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其微创疗效可靠,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前交通动脉是侧大脑半球之间血流平衡和代偿的重要通道,也是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由于该部位血管解剖的特殊性,前交通动脉瘤特别是微小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存在栓塞率低和并发症高的困难.作者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0月对11例微小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进行了血管内弹簧栓塞治疗,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肿瘤破裂 前交通微小动脉瘤 弹簧圈 栓塞治疗 血管造影 微导丝辅助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活动在健康教育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护理部门在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开展品管活动,在此期间选取80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选取品管活动开展前一年中住院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护理期间接受健康教育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知晓率、认同率以及对健康教育干预的满意度。结果①观察组治疗时、出院前对健康教育内容认同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对健康教育内容知晓率是9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25%(P<0.05);③观察组对健康教育干预的满意度是96.25%,远高于对照组的68.75%(P<0.05)。结论“品管”活动在健康教育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明显提升了患者对于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率、认同率和满意度。

  • 标签: &ldquo 品管圈&rdquo 活动 健康教育质量改进 健康教育干预 知晓率
  • 简介:目的:探讨品管活动(QCC)在提高院外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门诊确诊糖尿病患者801例,成立品管小组,确立“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为主题,通过问卷调查及电话回访,组内讨论确定血糖控制率低主要原因并制定对策,设定预期目标值,按品管程序开展实施,比较QCC前后糖尿病患者对服务质量满意度、治疗依从性、糖尿病认知率及血糖控制率情况。结果QCC活动实施前,患者服务质量满意度,治疗依从性,DM认知率及血糖控制率分别为77.8%(623/801),70.2%(562/801),60.3%(483/801),64.4%(516/801),而纳入QCC活动后分别为93.9%%(752/801),94.9%%(760/801),85.0%(681/801),86.3%(691/801),各项指标均较活动前有明显提高,且实施前后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QCC应用于糖尿病院外健康管理工作中,对血糖控制率的整体提高有利,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品管圈 糖尿病 院外健康管理 血糖控制
  • 简介:患者男,46岁。因突发意识不清,醒后头痛2h,呕吐3次,于2010年2月15日入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头痛、头晕及呕吐症状无明显加剧,急诊行头部CT,提示第四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既往无明确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为160/90mmHg,

  • 标签: 椎动脉 动脉瘤 夹层 弹簧圈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品管在降低外来器械包装环节质量缺陷发生率的应用。方法由7人组成品管,分析外来器械包装流程最易发生缺陷的环节,找出原因,制定相应措施。结果开展品管后外来器械的包装缺陷由原来的平均1.1次下降至0.44次,目标达成率为88%。结论将品管运用在降低外来器械包装环节质量缺陷发生率上取得较满意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对提高外来器械包装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标签: 品管圈 外来器械 包装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Silk血流导向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0年4月1日-2011年10月30日应用Silk支架治疗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为29~71岁,平均(51.7±11.7)岁.30例动脉瘤患者有31个动脉瘤,30个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除1例患者床突上段有两个动脉瘤为小动脉瘤(分别为3mm×4mm和2mm×2mm)外,其余均为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最大径〉15mm),左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结果①30例患者中3例置入2枚Silk,1例置入3枚Silk,其余患者置入1枚Silk.1例(3.3%)支架未能到位,治疗失败,1例(3.3%)第3天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停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3个月复查DSA,显示同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治疗后第19天消化道出血,停用抗凝药物后出现脑梗死.②17例(56.7%)患者获得了6个月的DSA随访,动脉瘤完全或几乎消失2例(11.8%),动脉瘤及颈内动脉同时闭塞的患者3例(17.6%),动脉瘤部分显影的患者12例(70.6%).结论对使用常规弹簧难以致密栓塞的大型动脉瘤、宽颈动脉瘤或不规则形状的动脉瘤,Silk支架提供了一种治疗方法,但短期内动脉瘤闭塞率较低,其远期效果尚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操作 Silk血流导向支架
  • 简介:结病变是指窦房结和房室结同时存在着病变,表现为起搏或传导功能障碍。见于各种病因引起的病窦综合征等。结病变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及心脏电生理检查。自发的某些心律失常也可揭示结病变,本文报告1例房性期前收缩(PAS)诱发的结病变如下。

  • 标签: 病窦综合征 双结病变 房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
  • 简介:患者男,58岁,因"反复头晕10余天,MR血管成像(MRA)显示基底动脉大型动脉瘤"于2015年8月18日收入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体格检查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MRT2加权成像显示脑干前方动脉瘤内流空信号(图1);MRA显示基底动脉下1/3段大型囊状动脉瘤,累及侧椎动脉,瘤颈长为18mm,瘤体最大径为20mm(图2);侧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 支架成形术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验证国内研发的Jasper颅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在栓塞颅内动脉瘤临床应用中的非劣效性。方法试验为前瞻性、多中心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案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定。选择Hunt-Hess0~Ⅲ级的非宽颈颅内动脉瘤患者134例,其中使用Jasper弹簧(试验组)64例,使用电解可脱性弹簧(GDC)和Sapphire弹簧(对照组)70例。评估手术操作过程中,弹簧的临床性能(输送系统推送、定位、释放和回撤等操作的方便性与可靠性)及置入的成功率;术后1、6个月行改良Rankin评分;对术后即刻和6个月的造影结果进行评定;观察不良事件发生、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和卒中的发生率。结果①试验组共使用345枚Jasper弹簧,置入成功率为99.3%(344/345)。对照组为100%(304/304),两组弹簧的置入成功率和临床性能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试验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弹簧脱落、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血管穿孔等并发症。②改良Rankin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和卒中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试验组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闭塞率为(95.4±6.4)%,不完全闭塞6例(9.4%),完全闭塞58例(90.6%);对照组术后动脉瘤闭塞率为(94.8±5.5)%,不完全闭塞5例(7.1%),完全闭塞65例(92.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2例术后6个月获得血管造影随访。动脉瘤闭塞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Jasper颅内电解可脱性弹簧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与目前国外同类成熟产品相同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临床试验 弹簧圈
  • 简介:目的探讨源CT对左心室功能测定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临床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具有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的患者80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将原始数据重建成20组,调入心功能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得出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nd-diastolicvolume,EDV),收缩末期容积(end-systolicvolume,ESV),每搏输出量(strokevolume,SV)和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将源CT心功能各测量值与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结果80例中,采用源CT心功能测量与超声心动图左心功能各指标(EDV,ESV,SV,EF)相关性高,r值分别为:0.858、0.891、0.766和0.735,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源CT在左心功能评价方面准确、可靠,一次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可以同时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和左心功能。

  • 标签: 双源CT 左心功能 超声心动图
  • 简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心血管病发病率日趋增高。心电图上的束支(分支)传导阻滞颇为常见,其病因不易即刻判明。本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住院的1749例患者中发现束支阻滞72例,现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双束支阻滞 传导阻滞 心室内 老龄化社会 心血管病 发病率
  • 简介:目的探讨LVIS支架联合弹簧栓塞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5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56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经LVIS支架于急性期治疗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均采用LVIS支架进行治疗,术后即刻、半年及1年随访造影结果采用Raymond分级(RS分级)进行评估,临床随访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结果本组56例患者中,共对60个动脉瘤行LVIS支架置入,支架展开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0.0%(48/60),近全栓塞率为13.3%(8/60),不全栓塞率为6.7%(4/60);术后半年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7.8%(36/41),近全栓塞率为7.3%(3/41),不全栓塞率为4.9%(2/41);术后1年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3.0%(39/47),近全栓塞率为12.8%(6/47),不全栓塞率为4.3%(2/47)。56例患者中有49例获得临床随访,失访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3±4)个月,临床随访显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率为87.8%(43/49)。术中并发症7例,分别为术中载瘤动脉内血栓形成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结论LVIS支架联合弹簧栓塞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其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进一步证实。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支架 栓塞 预后
  • 简介:血流导向支架已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美国费城Jefferson医院的Chalouhi等对血流导向支架和单纯弹簧栓塞两种方法治疗颅内未破裂囊状动脉瘤(直径≥10mm)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临床预后进行了比较。研究共纳入40例采用PED(PipelineEmbolizationDevice)血流导向支架治疗者和120例单纯弹簧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PED组和栓塞组,剔除梭形和位于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分析并比较操作并发症、介入治疗结果和临床预后。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囊状动脉瘤 弹簧圈栓塞 栓塞治疗 支架治疗 未破裂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注射方法应用于腋路臂丛临床效果。方法160例拟行前臂、手部手术的患者,评估感觉和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观察和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中,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评分和尺神经的感觉及运动评分,单针法高于针法。结论腋路臂丛阻滞针法和单针法均可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但临床效果针法明显优于单针法。

  • 标签:
  • 简介:腔右心室(doublechamberedrightventricle,DCRV)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心内畸形,发病率约占先心病的1.5%,但适当的干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本研究总结手术治疗腔右心室的体会,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双腔右心室 手术治疗 心功能 心内直视术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侧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3例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构音障碍、感觉异常,其中1例患者伴有呼吸衰竭。1例患者初期怀疑吉兰-巴雷综合征。"心"形、"Y"形及"V"形高信号为其典型的MRI扩散加权成像的影像特征。结论侧延髓内侧梗死为临床少见的后循环缺血病变,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及漏诊。MRI扩散加权成像为其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 标签: 脑梗死 延髓 临床特点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栓塞颅内动脉瘤在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类型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架辅助弹簧栓塞颅内动脉瘤203例患者(其中破裂动脉瘤45例,未破裂动脉瘤158例)中发生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11例患者(1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11例患者接受13枚支架置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5.4%(11/203),破裂动脉瘤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1.1%(5例);未破裂动脉瘤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3.8%(6例)。破裂动脉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均为2.2%;术后再出血2例,发生率为4.4%;麻醉诱导期出血1例,发生率为2.2%。未破裂动脉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术后支架相关缺血各3例,发生率均为1.9%;无麻醉诱导期出血和术后再出血。随访3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2分2例,3分1例;8例患者死亡,总病死率为3.9%。结论支架辅助弹簧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可发生支架相关缺血、动脉瘤术中及术后出血等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重残甚至死亡,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 并发症 预后
  • 简介: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使用联抗血小板策略可以减少再次发生缺血几率,但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术后抗血小板(DAPT)至少一年已经成为共识,但一年后患者是否应该继续服用抗药物?近日,来自美国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的Yeh教授等在JAMA网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也许能给你提示.

  • 标签: PCI术后 经皮冠脉介入术 治疗 抗血小板 JAMA 医疗中心
  • 简介:目的研究DCG在揭示房室结径路(DAVN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DCG检查的179例阵发性心动过速(PSVT)者的监测结果,对具有DAVNP特征者,通过食管电生理检查与其对比.结果确诊DAVNP29例,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4.4%(29/45).结论DCG监测为揭示房室结径路提供了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DCG监测 房室结双径路 食管电生理检查 心律失常 诊断 阵发性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