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龈浆细胞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牙龈浆细胞肉芽肿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3例,男性2例;年龄41~58岁,平均46岁;3例病变位于上牙龈,2例位于下牙龈,病变平均为2.5cm×2cm×1.5cm大小。巨检病变表面光滑,个别病例伴有小的糜烂,呈息肉或结节状。镜检病变表面被覆鳞状上皮,部分上皮增生,病变内纤维母细胞及血管增生,间质为疏松的黏液样基质和胶原,间质中可见大量以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呈弥漫或多结节状排列;浆细胞分化成熟,局部可见透明小体。免疫组化示浆细胞呈κ和λ轻链多克隆表达。结论牙龈浆细胞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样病变,生物学行为良性,其诊断需结合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并需与其他富于慢性炎细胞的肿瘤性病变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浆细胞性乳腺炎的MRI的表现,进而提高其影像学检测水平,研究MRI的临床推广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012年我院收治的经MRI确诊的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患者46例,运用压脂扫描技术分别进行T1WI、T2WI平扫和动态增3DT1WI扫描,进而从病变部位、形态性质、乳后间隙及病变强化后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浆细胞性乳腺炎的MRI的表现按病变部位分为乳晕后方及周围(32例),外上象限(2例),内上象限(7例),弥散于乳腺内(5例);形态、信号分为炎症型(9例),T1WI呈等低信号(4/9)或等高信号(5/9),压脂T2WI呈高信号(6/9)、高等信号(2/9)或等信号(1/9),增强后不均匀强化(7/9)或结节样均匀强化(2/9);脓肿型(29例),T1WI呈等、低信号(17/29)或等高信号(12/29),压脂T2WI呈高等信号(16/29)、高低信号(6/29)或等信号(7/29),增强后脓肿壁呈环状强化;混合型(8例),信号呈斑片状异常(4/8),信号肿块样异常(3/8),窦道或瘘管形成(1/8)。结论MRI对于浆细胞性性乳腺炎能准确地明确并进行病灶定位,对于协助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浆细胞性乳腺炎通过地塞米松进行治疗的方法以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资料28例实施回顾性分析,为患者采取地塞米松治疗,对28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随访结果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28例患者中26例患者在服药3天到4天之后疼痛以及局部红肿得到缓解,服药7天到10天以后疼痛以及局部红肿现象消失,肿块消失;剩余2例患者肿块比较大,服药7天到10天以后疼痛以及局部红肿现象得到缓解,肿块缩小。28例患者在进行治疗过程中3例患者出现恶心症状,没有出现呕吐、消化道出血以及穿孔的不良反应,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出现复发患者2例。结论针对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通过地塞米松治疗的效果明显,治疗方法相对比较简单,患者没有明显毒副反应出现,治疗费用相对比较低,应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和纳入本院2011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6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根据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西医组患者(30例)常规抗菌、手术治疗,中西医组患者(3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同时辅以中药内服外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急性期肿块消退时间、治疗效果的差异性和回访1年复发率。结果西医组总有效23例(76.67%)明显低于中西医组总有效29例(96.67%),急性期肿块消退时间明显短于中西医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访1年复发率来看,中西医组明显少于西医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效果确切,可充分发挥中西医治疗优势,有效促进疾病痊愈,缩短急性期肿块消退时间,降低其复发,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脾氨肽口服冻干粉对乙肝患者的血浆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2乙肝患者应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研究组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IL-2与IL-6细胞因子水平和T细胞亚群CD4+、CD8+水平。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在IL-2、CD4+水平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在IL-6与CD8+水平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脾氨肽口服冻干粉能调节乙肝患者的T细胞亚群和血浆细胞因子,增强患者免疫力,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