恶观看世界、努力寻求社会“恶”的根源的文学实践蕴涵着较强的道德教诲功能,抨击了机械呆板的清教徒道德思想对人性的摧残与迫害,表现了人间友爱的自然道德观对清教徒社会陈腐的道德观的坚决反抗,从人文主义的立场赞扬了美好的道德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其所处社会及人类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 标签: 小说人物 《红字》 道德问题 伦理学分析 伦理道德观念 艺术表现形式
  • 简介:《查特莱夫人》叙写了康妮与梅勒斯冲破各种桎梏获得的爱情走向解体的悲剧,它同时也展现了爱情、性爱和婚姻的伦理困境。本文运用文学伦理批评方法对小说中的性爱伦理叙事和伦理主题加以分析,论证了作者史密斯的真正目的是建构新的婚姻道德伦理观,张扬人伦和谐精神。

  • 标签: 查特莱夫人 性爱 婚姻 伦理
  • 简介:勃朗特三姐妹中的艾米莉.勃朗特之所以能卓立于狄更斯、哈代等大师之旁而毫不逊色,凭借韵是一部在英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呼啸山庄》。经典的产生固然带有赞赏者个人的喜好、“偏见”、价值标准、审美趣味,以及整个特定时代的综合“氛围?,但从经典不断流传、认同的经验事实中,我们至少可以窥见一些更深刻、永恒的内核和不变的母题:《呼啸山庄》的小说精神在哪里?换句话说,即《呼啸山庄》之为经典的意义在哪里?

  • 标签: 《呼啸山庄》 小说精神 艾米莉.勃朗特 伦理学 解读 价值标准
  • 简介:摘要《使女的故事》是阿特伍德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优秀的反乌托邦小说。该小说融入了阿特伍德的亲眼所见、所闻及经历,因此具有一定的真实色彩。本文拟采用文学伦理批评方法,分析该小说中女性的寓意,指出小说中女性的处境实则影射了现实世界中一些地区或国家的女性的处境,而且影射了加拿大的处境。

  • 标签: 《使女的故事》 文学伦理学批评 女性 弱势群体
  • 简介:[摘要]对人的本性的探讨是电影《罗生门》的主题。杀人事件的三名亲历者多襄丸、真砂、武弘对事情经过分别作了描述,但他们的说法却大相径庭。而之所以对同一事件的描述有着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他们各自都为了维护个人的利益而隐瞒、甚至歪曲了事件真相。由此揭示出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同时指出人的本性中同时共存着兽性与人性,即人是作为一个斯芬克斯因子存在的。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罗生门》 斯芬克斯因子
  • 简介:本文尝试解决国内文学伦理界存在的问题,从刘奇葆提出的“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出发,联系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乡绅文化”风尚与大众阅读流行的文学关系,继承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伊莱恩·肖沃尔特的“女作家批评”传统,借鉴英国批评大家D.H.劳伦斯提出的知识分子要在具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承中感受“地之灵”、“体验根系于一地的公共感情”,创新提出理论模型——融合幽灵批评与阅读伦理的“新文学伦理”的理论视角与批评范式,以对美国经典女作家、女公共知识分子、女权主义运动者苏珊·桑塔格的“自我画像”《在土星的标志下》的阅读伦理的研究为中心,研讨作家在阅读活动中与已故作家的“对话”与交流,以及该种幽灵阅读的行为会对我们自身的文学批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 标签: “女作家批评”传统 公共知识分子 幽灵批评 阅读伦理 苏珊·桑塔格 《在土星的标志下》
  • 简介:第一章问题(一)逻辑形式如果一个人说出“房子”这个词,写下它(用小写或是大写字母),或者,甚至像孩子那样画一座房子,那么这些声音、标记以及图画的意义,都是一致的。甚至,如果这个人说“maison”或写下“casa”,意义仍然保持一致。对于所有这一切而言,存在着某种普遍之物,

  • 标签: 节译 伦理 写作 逻辑形式 大写字母 房子
  • 简介:一、伦理符号学:无病人的诊断“伦理符号学”(semioethics)是一个新造词,它随人种符号学一道,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我们在2003年的一本以之为名的意大利语著作(Semioetica)中将其引入的。我们提出“伦理符号学”这个术语,

  • 标签: 符号学 伦理 20世纪80年代 意大利语 新造词 术语
  • 简介:《心》因其丰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而在评论界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采用文学伦理批评方法,分析了文本中有关自我应当如何处理与他者之间关系的"他者伦理"问题。小说主人公先是由于自我对于他者性的褫夺欲而陷入伦理困境。为了解决这种困境,主人公做出的伦理选择带来了理性意志的回归,但其"自我"上升为"无我"之后,更进一步形成了与他者之间的阻隔和伦理悖论。主人公最终为"明治精神"殉死,这一行为实则包含深刻的时代伦理。夏目漱石通过对个人伦理悲剧的描绘,揭示了明治社会知识分子的伦理模型,隐含着漱石对于民族道德危机的深刻认知,也折射出他对"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该如何达到理想之境的省思。

  • 标签: 《心》 夏目漱石 文学伦理学批评 他者伦理 明治精神
  • 简介:儒家礼仪符号系统起源于初民仪俗,经周公改造为以政治统治为主的等级文化符号系统,并以自上而下的方式逐层推进。在礼崩乐坏之后,面对日益颓坏的社会现实,孔子将周公创立的政治文化符号系统普及到伦理日用之中,内化为个体道德规范,在儒家后学的阐发下最终发展成为一整套伦理符号系统,维系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稳定,但同时又制约着古代社会的发展。面对当今社会伦理问题,反思儒家伦理符号思想,探析如何有效发掘其"制动价值",当是方今传统伦理符号思想研究的一大方向。

  • 标签: 儒家 礼学 伦理 符号学
  • 简介:本文对伦理符号学的两位创始人,奥古斯都·庞齐奥和苏珊·佩特丽莉的学术生平进行了介绍,从词源学上对"伦理符号学"一词进行了讨论。此外,本文将伦理符号学视为符号学和整体符号学的一种推进,对它的基本原则加以探讨。伦理符号学意味着批评的人文需要,即,对关系的评估、意涵和无功利性的关涉。

  • 标签: 奥古斯都·庞齐奥 定义 伦理学 词源学 责任 伦理符号学
  • 简介:从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中译文的“孝”字的翻译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在《李尔王》的中译文形成的伦理意义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西方伦理中不存在中国意义的“孝”,因此,译文中不宜过多使用“孝”,而应该使用“爱”等词语,以免造成对《李尔王》悲剧意义的曲解。

  • 标签: 莎士比亚 《李尔王》 孝爱 伦理
  • 简介:吃喝是人的基本需求,人们对吃喝的态度也在变化中,但在小说世界中的吃喝背后,常含有耐人寻味的伦理思考。狄更斯为什么热衷于写吃喝?这既涉及到狄更斯的个人经历和时代风习,也暗含着对当时冷漠的社会风气的批判,对济贫法和政治经济学背后的伦理取向的讽刺,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 标签: 狄更斯 吃喝 济贫游薄治经济学
  • 简介:本文以叙述文本《楚门的世界》《笔下求生》和《W-两个世界》为例,结合符号叙述学和伦理批评的相关理论来探讨虚构性叙述作品的形式与伦理问题。社会的伦理价值需要用某种形式来固定,从而才能够储存和传递。当伦理意义遭到破坏,产生混乱时,形式发生变化,犯框是为了守卫伦理的边界。艺术形式的灵活犯框,正是为了保证所传达的伦理意义不会越界。

  • 标签: 伦理意义 形式犯框 横向真实
  • 简介:当代华裔美国作家徐忠雄的代表作《家园》是一部以空间形式来探讨族裔问题的书。在多重文本空间的交织中,主人公陈雨津以“在路上”的空间迁移绘制华人在美国的空间地图,以此抵制空间归属感的丧失,在空间定位中完成族裔历史的挖掘和族裔身份的重建。本文试图考查文本的多维空间架构与主题生成的关系,进而拓展空间叙事学的理论建设,得出结论认为华裔美国文学的空间叙事具有美学和哲学意义并传达了独特的种族伦理,空间叙事学研究是探讨文本意义的有效手段。

  • 标签: 《家园》 徐忠雄 空间叙事 种族伦理
  • 简介:摘要灾难新闻图像中摄影者对视觉冲击力的盲目追求,镜头对被摄者的无情剥夺,以及新闻的发表与否和公众知情权之间的问题等的相关报道,已经为新闻行业招致来自伦理视域的种种批评。笔者试图从传播学角度分层剖析影像传播者、被摄对象以及受众三个主要层次中新闻影像的伦理问题。

  • 标签: 灾难新闻影像 新闻摄影者 被摄者 受众
  • 简介:古典小说中存在大量的时序变形,倒叙和预叙在小说中的表现多种多样,形成了一定的叙述程式,这些叙述程式有利于伦理说教。同时,倒叙和预叙给小说带来了不同的悬念,这些悬念最终也指向伦理说教。

  • 标签: 倒叙 预叙 古典小说 伦理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