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以社区小组为单位的护理模式在社区慢性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100例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以社区小组为单位的护理模式进行治疗与护理,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与护理干预。护理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自我管理情况(坚持锻炼、合理膳食、自我监测、服药依从性)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WHOQOL-10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WHOQOL-100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坚持锻炼、合理膳食、自我监测、服药依从的比例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以社区小组为单位的护理模式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形成坚持锻炼、合理膳食的健康生活方式,掌握自我监测的基本健康管理技能,提高服药依从性和对社区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评价社区综合干预对糖尿病防治的效果和意义。方法对社区69例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进行糖尿病健康知识普及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包括膳食指导、规律运动、用药指导、心理指导和定期随访监测,确立控制治疗目标,采取分级分类管理,根据病人的情况对各指标进行个体量化和评估,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模式进行健康教育,使病人及家属了解糖尿病的症状、并发症及治疗方面的知识。结果干预后69例患者的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体重指数(BMI)、血压均值均较干预前有改善,差异是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使糖尿病患者和家属对糖尿病相关知识有了正确的认识,掌握了合理的膳食,规律的服药方法,适宜的运动锻炼等;通过与家属配合,对患者进行持续的监督和促进,延缓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家庭访视护理干预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深圳市宝安区进行社区登记的慢性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访视组和常规组,每组42例。访视组患者给予家庭访视护理干预,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连续干预3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访视组患者规律饮食、规律用药、功能锻炼、规律运动等方面的自护能力显著高于常规组(P〈0.01);访视组患者生活质量优良率为92.86%,常规组为71.43%,访视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常规组(P〈0.01)。结论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家庭访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路径管理在住院脑卒中患者中实施的可行性效果。方法将2012年1~6月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传统组,再将2012年7~12月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9例作为(临床)路径组,分别接受常规治疗及脑卒中临床路径管理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诊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满意率等指标。结果路径组患者的等候检查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组(P〈0.05);路径组患者健康生活习惯依从性、患者满意率均高于传统组(P〈0.01);路径组患者住院费用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将临床路径治疗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可以缩短患者诊疗等待时间,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总费用,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调查上海市社区老年抑郁症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4个社区年龄≥60岁老年人,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depressionscale,GDS)及自制调查表进行访谈,对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在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调查共488名,GDS得分〉10分者有39名,经医师评估确诊为老年抑郁症者为33例,老年抑郁症的检出率为6.8%。老年抑郁症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χ^2=2.891,P=0.039);患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的老年人患抑郁症的概率较高(分别为χ^2=16.588,P=0.001;χ^2=0.238,P=0.017);有睡眠障碍的老年人较无睡眠障碍的老年人更易患抑郁症(χ^2=0.036,P=0.046),有午睡习惯的老年人患抑郁症的概率较低(χ^2=4.208,P=0.040);受教育水平高者,患老年抑郁症的概率低(χ^2=2.440,P=0.035);脑力劳动者、有业余爱好的老年人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小(分别为χ^2=0.024,P=0.046;χ^2=9.229,P=0.002)。在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因素作为自变量,以逐步法建立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在α=0.05水平上,共有4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性别、职业、业余爱好、慢性疾病(心脏病)与老年抑郁症状的发生显著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文化程度、职业、业余爱好、慢性疾病、睡眠障碍是老年人患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预防老年抑郁症的发生。
简介:目的研究自我管理教育课程对社区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情况的改善。方法入选2012年1月到2016年12月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脑卒中患者115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7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门诊健康教育,研究组听取自我管理教育课程,1次/周,共听6周课,课程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慢性病自我效能情况。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相比干预前,研究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效能得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相比对照组规律锻炼[(7.89±1.12)vs(6.31±0.53)分],获取疾病信息[(9.09±0.37)vs(5.23±1.93)分],获取社区、家庭和朋友的帮助[(8.28±0.06)vs(5.17±1.61)分],和医生沟通[(9.13±0.78)vs(6.24±0.46)分],疾病总体管理[(8.12±1.77)vs(6.16±0.22)分],做家务[(9.13±0.69)vs(6.18±1.70)分]等方面得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管理教育课程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情况。
简介:目的:了解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状况,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1年12月对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的110例高血压病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抑郁(HAMD)和焦虑(HAMA)量表进行调查,并以101名健康老人作为正常对照。结果:高血压组SCL-90总均分及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睡眠饮食等均分都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论是高血压组还是正常对照组,男性与女性SCL-90总均分及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组中31例(28.2%)患者至少有1项因子高于2分,6例(5.45%)患者至少有1项因子高于3分,出现躯体化、饮食睡眠、强迫等问题的较多。高血压组HAMD、HAMA量表总分及HAMA量表精神焦虑因子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需特别关注。
简介:目的探讨住院患者人院时不同血糖水平与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1年7月期间人院的4868例患者,按入院24h内测得的血糖水平分为非高血糖组3429例、高血糖组1439例,后者包括糖尿病和应激性高血糖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非老年组(年龄〈60岁)2532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2336例;其中278例冠心病患者再分为高血糖组120例和非高血糖组158例。各组间进行有关数据比较。结果高血糖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和总病死率均显著高于非高血糖组(中位数住院日:15vs10d,P〈0.01;中位数医疗费用:14064.7vs8980.9元,P〈0.01;死亡率:2.92%vs0.61%,P〈0.01)。按年龄分组后,无论是非老年组还是老年组中糖尿病和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医疗费用均明显高于非高血糖患者,住院日明显延长;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医疗费用明显高于糖尿病患者;非老年组中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高血糖患者,但与糖尿病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老年组糖尿病和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但均明显高于非高血糖患者。冠心病患者中糖尿病和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与非高血糖患者的年龄无明显差异,前两组的医疗费用明显高于非高血糖组,住院日更长(分别为14,15和12d)、死亡率更高(分别为6.41%,7.14%和0.63%)。结论入院时高血糖水平预示患者有更高的医疗花费、更长的住院时间和更高的死亡率。
简介:目的检测社区正常人群中血浆激肽释放酶(TK)的含量,并研究其与血脂的关系。方法采用生物素-亲和素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检测1881名社区人群的血浆TK含量,绘制TK含量的分布图并用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来评估血浆TK含量与血脂的相关关系。结果社区人群血浆中TK含量服从正偏态分布(Skewness=1.297,SE=0.058,Kurtosis=3.896,SE=0.115)。血浆TK的含量与高密度脂蛋白(HDL)成正相关关系(r=0.069,P=0.003),与低密度脂蛋白(LDL)成负相关关系(r=-0.051,P=0.030)。结论血浆脂蛋白的水平可能与血浆TK含量有关。
简介:慢性肾脏疾病(chroniekidneydisease,CKD)的发病率在全球都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之后又一个威胁健康的重要疾病。在成年人群中的患病率已接近10%。由于CKD起病隐匿,大多数肾脏病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病人并不知道自己得了慢性肾脏病,患病知晓率只有十分之一,即10个病人里面只有一个知道自己得了慢性肾脏病,容易贻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