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 分析 留置针输液至液体的原因。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我科在 2019年 1月至 3月发生 2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液体的患者,分析治疗改善情况。 结果: 具体而言, 第 1例患者 3天后,恢复正常,未造成不良后果。第 2例患者 5天后,恢复正常,未造成不良后果。 结论: 采 用留置针静脉输液时,先评估留置针固定情况,再评估留置针周围皮肤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拔出留置针。 要 及时处理避免液体情况,按新的规范操作后未在发生静脉留置针外渗现象。

  • 标签: 留置针 液体外渗 输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 分析创伤性休克早期中,即刻液体复苏与延迟液体复苏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8 年 7 月 -2019 年 6 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其属于创伤性休克早期患者,并需要开展对症治疗。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 计算机随机数字表 法,对 90 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对照组患者采用即刻液体复苏,观察组则为延迟液体复苏,分析不同方案之间的差异性。 结果: 从 改善 质量上看,观察组 患者在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延长时间上人数少于对照组,此外,在红细胞压积( HCT )上两组对比上,治疗后观察组为( 22.75±2.16 ) % ,对照组则为( 16.99±2.15 ) % 。随后,在并发症发生率的调查上,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为 4.4%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5.6% ,因此,我们认为观察组护理更佳。 结论: 采用 延迟液体复苏模式有利于改善脏器组织的缺氧状态,有利于对凝血功能加强保护,从而提升抢救的成功率,具有临床探索价值。

  • 标签: 创伤性休克 刻液体复苏 延迟液体复苏 临床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中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临床护理方法,总结其应用效果及心得体会。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7年 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造影剂外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而观察组针对患者症状进行针对性护理,在护理结束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而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造影剂外渗 影像学检查 临床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对CT增强扫描患者应用PDCA管理,并分析其预防造影剂外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9月,在我院进行CT增强扫描的112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56例,在此基础上,应用PDCA管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造影剂外渗率、肢体移动率、医疗纠纷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检查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CT增强扫描时应用PDCA管理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造影剂外渗及护患纠纷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造影剂外渗 CT增强扫描 PDCA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 分析对由 胺碘酮外渗所造成的起静脉及组织损伤患者采用的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在我院 2018 年 1 月到 2019 年 1 月期间出现 胺碘酮外渗 的心律失常患者 , 共 5 例 。观察患者表现出的局部特点,并探讨对患者采用的护理干预方式 。结果 患者的首发症状通常为滴入速度减慢 , 发生的主要时间在患者持续用药超过 24 小时后以及 48 小时之间。 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导致患者出现 胺碘酮外渗的主要原因就是持续滴入或者泵入胺碘酮药物,造成患者的血管壁通透性改变。所以,就需要尽可能的对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给药 , 最大限度的避免患者出现胺碘酮外渗的问题。

  • 标签: 静脉炎 胺碘酮外渗 组织损伤 护理干预 病情观察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影像学检查中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干预方法的效 果。 方法: 在我院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4 月 出现的 造影剂外渗患者 中随机抽取 50 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与实验组(接受常规护理 + 针对性护理),每组组内均为 25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 SAS 焦虑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次数、 VAS 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对 造影剂外渗的患者加用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地降低其负性情绪、并发症发生次数、疼痛程度,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影像学检查 造影剂 外渗 针对性护理 负性情绪 并发症 疼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协同护理模式在增强CT造影剂外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医院收治的42例增强CT造影剂外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其中21例为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另外的21例设为研究组,采用协同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疼痛及焦虑情绪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协同护理模式 增强CT 造影剂外渗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 体外过敏源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过敏性疾病患者 64 例,均为其实施体外过敏原检测, IgE 检测方法为免疫印迹法,总 IgE 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法,总结患者的总 IgE 水平以及主要变应原。结果:本组患者在接受检测后共 14 例患者的血清总 IgE 水平升高,本组患者的总 IgE 水平主要集中在 ,所占比例为 51.56% 。 本组患者的过敏源主要为尘螨、黄豆、蟑螂、蟹 。结论:临床过敏源检测的实用性高,可为过敏性疾病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体外过敏源 临床检测 特异性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泌尿结石患者治疗期间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泌尿结石患者中选取10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研究组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记录并对比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结石清除指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更低(P

  • 标签: 泌尿结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 碎石成功率 疼痛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评析分级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对于降低药物外渗损伤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3-2020.3科室接诊的120例静脉输液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分级护理干预)各为60例,将两组静脉输液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静脉输液中分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以降低药物外渗损伤风险,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小儿静脉输液 分级护理干预 药物外渗 输液风险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强化护理管理模式对液体平衡的影响。 方法:实验样本为 60 例在本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分成对照组( n=30 )和观察组( n=30 )参考的是双色球法,分别给予传统护理管理、强化护理管理模式,展开比较的是 2 组护理效果的不同。 结果:观察组每次透析脱水占体重比、透析期间体重增加百分比、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血压达标率高于对照组, 2 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强化护理管理模式可明显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液体平衡,有效控制体质量增加,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强化护理管理模式 液体平衡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抢救效果 。 方法:将 92 例急诊接收的创伤性休克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常规组 46 例予以常规补液,研究组 46 例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更高,且体征稳定时间、休克纠正时间更短,输液量更少,与常规组差异显著 ( p<0.05 );研究组并发症更少,与常规组差异显著( p<0.05 )。 结论: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减少患者并发症,提高其预后效果。 【关键词】 急诊;创伤性休克 ; 限制性液体复苏 ; 抢救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两种不同消毒方法在拉环式液体瓶盖中的消毒效果。方法 取 544瓶不同规格的输液瓶,采用配对实验设计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 n=272)和对照组( n=272),对照组采用传统消毒方法,实验组采用凹槽中心消毒方法。比较两组液体瓶盖消毒后荧光粉残留面积。 结果 实验组消毒后荧光粉残留总面积为2.31±4.42mm2,对照组消毒后荧光粉残留总面积为 16.50±9.95mm2,两组液体瓶盖消毒后荧光粉残留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结论 凹陷中心消毒方法是一种有效、易行的消毒方法,能有效提高液体瓶盖消毒效果。

  • 标签: 传统消毒方法 凹陷中心消毒 拉环式 瓶盖 消毒效果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