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压力CO2气腹在上尿路后腹腔镜手术中对患者机体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09月至2013年12月间在本院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和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的68例患者术前随机分为两组,术中气腹压力分别设定为l0mmHg和15mmHg,测定两组气腹前、气腹后30分钟和放气后30分钟的动脉血气;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记录术后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别;低压力气腹较常规压力气腹对患者PaCO2、PH的影响更小,术后肩部及上腹部疼痛的发生率更低。结论低压力CO2气腹相对于常规压力CO2气腹对患者各系统功能影响较小,在后腹腔镜手术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究大脑后动脉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CTA-MIP)分段显示与层厚、旋转角度等参数的相关性,确定大脑后动脉的各分段优化主显体位。方法利用CTA-VR平台,对入组病例分别测量大脑后动脉P1-2段及P2-4段走形跨越厚度及空间角度,把测量参数的修正值在CTA-MIP平台进行验证,形成各分段的层MIP主显体位图像,对主显体位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确定CTA-MIP各分段的优化主显体位的厚度及旋转角度。结果大脑后动脉P1-2段首选主显体位:标准轴位显示,层厚15mm,偏移角度0°;大脑后动脉P2-4段首显主选体位:外旋矢状位显示,层厚25mm,外旋角度15°。结论通过优化CTA-MIP层厚、角度变换,CTA-MIP-P1-2段及P2-4段的优化主显体位能够清晰、快速地显示大脑后动脉各段的主支及主要分支,为大脑后动脉的影像学显示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及理念。
简介:目的探讨CT影像测量卵圆孔的最大横径及卵圆孔与棘孔的距离及其在CT引导经皮穿刺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一2017年1月嘉兴市第一医院影像资料库中200例成人头颅CTA影像资料.在减薄层厚0.5mm的扫描图影像上,选取双侧卵圆孔、棘孔清晰且孔径最大的层面,用影像软件自带工具尺测量双侧卵圆孔的最大横径、长径及卵圆孔与棘孔的最短距离,并计算平均值。纳入2017年1月-2018年5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接受射频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下颌支痛患者,选择CT扫描卵圆孔横径大于影像测量结果平均值的26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57-87(63.4±6.1)岁。患者按住院号单双号分为双针双极射频组(14例)和单针单极射频组(12例)。两组患者均行半冠状位CT扫描,在CT影像找出资料中清晰显示卵圆孔的CT层面测量穿刺深度、角度,设计穿刺路径,根据设计的穿刺路径进行单针单极或双针双极射频热凝治疗。术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200例400侧卵圆孔,左右两侧卵圆孔的最大横径分别为(5.41±0.91)mm,(5.51±0.88)mm,最大长径分别为(7.50±1.29)mm,(7.51±1.10)mm,卵圆孔与棘孔的最短距离分别为(2.08±0.92)mm,(2.17±0.87)mm,左右两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临床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期间评定疗效26例患者均为有效.2组患者出院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6个月,平均10.9个月。随访期间,单针单极射频组1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术后11个月复发1例;双针双极射频组14例均有效,无疼痛残留,无复发。结论在V叉神经下颌支疼痛接受颅外非半月节射频治疗前,用CT扫描测量卵圆孔水平径线可为能否釆双针双极射频模式提供客观依据.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 对 颈胸交界 区手法 治疗 来观察 胸锁乳突肌 表面肌电图 变化和最大张口程度是否可以改善 。方法 选取 60 名上交叉综合症患者,随机 1:1:1 分为治疗组、推拿组、对照组。分别给予龙氏治脊疗法、传统推拿及休息对照三种方法,每组治疗 2 周,分别测量治疗前后张口最大距离及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图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股骨后髁偏心距改变与股骨后滚距离及后稳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最大屈曲度的相关性。方法:择选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40例行初次后稳定型假体(PS假体)TKA手术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该后稳定型假体TKA术后股骨后滚距离及PCO的变化,对比术前、术后标本偏心距及最大曲度、Pearson与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结果:术后股骨后髁偏心距明显高于术前,但最大曲度低于术前,P<0.05;Pearson与Spearman的r值范围分别为-0.843-0.941、-0.801-0.968,P值范围分别为0.061-0.934、0.072-0.800。结论:术后股骨后偏心距及最大曲度与术前相比会发生一些改变,但经Pearson与Spearman相关分析和检验,不同股骨髁偏心距与术后膝关节最大曲度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