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提出的。所谓显性课程,即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根据各专业的不同,有固定的教学计划,有固定的上课时间,也即我们常说的第一课堂,因其自成体系,因而谓之“显性课程体系”。所谓隐性,指不固定,一是时间上不固定,包含了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二是内容和形式(我们也称其为“课程”)不固定,不是教学计划事先安排的,其中的各种要素贯穿了学生的大学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构成该“课程”的多个要素中,每个要素有其自身的作用。“课程”的整体作用不是每个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体功能更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所以谓之“隐性课程体系”。换言之,隐性课程体系的实质就是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素质,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实现学生的个性化。
简介:目的:探索建立满足基层医疗服务需求的农村定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方法:通过构建思想道德和人文修养课程体系、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四个模块,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开展了SP教学、PBL教学、TBL教学、模拟教学和情景教学等;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客观考核测评体系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平台,实施实习准入考核和毕业综合考核。结果:构建了突出全科医学和面向基层培养模式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考核评价体系。结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改革,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确保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和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简介: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中医学教育的学制,主动适应中医药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自1991年秋季以来,我国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三所中医学院试办七年制中医教育,1996年秋季南京中医药大学及成都中医药大学相继开办七年制中医专业教育。经过几年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完善七年制中医教育,有必要对现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研分析,从而提出下一步的改革思路。一、七年制中医专业开办的背景和目的早在80年代初期,中医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开始酝酿开辟新的途径,试办长学制的中医教育,培养中医药后备力量。经过多次的反复论证,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论证了试办七年制高等中医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认为开办七年制中医教育主要基于继承和发展两方面的需要。
简介: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外围是专业设置。高校的专业设置一定要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适应市场的需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需要。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设置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地方卫生事业建设及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的改革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这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才和怎样培养的问题。三者是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面向21世纪,我们必须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确定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制订新的教学计划必须融入新的教育思想和改革成果,同时必须谨慎对待中医学这一超稳态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部课题“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我校在东、中、西部地区选择了13所有代表性的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涉及到招生就业、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等各个方面,调研对象有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医师与医务管理人员、高年级学生。其次,我们研究了50年来教学计划的调整情况及其存在的利弊,从中分析对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
简介:目的:建立科学、全面的'复合式'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考试的正向督促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考试改革带动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法:将成都中医药大学2007级中西医系1班(74人)、2班(72人)设为试验班级,一个班为试验组,一个班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复合式'考核体系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结果:试验组在《中医外科学》考试成绩上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也有很大提高。结论:改革后的'复合式'考核体系可以全面检验中医外科学教学成果,能够有效捉进教学水平和学生临床科研技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