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文章首先由汉语母语者对3245个学习者输出的V+N宾搭配进行了可接受程度判断,然后统计分析了母语者对学习者输出搭配标注的可接受度数值,发现在学习者输出的搭配中,10.01%是母语者不能接受的搭配,不能接受的搭配集中分布在双音节动词组成的搭配上,比例达83.38%。文章又以词语的等级难度和学习者语言水平作为变量,分析了影响词语搭配可接受度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词语的等级难度和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与词语搭配的接受程度呈复杂的相关关系,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词语搭配教学应该贯穿教学始终,大规模语料库数据可以作为判断学习者输出搭配的标尺,词语搭配教学不应该过多采用隐性教学的方式。
简介:认知视角下的语法研究发现汉语存在句有“目的物一参照物”和“参照物一目的物”两种反映人们感知世界图景的组合方式。西班牙语用“Estar”和“Hay”充任述语的句法结构来表示汉语存在句所表示的语义。像汉语存在句一样,表示存在范畴的西语句法结构的句法成分也有两种排列方式,但汉西两种语言在存在句小类上略有差别。通过用“self-pacedreading”实验设计测试以西班牙语为母语背景的墨西哥汉语习得者识别“是”、“有”等6个汉语句法结构来考察墨西哥汉语习得者的母语迁移、汉语存在句的认知模型以及正误汉语存在句识别模型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墨西哥初级汉语习得者在识别汉语的存在句时:一、西语的负迁移影响到被试对“是”字存在句宾语和述语的识别;二、被试理解汉语存在句的“目的物一参照物”,“参照物一目的物”排列序列未显示出显著差异;三、被试在理解正确的存在句和错误的存在句时.理解策略有别。
简介:本研究以新格莱斯语用机制的三原则为分类标准,选取汉语会话含意的典型例子,在汉语母语者中调查后,形成一份由17个情景组成的调查问卷。使用该问卷调查97名汉语学习者对会话含意的理解情况,发现学习者与母语者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者最容易理解根据信息原则推导的含意,其次是根据量原则推导的含意,最难的是根据方式原则推导的含意。另外,学习汉语的时间和在中国生活时间的长短对学习者的理解能力没有造成显著差异,亚洲文化背景对学习者的理解能力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