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相关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策略。方法:选取从2016年3月-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中药注射剂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加以回顾性研究。结果:10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60例患者累及皮肤系统,占比60%,临床表现皮肤皮疹、瘙痒、水肿等;12例患者累及消化系统,占比12%,临床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等;28例患者累及神经系统,占比28%,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头晕、眩晕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好发人群是老年人与儿童,其中老年人43例、儿童39例,总比例为82%。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多因素相关,临床医师及药师应充分了解药物的适应证、用法用量,及使用禁忌,用药之前应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药物的过敏史、家族药物不良反应史等,规范用药方案,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讨将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饮片分别引入医学临床中的疗效,以寻找最高效、优质剂型。方法:随机选取 140例在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间于我医施行治疗的表虚盗汗患者进行研究,将其按治疗方式划分为对照组( 70例、传统中药饮片治疗)、观察组( 70例、中药配方颗粒治疗) 2组,评估比较 2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 2个疗程后,与施行传统中药饮片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相比,实施中药配方颗粒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明显更高( 97.14%VS88.57%),组间比较 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临床满意率高达 9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4.28%,组间比较 P<0.05。结论: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饮片在医学临床中疗效明显,但相比之下,中药配方颗粒的疗效更优,凭借其服用方便、药效明显、利于保存的优点更利于保障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情况及原因,并制定相应解决措施降低或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率以提高用药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行中药注射剂治疗的2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资料结果记录分析所有患者年龄、使用中药注射剂种类、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生不良反应系统以及不同患者间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1)本组296例患者中,中药注射剂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127例(42.91%),发生率较高,其中不良反应发生最高为注射用血栓通(18.11%),其次为丹参川芎注射液(14.73%),不良反应最低为注射用灯盏花素和生脉注射液,均为2.36%;(2)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29.92%),其次为10岁以下(18.90%),41~50岁患者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3)而无指征用药为其主要原因(22.90%),其次为治疗前未进行肝肾功能检查(18.90%);(4)在127例不良反应中,其中皮肤及附件组织损害最为常见(47.24%),其次为循环系统(15.75%),呼吸系统最为少见(5.55%)。结论目前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剂治疗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无指征用药、配伍不当、滴注速度过快以及治疗前未进行肝肾功能检查等有关,故对待需中药注射剂治疗的患者,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其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并加强对患者用药前的常规检查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用药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门急诊中药注射剂的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门急诊1000张中药注射剂处方,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以及《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综合评价中药注射剂处方。结果①我院门急诊1000张中药注射剂处方,不合理用药245张,占24.5%。其中,超剂量给药90张,占9.0%,适应症不符合62张,占6.2%,联合用药不合理50张,占5.0%,溶媒不当43例,占4.3%。②105例患者皮肤不良反应,占10.5%;30例患者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占3.0%;15例患者累及呼吸系统,占1.5%;10例患者出现心悸、眩晕、头痛等其他不良反应情况,占1.0%。皮肤表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5%显著高于其他3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急诊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严重,需加强临床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特点,总结药学干预措施。方法以我院药房信息系统数据为准,统计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采用回顾分析法,计算用药频度DDDs、药品费用DDC、有效率、不良反应等指标;实施药学干预,对比干预前、后的用药合理性。结果2015-2017年,我院中药注射剂的DDDs占比分别为8.0%、7.1%、7.2%,DDC占比为7.5%、6.9%、7.0%;用药总有效率为88.1%、89.4%、91.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2.1%、2.5%。实施药学干预后,中药注射剂的适应症、用法用量、配伍禁忌、联合用药合理性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中药注射剂近年来的临床应用广泛,实施药学干预能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