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90年代早期,北京协和医院率先将“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这技术引入中国。“急性疼痛服务(acutepainservice,APS)”,即通过引入支由不同专业人员组成的队伍专职于全院范围内所有急性疼痛的治疗。尽管欧美等在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国内的发展仍显滞后,北京协和医院自2004年4月正式开展APS至2005年4月间,共收治1050例患者,在此作回顾。

  • 标签: 术后镇痛 急性疼痛服务
  • 简介:目的:采用经典的单次注射法建立国产库溴铵的剂量-反应曲线,了解该肌松药应用于国人的量效关系,确定其ED50、ED90和ED95值,为其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18例,随机均分为三组,采用咪唑安定、依托咪酯、芬太尼复合麻醉。三组病人分别单次静注国产库溴铵15、25和35μg/kg。用Biometer加速度仪进行肌松监测,观察拇指内收肌四个成串刺激(TOF)第次反应(T1)最大抑制的百分率,并进行概率单位转换。将库溴铵首次剂量进行对数转换,用直线回归方法建立库溴铵的剂量-反应曲线,同时记录起效时间。结果:国产库溴铵的ED50、ED90和ED95值分别为21、38和45μg/kg;起效时间在25μg/kg组明显快于15μg/kg组(P<0.05)。结论:国产库溴铵的ED90和ED95值分别为38和45μg/kg,与进口库溴铵相似。

  • 标签: 维库溴铵 剂量-反应 单次注射法 肌松药 择期手术 复合麻醉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术后镇痛方法对皮办血状况的影响。方法:将300例行下肢带蒂皮办移植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例。组设为对照组,另两组分别采用硬膜外腔吗啡超前镇痛或布比卡因硬膜外持续镇痛。观察三组病人的血状况并进行比较。结果:采用镇痛的两组皮办血状况、成活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皮办移植手术采取硬膜外腔术后镇痛,皮办血状况明显改善,皮办成活率提高。

  • 标签: 血运 对照组 硬膜外术后镇痛 移植手术 状况 病人
  • 简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靶输注(targetcontrolledinfusion,TCI)系统已在临床麻醉中广泛应用。80年代初由Schuttler首先报道。在1990年由Kenny和white改进。TCI系统现已发展成为种通过靶输注来输送镇静催眠药、阿片类药及其他类麻醉药的标准输注系统。现今,TCI技术已经变成麻醉从业人员的项常规麻醉技术。现将靶输注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概述如下

  • 标签: 靶控输注 静脉麻醉
  • 简介:目的:了解麻醉机螺纹,呼气活瓣的细菌污染状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分两次对本院18台(共36台/次)麻醉机螺纹.呼气活瓣进行采样;采用普通细菌培养法对样本进行细菌培养.菌落计数.使用纲菌鉴定分析仪对细菌进行鉴定。结果:2台,/次麻醉机螺纹检出细菌,均为洛菲不动杆菌(菌落计数〉200cfu)麻醉机呼气活瓣未检出细菌。结论:麻醉机螺纹可能是全麻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之

  • 标签: 麻醉机 螺纹管 呼气活瓣 细菌污染
  • 简介:目的:观察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反馈调控异氟醚吸入麻醉用於肥胖病人的可行性.方法:选择40例肥胖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和BIS反镇组Ⅱ组),每组20例。工组根据MAP和HR以及病人对手术刺激的反应,作为调节麻醉深度的依据.Ⅱ组采用“吸入麻醉执行者”以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运算法,对目标BIS值与实测值进行处理,调节异氟醚输注泵注入闭式呼吸环路的量,以控制麻醉深度。两组病人均在入室后、诱导期、插管前、插管后、切皮、术中及停吸异氟醚后的意识恢复时间,随访术中是否知晓。结果:麻醉诱导后两组病人的BIS值较基础值明显降低(P〈0.01),术中两组病人的BIS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BIS高于60的发生率分别为14.03%和7.48%,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BIS低于40的发生率分别为1.75%和1.21%,无显着性差异。术毕唤醒时间以Ⅱ组早于工组(P〈0.05).术后随访病人均无术中知晓.结论:应用BIS值反镇调控吸入麻醉用於肥胖病人是可行的.

  • 标签: 脑电描记术 反馈 麻醉 异氟醚 肥胖
  • 简介:目的:观察单次硬膜外注射拉帕米的镇痛作用。方法:选择子宫切除术后病人80例,分南四组,每组20例。术终前分别经硬膜外腔注入拉帕米5mg(V组)、拉帕米5mg复合芬太尼75μg(VF组)、芬太尼75μg(F组)或生理盐水10ml(N组)。病人出现明显疼痛时,开始施行PCIA。结果:四组术后镇痛效果无显著性差异;VT组自硬膜外注药后至开始使用PCIA的时间为244±101min,明显持久于其它各组(P<0.01);F组的时间为185±78.5min,明显持久于V组和N组(P<0.01);V组与N组开始使用PCIA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硬膜外注药4h后VF组PCIA用量显著少于其它各组(P<0.01),F组少于V组和N组,而V组与N组之间无显著差异;8h、12h和24h后四组同PCIA的用药量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硬膜外腔单次注入拉帕米,可明显减少PCIA的用药量;拉帕米可显著延长和加强芬太尼的镇痛作用。

  • 标签: 维拉帕米 硬膜外腔注射 术后镇痛 临床观察 子宫切除术 钙通道阻滞剂
  • 简介:目的:观察钙通道阻滞剂拉帕米用于腹部手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及副作用,探讨拉帕米不同剂量的效应。方法:将75例腹部手术后病人,根据不同的PCEA配方随机分为三组。Ⅰ组PCEA用0.0625%布比卡因+芬太尼5μg/ml,不用拉帕米;Ⅱ组PCEA用0.0625%布比卡因+芬太尼2.5μg/ml+拉帕米2.5mg(溶于0.9%盐水10ml),分别于术毕和术后10h经硬膜外导管单次缓慢注入。Ⅲ组PCEA用0.0625%布比卡因+拉帕米5mg(用法同Ⅱ组)。结果:三组病人术后24hPCA用药量、镇痛评分及副作用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拉帕米用于硬膜外腔具有镇痛效应,可减少甚至取代芬太尼镇痛作用。结论:钙通道阻滞剂可能在脊髓水平上阻断生理性疼痛通路,这可能与干扰中枢正常感觉形成以及阻止中枢敏感化有关;适量的拉帕米与局麻药合用,可较安全应用于硬膜外腔术后镇痛,能加强或取代硬膜外腔芬太尼的镇痛作用。

  • 标签: 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 维拉帕米 钙通道阻滞剂 芬太尼 镇痛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硝酸甘油经双侧鼻孔滴药对控制拔期高血压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62例全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1例。A组为观察组,于拔前10min吸净双侧鼻腔分泌物及血液后,滴入0.02%硝酸甘油4μg/kg,观察拔前5min、拔即刻、拔后5min的SBP、MAP、DBP、HR变化。B组为对照组,拔前不滴硝酸甘油。结果:A组的SBP、MAP、DBP、HR于拔即刻、拔后5min,与拔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B组的SBP、MAP、DBP于拔即刻、拔后5min显着高于拔前(P<0.05),与A组同时点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HR与A组同时点相比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应用0.02%硝酸甘油4μg/kg经双鼻孔滴入,可有效控制拔刺激引起的高血压,对拔前原已血压明显增高者为有效。

  • 标签: 硝酸甘油 拔管期 高血压 给药途径 不良反应 全麻手术
  • 简介:库溴铵是中效非去极化肌松药,本文通过肌肉松弛监测仪,观察库溴铵单次静脉注射与静脉持续输注两种不同给药方法的作用时效,探索临床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的合理方法。

  • 标签: 维库溴铵 静脉输注 临床时效 肌松药物 血药浓度
  • 简介:目的:探讨将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安氟醚闭环靶麻醉反馈控制的变量指标的可行性。方法:60例择期剖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以BIS值55为控制麻醉深度的目标,试验组采用吸入麻醉药闭环靶系统实施麻醉深度维持;对照组由麻醉医师手动调控安氟醚挥发罐实施麻醉深度维持。记录并比较两组实时的BIS值、血压、心率、辅助药剂量、安氟醚用量、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和术中知晓等数据。结果:两组患者麻醉维持期间的BIS基本在预定值55上下波动,其变化趋势基本致。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存在差异,闭环靶组在安氟醚吸入后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但在切皮后血压上升的幅度则对照组明显偏低,手术过程中的血压也较对照组者维持较低。安氟醚闭环靶组的安氟醚总用量和辅助药使用量均明显低于手动控制组。两组均未发生术中知晓。结论:在剖胸后的单肺通气条件下,安氟醚闭环靶系统能保证麻醉过程及血液动力学稳定,无术中知晓发生,麻醉药用量可减少。

  • 标签: 安氟烷 闭环靶控麻醉 脑电双频指数(BIS) 脑电双频指数 麻醉应用 安氟醚
  • 简介:多学科疼痛治疗是近年来正在兴起的治疗慢性顽固性疼痛的新方法,它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理念,以改善患者功能状况和减轻痛苦为目标。以生物医学疗法,心理学疗法,物理疗法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等内容的综合性治疗方式。其效果可靠,经济效益显著。本文对多学科疼痛治疗方式的发展,临床应用,原则以及功效进行了简要介绍。旨在为临床医师治疗慢性疼痛患者提供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多学科疼痛治疗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成本-效益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对肿瘤病人术中回收血液中癌细胞和红细胞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SGC-170胃癌、LOVO大肠癌细胞分别加入浓缩红细胞中,采用水浴加温法,随机分为7组:37℃(对照组)、42℃、43℃、45℃、47℃组,均40min,以及42℃20min组和42℃60min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肿瘤细胞和红细胞,台盼蓝染色计数活性细胞,观察并记录肿瘤钿胞活细胞计数、克隆形成情况,计算克隆形成率;Brdu标记、免疫组检测癌细胞DNA代谢物;检测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结果:热处理后各组14天后均有肿瘤克隆形成。与对照组相比除42℃、20mln组外各组肿瘤细胞的计数、Brdu标记率、集落形成率均明显降低(P<0.05)。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42℃20min和42℃40rain组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热处理对肿瘤细胞的细胞作用随作用时间延长和温度升高加重,42℃、40min热处理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而对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无明显的影响。

  • 标签: 热处理 离体血液 肿瘤细胞 红细胞 酶活性 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