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跟随医学体系从传统生物医学体系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体系的变化,心理问题作为恶性肿瘤的病因已进入到临床实行研究。这些年来行为医学研究表示复性心理因素(如焦躁、抑郁、痛苦、紧张等)和人类一些恶性肿瘤的形成有相应联系。心理原因在恶性肿瘤医治当中的用途日渐彰显。负面心理问题不只对肿瘤病程变化形成了负面影响并且可影响病患的生活品质。因此在恶性肿瘤医治的时候要增强对心理问题的注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干眼症患者的社会心理状况,并给予患者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干眼症患者100例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并以分组形式进行护理比较,其中对干眼症患者实施高质量护理治疗为Ty组,患者人数为5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治疗组为Ti组,患者人数50例,我院在分析研究过程中,将利用sss表进行相关结果的评分,从而比较出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采用高质量护理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质量护理组患者内外向、掩饰质、神经质方面的分值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干眼症患者的心理情况,如:焦虑、内向等,施加高质量护理干预治疗具有必要性。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本院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4例纳入研究组,另外选择同一时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35例纳入对照组。通过自制问卷,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社会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两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文化程度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家族史、家庭经济状况、婚姻及家庭状况、家庭关怀程度、生活环境、工作压力、生活事件压力、社会功能、社交及支持、精神紧张程度、正负性情感、性格缺陷、躯体疾病等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对此应提高重视,尽早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此病症的发生。
简介:〔摘 要〕 目的:本科室通过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心理分析和有效的护理,帮助患者建立生活信心,提高生存质量。方法:对我科收治子宫内膜癌70例患者进行了心理分析和并制订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70例患者全部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可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在本院接受PCI治疗的9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分别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及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及SAS、SDS评分均改善。试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及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心理应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促进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门诊创伤患者在面临身体伤痛的同时,常常伴随显著的心理应激反应,这可能延长康复期,影响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深入理解创伤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特征,探索有效的护理干预策略,以优化患者护理体验,促进其全面康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我们发现创伤应激障碍、焦虑和抑郁是门诊创伤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但针对这些问题的干预措施尚不充分。因此,我们设计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量化评估工具,对门诊创伤患者的心理应激水平进行量化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实施个性化的心理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心理应激水平在干预后显著降低,相较于对照组,其康复进度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更为明显。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教育、放松训练和定期随访,这些方法有助于患者调整应对策略,减轻心理负担,提高应对创伤的能力。通过讨论,我们提出,将心理干预融入门诊创伤患者的常规护理中,不仅有助于改善其心理状态,还有可能优化整体治疗效果。然而,研究也揭示了护理人员在实施心理干预时面临的挑战,如时间限制、专业知识不足等,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实践和研究中进一步解决。综上所述,门诊创伤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效的护理干预策略,如心理教育、放松训练等,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康复效果。未来,应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的心理干预能力,以实现创伤患者身心全方位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