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通过提高l临床输血病历的书写质量,不断完善和细化医院临床用血的管理制度,从而达到提高临床输血安全和节约临床用血的目的。方法:严格按照医院对临床输血病历的标准对本院近一年内输血病历中的书写质量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血病历进行评估后,其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病历质量问题有五点:“申请单项目缺项”占总输血病历数的15.6%;“申请血液种类或数量不规范”占21.3%;“大量输血审批单欠缺或缺项”占24.1%;“输血前未对相应的输血指征进行评估”占27.1%;“输血后效果无评估”占29.4%。结论:有效提高输血病历的书写质量,制定和完善临床科室合理用血管理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临床病历评估体系及管理模式,规范临床用血行为,真正提高临床输血安全和输血疗效。
简介:目的:探讨输血科参与临床会诊的方向和模式。方法:查阅我科近5年参与临床会诊的病例,从会诊科室的分布,会诊例次,会诊目的及会诊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5年参与临床会诊总数为53例,会诊科室为15个科室,其中内科为5个科室,占33.3%,外科为10个科室,占66.7%。会诊科室最多的为妇产科,会诊15例,占28.3%。从会诊的目的看,技术指导占17.0%;安全用血评估占35.8%;多学科联合会诊占47.2%。从会诊的效果看,临床采纳输血科建议率为96.2%。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引起的相关疾病为零。结论:输血科积极参与临床会诊,为临床科学﹑安全﹑有效地用血提供有力保障,能有效地降低输血风险。
简介:目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第3代、第4代试剂与NAT的不同组合模式的比较,评价和探讨HIV核酸检测的意义,选择适合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HIV的检测模式。方法:采用第3代和第4代2种ELISA试剂与NAT(诺华单人份检测)平行检测无偿献血标本,初筛HIV阳性标本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结果:采用ELISA第3代试剂、NAT或(第3代试剂+NAT)组合检测,假阳性率均较低,而特异性均较高,假阳性率分别为0.01%、0、0,特异性分别为99.99%、100%、100%;而所有含ELISA第4代试剂的筛查模式其假阳性率均较高,而特异性均较低,与前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1种ELISA试剂或2种(3代+4代)联合检测模式,灵敏度均为87.50%,而NAT灵敏度为100%。ELISA试剂与NAT组合检测互补性相对较好}NAT在检出窗口期的HIV感染方面具有优势,其早期检测灵敏度优势可替代ELISA第4代试剂。结论:采用第3代ELISA试剂与NAT同时筛查HIV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降低经血源传播HIV的风险;同时减少假阳性,避免血液资源浪费。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功能分类及临床应用,并试图探讨血细胞冰冻的个体化。方法:将不同浓度的(DMSO)作为保护剂加入血小板中,在-80℃条件下进行冰冻,观察冰冻前后凝血及收缩块形成过程,检测冰冻前后及不同离心条件下血小板的计数、血浆中血小板第3因子(PF3)、血小板第4因子(PF4)、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P-选择素(CD62P)对血小板的聚集、黏附、血块收缩功能的影响。对质控条件合格的冰冻血小板单独或合并新鲜血小板的临床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小板阻断后血液不凝集;血浆纤维蛋白收缩块形成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步血浆凝集,需要5~15min;第二步纤维蛋白收缩块形成,约在2h内完。血浆中PF3、PF4及CD62P对血小板的功能有促进凝集和抑制收缩两方面的影响。冰冻血小板和新鲜血小板搭配应用与单独的新鲜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有明显差异;2%与5%的DMSO冻存血小板质量无明显差别。结论:血小板可进行功能分类,即因子释放类和血块收缩类;止血过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血浆凝集阶段第二步为血栓形成阶段,两类血小板分别参与不同的止血阶段,经典的止血机理值得商榷;冰冻血小板和新鲜血小板搭配应用效果较好;可用低浓度2%的DMSO做进行冻存。
简介: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成分输血疗效及手术前血液成分的准备,总结成分输血经验,降低用血量,减少输血反应。方法:44例肝移植患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其中1例来自韩国的患者,1例蒙古族患者;2例行肝肾联合移植的患者。部分受体与供体之间有血缘关系,ABO、RH血型相合。将44例肝移植患者按照病情诊断,分为肝硬化组18例(40.1%),男13例、女5例;肝恶性肿瘤组26例(59.1%),男24例、女2例。根据患者手术中、手术后的不同出血情况,给予不同的血液成分治疗,所用红细胞悬液均进行白细胞过滤。结果:肝硬化组成分用血量大于肝恶性肿瘤组(肝癌)。不同病情的肝移植患者需要的血液成分差异很大。讨论:术前明确患者的诊断及病程,探讨患者围手术期的出血量,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成分输血治疗,应用白细胞过滤技术,减少输血反应,降低输血总量是保障原位肝移植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
简介:目的:评估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临床实验室镜检筛选方法,为各医院血片复检提供多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方法:使用BC-5800血细胞分析仪,结合标本分析值并参照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临床实验室镜检标本筛选方法,将2000例标本分成4组,测得的结果分别与镜检结果作比较。结果:A组标本分析仪和镜检均未见形态学异常共有1440例,分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镜检阳性率48.6%,C组镜检阳性率23.3%,D组镜检阳性率83.6%,3组分析仪与镜检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用规定的镜检筛选条件筛选后,复检率为29.5%,假阴性率2.1%,符合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组关于假阴性率小5%的规定,为日常血片标本的复检提供多一种较好的途径。
简介:目的:探讨儿科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特征,为儿科医师预防与治疗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系统查阅我院儿科医院感染患儿的病历并统计有关资料;微生物室实验操作遵循卫生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规范进行,无菌方式采集感染性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KB法检测,实验全程在室内质量控制的前提下进行。结果:共培养获得病原菌205株,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检测表明: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高达60%以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对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3代头孢类药物的耐药性均接近或高于40%;而且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率达38.8%,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细菌检出率达40.5%,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达12.0%、15.4%。结论:基层医院儿科医院感染现状值得高度关注,其病原菌种类繁多,耐药性严重,医院应提高防范意识,制定干预对策,力图降低医院感染现患率,控制儿科细菌耐药性快速增长的危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