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以社会地位和社会距离为变量,通过小组座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语料,对比中美大学生选择抱怨策略的差异。文章发现,社会地位与社会距离对说话人语言形式的选择具有很强的制约性与调控性。中美大学生在对教授、知己、朋友、陌生人实施抱怨时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美国大学生对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教授采取更为直接的抱怨策略;在社会地位相当的情况下,随着社会距离的拉大,美国大学生的抱怨强度随之降低,而中国大学生则在社会距离连续统上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从知己到朋友,其强度随之下降,从朋友到陌生人则随之上升。文章提出在估算面子威胁行为因素时必须考虑到相对权势(社会地位)、社会距离、相对文化强加值三个因素的不同权重,在相对文化强加值等同的私人会话中,社会距离比社会地位拥有更高的权重。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强,英语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的重视和关注。大学英语翻译是学校的重要科目,在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时,需要加强重视文化因素对英语教学质量的影响,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化因素与内涵。本文将将主要围绕大学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展开论述。
简介:基于四名中国大学英语专业教师对自身科研经历的叙述,本文探讨他们的研究者身份认同的动态建构以及促进和阻碍其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研究发现这些英语教师职业生涯中研究经历可以划分为“起始”、“停滞/发展”和“挣扎”三个主要阶段,他们的研究者身份建构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从环境因素来看,硕士和博士等课程学习环境充满了促进研究者身份建构的因素,而大学工作环境和中国的社会环境则对研究者身份建构起到了阻碍作用。就个人因素而言,动机、学术发表、学术资历和与研究者的社会网络(交流)对研究者身份建构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建议中国大学的英语教师应该提高研究者身份认同意识、不断进行批判性反思、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寻求发展机会,而政府和高校则应该通过改革现行的教育和晋升体制为教师的科研投入提供支持。
简介: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所有大学生都必须学好的一门课。由于大学英语实行全国四、六统考,而且考研也要考英语,大多数大学生都对如何学好这门课甚为关心。本文想就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的不同及如何学好大学英语等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供广大同学参考。1.注重词汇学习,努力扩大词汇量。词汇量小是非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解决起来也比较棘手,非下大功夫不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应从中学时的1,800个词提高到四级(基本要求)的4,200个词或六级(较高要求)的5,500个词。也就是说,在两年(一至四级)的大学英语学习期间,学生的词汇量须增加2,400至3,700个词,仅增加的数量就超过了中学所学的所有词汇总数,平均每学期要学习生词600个以上。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非英语专业学生无论如何也应把努力扩大词汇量作为主攻方向之一。如何更好地扩大词汇量呢?具体的词汇学习技能很多,如通过构词法、联想法等等,但较为有效的应是“自然习得法”,也就是在听、读过程中遇到某个生词后自然而然地通过上下文学会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通过这种方法学习的词汇记得牢,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