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与发展,对于公路的建设来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仅仅是在建设公路的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对于一些地势比较险峻的地方的公路建设也逐年上升在我国很多地方,山区的地势比较险峻,而且整体的路标变换比较复杂,桥隧结构物比较大。所以,在进行山区公路的建设过程中,难度系数非常大。就因为山区地势独特的性质,导致了在进行公路设计的时候,会出现一些经常性的问题。这在新时代下,安全理念成为了公路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进行公路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安全设计,整个设计过程都需要注重安全理念的应用,从而达到使行车舒适,降低事故的发生率等为目的。本文主要就新安全理念下的公路设计进行简要的分析。
简介:此文是ScottSlovic教授专诚为本刊"生态文化"栏目撰写的论文综述。Slovic教授是美国爱达荷大学英语系主任,从事文学与环境、自然资源与社会研究。他是美国"文学与环境研究协会"(ASLE)的创始人兼首任主席、环境文学与生态批评研究的权威期刊《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ISLE)主编、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奠基人之一。他从事环境文学与生态批评研究二十余年,是美国首个"文学与环境"研究中心(该中心设于内华达大学)的核心创建人之一,著有25部专著和逾百篇论文,曾在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多地讲学,在国际生态文化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他的第25本专著《生态批评美学:语言、美与环境》(EcocriticalAesthetics:Language,Beauty,andtheEnvironment)于2018年出版。Slovic教授还是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波恩大学、东京大学等)的客座教授,自2006年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担任富布赖特学者起开始访问中国,在中国多次讲学和讲座。
简介:从建构主义视角分析蓬莱19-3溢油事件,并不是否认它是“有问题的”的客观事实,而是要揭示它是如何“问题化”的,即如何由“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溢油事件发生后,一直存在着多种社会力量的角逐。从它“浮出水面”到“问题化”的过程中,政府、科学家、大众传媒、社会公众和渔民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这一客观事实进行建构。蓬莱19-3溢油事件“问题化”过程研究表明:它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是社会界定和话语分析的结果;同时,社会结构的变化对蓬莱19-3溢油事件的“问题化”产生着深刻影响。溢油事件中的社会建构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对于政府部门处置类似环境突发事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