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贞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县医院河北涉县056000)
【摘要】目的:分析浆细胞性乳腺炎的MRI的表现,进而提高其影像学检测水平,研究MRI的临床推广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012年我院收治的经MRI确诊的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患者46例,运用压脂扫描技术分别进行T1WI、T2WI平扫和动态增3DT1WI扫描,进而从病变部位、形态性质、乳后间隙及病变强化后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浆细胞性乳腺炎的MRI的表现按病变部位分为:乳晕后方及周围(32例),外上象限(2例),内上象限(7例),弥散于乳腺内(5例);形态、信号分为:炎症型(9例),T1WI呈等低信号(4/9)或等高信号(5/9),压脂T2WI呈高信号(6/9)、高等信号(2/9)或等信号(1/9),增强后不均匀强化(7/9)或结节样均匀强化(2/9);脓肿型(29例),T1WI呈等、低信号(17/29)或等高信号(12/29),压脂T2WI呈高等信号(16/29)、高低信号(6/29)或等信号(7/29),增强后脓肿壁呈环状强化;混合型(8例),信号呈斑片状异常(4/8),信号肿块样异常(3/8),窦道或瘘管形成(1/8)。结论:MRI对于浆细胞性性乳腺炎能准确地明确并进行病灶定位,对于协助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浆细胞性乳腺炎MRI
【中图分类号】R33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011-02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乳腺炎症,因其炎症周围组织里有大量浆细胞浸润而得其名,该病是因乳腺导管上皮不规则增生,分泌功能紊乱,乳头和乳晕下大乳管内含脂质类分泌物积聚,引起乳管扩张,以后积聚物分解,产生的化学物质不断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症。目前,MRI已经较为广泛的应用于协助乳腺疾病的诊断,并且具有无辐射、无创伤、软组织间对比度明显等优势。我院近年来通过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MRI的影像学表现的不断分析,进而提高了其诊断水平,现将其经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012年我院收治的经MRI确诊的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患者46例。入选病例术前均行MRI检查,均非哺乳期和妊娠期。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56岁,平均32.4±0.37岁。双侧乳腺发病7例,单侧乳腺发病39例。患者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病程最短25天,最长者超过3年,平均10个月。患者皮肤上有溃口29(29/46)例;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3(3/46)例。体检发现肿块38(38/46)例;乳头凹陷14例(14/46);局部皮温增高、肤色暗红27(27/46)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GEsigna-excite-1.5T核磁共振仪进行扫描,采用专用的SENSE乳腺线圈。嘱患者俯卧于核磁检查床上,将其患者的腹部垫高,使乳房保持自然下垂的状态。平扫范围:首先从乳房下界开始,由下至上进行扫描,最后至腋窝,双侧乳房均为扫描范围。入选的所有患者在扫描序列和扫描参数均相同的情况下实施压脂平扫即常规轴位的T1WI、T2WI和动态增强3DT1W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定位扫描,平扫横断面采用T1WI/SE(TR500ms,TE7ms翻转角等于80°)、T2WI/STIR(TR3690ms,TE65ms,TI155ms)和矢状面T2WI/STIR(TR2450ms,TE80ms,TI155ms)扫描;动态增强T1WI扫描参数:3D-FLASH序列,TR/TE=4.35ms/1.43ms,层厚2mm,无间隔,翻转角小于30°,矩阵507×332,FOV=33cm,NEX=1。对比剂注射总量35ml,注射速率3.5ml/s,注射完毕随即进行扫描,连续5次重复扫描。所有扫描资料均传送至制定文件库内,逐一进行核磁成像后的技术处理包括MRP、图像减影、3D、MIP等。
1.3影像分析及评判标准
所有入选患者的MRI图像资料均由我院自行组织的影像专家组进行共同讨论阅片,其主要针对患者乳腺的病变部位、范围、乳腺有无窦道瘘管、脓肿以及乳头区、乳晕区、腋窝淋巴结、乳腺后间隙等进行评价。结合MRI影像表现可以分为①脓肿型、②炎症型、③混合型;其病变范围为:①炎症型:主要病变范围为乳晕区或累及部分象限,呈斑片状或结节状;②脓肿型:主要病变范围为多累及乳后间隙和胸前筋膜,呈囊状或蜂窝样,呈单发或多发;②混合型:除了具有脓肿型的特点之外,并伴有瘘管或窦道至皮肤表面。
2结果
2.1浆细胞性乳腺炎的MRI的表现按病变部位分为:乳晕后方及周围(32例),外上象限(2例),内上象限(7例),弥散于乳腺内(5例);形态、信号分为:炎症型(9例)T1WI呈等低信号(4/9)或等高信号(5/9),压脂T2WI呈高信号(6/9)、高等信号(2/9)或等信号(1/9),增强后不均匀强化(7/9)或结节样均匀强化(2/9);脓肿型(29例),T1WI呈等、低信号(17/29)或等高信号(12/29),压脂T2WI呈高等信号(16/29)、高低信号(6/29)或等信号(7/29),增强后脓肿壁呈环状强化;混合型(8例);信号呈斑片状异常(4/8),信号肿块样异常(3/8),窦道或瘘管形成(1/8)。
2.2MRI的其他征象:
2.2.1乳房及局部皮肤的改变:39例(39/46)出现乳头内陷征象;15例(15/46)乳房肿大;28例(28/46)局部皮肤水肿增厚。
2.2.2腋下散在淋巴结:37例(37/46)患者腋下散在淋巴结肿大,其中双侧腋下均有肿大者18例(18/46),形状多为椭圆形结节,压脂平行扫描T2WI呈高信号。
3讨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又叫导管扩张症俗称导管炎,简称浆乳。浆乳不是细菌感染所致,而是导管内的脂肪性物质堆积、外溢,引起导管周围的化学性刺激和免疫性反应,导致大量浆细胞浸润,故称浆细胞性乳腺炎[1]。反复发作,破溃后形成瘘管,可以继发细菌感染,长久不愈。本病发展到后阶段,乳腺导管分泌物不仅刺激导管扩张,而且可以溢出管外,引起管周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并定名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当病情反复发作后,可出现1个或多个边界不清的硬结,多位于乳晕范围内,扪之质地坚实,与周围组织粘连固着,与皮肤粘连则局部皮肤呈橘皮样改变,乳头回缩,重者乳腺变形。可见浆液性或血性溢液。腋窝淋巴结可扪及。临床上有时很难与乳癌相鉴别。MRI与CT、超声等相比,该设备的优点在于软组织分辨率高,针对病灶的任何方位都可以呈现出高清图像,并且更为直接、客观。
结合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入选的46例患者,使用PhilipsInteraAchieva1.5T超导型双梯度磁共振进行T1WI、T2WI平扫和动态增强3DT1WI平扫,其结果结合临床诊断,均准确无误,不但能够按照病变部位进行分型外,而且还可以根据扫描信号的强弱进行分型,由于其较高的分辨率,从而使其分型结果无一例误诊,并且对于该病以外的影像学征象做到准确诊断,结合本文2.2,39例出现乳头内陷,15例乳房肿大,37例散在淋巴结肿大等。因此,影像资料需与临床紧密结合,进而对患者做出准确的诊断。
综上所述,MRI对于浆细胞性性乳腺炎能准确地明确并进行病灶定位,对于协助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马骥,王嵩,王夕富等.浆细胞性乳腺炎的MRI表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1,17(3):222-225.
[2]鞠德峰,吕苏花,张萍等.浆细胞性乳腺炎的MRI诊断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1,(11):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