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8 个结果
  • 简介:小尺度地质三维建模地质学研究一个新课题。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把表面特征建模实体结构建模相结合,从技术特点与实践应用两方面着手,介绍了小尺度地质体三维建模思想方法;小尺度三维地质体模型动态切割算法思路与实现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以遗迹化石Chondrites岩心三维建模为实例,利用VRML(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提供造型shape节点把理论实践相结合,建立了它们三维模型;依靠VRML提供Script节点、传感器节点以及事件路由器,结合Javascript编程实现了小尺度地质体三维模型动态切割模型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集成。最后,利用VisualBasic+Cortona组件开发了三维地质体模型浏览平台,实现了小尺度地质体模型浏览查询,为小尺度地质体三维建模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技术手段,也为虚拟现实技术地质应用开拓了新领域。

  • 标签: 三维地质建模 VRML遗迹化石 CHONDRITES 岩心
  • 简介:缺氧条件形成保存优质烃源岩重要条件。古氧相研究查明海相优质烃源岩时空分布、恢复地史时期古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泥盆纪时期,南华海受陆内裂陷作用影响,形成台地(滨岸台地孤立台地)与台沟间列盆地格局。不同控制因素控制了古氧相类型。在台沟钦防裂陷海槽,海水分层控制了泥盆纪古氧相类型变化。台沟钦防裂陷海槽厌氧相与准厌氧相为主。在台地相区,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古氧相类型分布。台地相区古氧相主要是常氧相贫氧相。南华海中、晚泥盆世硅质沉积、磷质沉积发育,有机质丰富,形成了有机质-硅质-磷质沉积三位一体特征,指示上升流作用明显。南华海地区泥盆纪位于赤道附近信风带,向西表面洋流越过南华海西部形成离岸流,海底海水向东补充形成上升底流,也说明了泥盆纪南华海上升流存在可能

  • 标签: 南华海 晚泥盆世 缺氧环境模式 古氧相
  • 简介:微生物席一个特别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了地球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生态系,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微生物席生物构成复杂、发育环境产物多样微生物席属性还存在不同答案。不同答案意味着不同研究领域,因为一个基本问题,即“究竟什么微生物席”,要获取一个单一答案几乎不可能。微生物席定义多重答案,最终就成为地球生物学框架下一个年轻沉积学分支——“微生物席沉积学”概念体系理论基础。最为重要,要穿越成岩作用“过滤器”,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微生物席建造物生长机理发育过程,还存在若干困难,这些困难表现在几个重要现象之中,如:(1)寒武纪叠层石底栖鲕粒;(2)中元古界灰岩层面上特别的MISS(微生物诱发沉积构造);(3)中元古界叠层石白云岩序列凝块石。因此,基于微生物席属性特征蕴含微生物席多样化定义,介绍微生物席沉积学理论体系,对于深入理解这一年轻分支学科现状进一步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 标签: 特征和属性 微生物席 微生物席沉积学
  • 简介:团簇同位素指的是含有2个及2个以上重同位素结合在一起形成同位素体。团簇同位素数值定义为同位素体相对丰度偏离随机分布状态程度。测量该相对丰度较低同位素体需要高精度质谱仪,难点在于利用同位素组成已知参考气体不同同位素组成加热气体,获得绝对参考体系下数值。团簇同位素体相对丰度非常低,但是具有非常独特物理化学性质。比如碳酸盐矿物^(13)C^(18)O^(16)O丰度温度具有敏感性,而与矿物全岩同位素以及矿物形成时期流体性质无关,因此可以利用测量碳酸盐团簇同位素来获得矿物生长温度,再利用矿物氧同位素(δ~(18)O),根据传统氧同位素温度计原理,可以进一步获得矿物生长流体(水)氧同位素。目前,团簇同位素温度计已经古气候(温度)重建、古高度恢复、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以及甲烷成因分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评估深埋高温过程引起C-O化学键重置碳酸盐团簇同位素影响、测试仪器产生团簇同位素非线性误差校正、以及其他丰度更低团簇同位素体或大分子团簇同位素测量,下一步研究方向。

  • 标签: 团簇同位素 同位素体 碳酸盐 古温度计 甲烷
  • 简介:针对野外露头地质知识库数据获取方法存在不足,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敏捷、全局视角及定量化程度高特点,山西吕梁市坪头乡剖面野外露头数据进行了采集、处理地质解释,建立了野外露头区地质知识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典型区块野外露头内部三维地质模型。研究表明:(1)无人机倾斜摄影采集处理后数据模型具有三维坐标(经度、纬度海拔)及对应图像信息,可以准确定位测量任意位置点坐标,为建立精准地质知识库奠定了良好基础;(2)露头区储集层骨架与地质统计学参数进行了统计,建立了典型露头区地质知识库,主要包括储集层成因、砂体连续与规模、砂体数量与相对比例、砂体几何形态变差函数等参数;(3)虚拟井位设置、岩标定储集层地质知识库指导下,利用地质统计学变差函数方法,建立了典型露头区三维地层-构造模型2套岩模型,模型与地质认识较为一致。

  • 标签: 无人机 地质知识库 倾斜摄影 三维露头地质建模 坪头乡
  • 简介:文中描述了产自广西桂林地区下石炭统黄金组下部颅形贝属一新种,桂林颅形贝(Cranaenagui—linensis)。新种平直前结合缘背壳发育槽为特征。4枚标本发现保存有放射状彩色条带,表明该种当时生活在温暖海域浅水环境。该属70个种地质地理分布生物多样变化初步分析表明,该属可能起源于早泥盆世欧美大陆西北缘老世界区,之后地理分布生物多样发展以北美地区为中心,经历了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早石炭世2次比较明显辐射演化、迁移扩散高峰晚泥盆世晚期1次严重衰退。第1次高峰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该属生物多样达到巅峰,生物地理分布范围扩大到欧美大陆之外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华南板块等;第2次高峰早石炭世,该属生物多样虽不及前一次,但获得了最广泛地理分布,不仅在北方大陆有分布,而且已进入到冈瓦纳大陆边缘。晚泥盆世晚期该属1次严重衰退显然与F/F灭绝事件有关。早石炭世之后,该属进入衰退阶段,最终二叠纪初灭绝。

  • 标签: 颅形贝属 腕足动物 彩色斑纹 黄金组 石炭纪 泥盆纪
  • 简介:系统地介绍了多点地质统计学基本原理及方法,并以我国渤海湾盆地某区块新近系明化镇组河流相储层为例,进行了多点统计学随机建模实例分析.多点地质统计学为储层随机建模国际前沿研究方向.该方法综合了基于象元方法易忠实条件数据以及基于目标的方法易再现目标几何形态优点,同时克服了传统基于变差函数二点统计学不能表达复杂空间结构再现目标几何形态不足.通过理论与实例研究,分析了目前多点统计学尚存在问题(包括训练图像平稳性问题、目标连续性问题以及综合软信息问题等)及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地质统计学 几何形态 明化镇组 随机建模 储层 新近系
  • 简介:混合沉积物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包括异化粒等)沉积混合.混合沉积可分为狭义广义,狭义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份混合(同一岩层内),而广义混合则包括了狭义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层构成交替互层或夹层混合.混合沉积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尽管碎屑岩碳酸盐岩研究与应用已很成熟,但对混积岩研究多被忽视了.狭义混合沉积物有必要起一成因名称--混积岩.当人们接触到混合沉积时,除了分析研究它们组分结构特征外,还必须去思考,它们为什么能经常频繁地交互出观,或是直接混合在一起?倒底:①陆源碎屑跑到碳酸盐沉积背景里?②碳酸盐跑到陆源碎屑沉积背景里?③二者分别从各自源地跑到第三种沉积背景里?还是④二者本来就在同一沉积背景里?接下来就要思考是什么动力条件使它(们)能从这个沉积背景(环境)"跑”到另一个沉积背景(环境)里去?水?风?自身?还是别的什么力量?那么,又是怎样水动力或风动力条件呢?正常条件,还是突发事件?很明显,要分析研究混合沉积混积岩,这些问题就不得不细细加以考虑,深入进行研究.

  • 标签: 混合沉积 混积岩 陆源碎屑 碳酸盐
  • 简介:简述了喜马拉雅运动三大变形幕运动学特征分析了楚雄地区反映。剥去喜马拉雅运动改造、把攀西地堑系滇中海槽复原到建造时位置后(楚雄盆地视作相对原地),“盆”“山”耦合思路重塑了古特提斯分支洋盆演化及这些盆地发育。川滇交界区尽管发生燕山运动,印支期建立起来“盆”“山”耦合关系直至喜马拉雅运动才脱耦。分析了脱耦各种表现及第四纪内继承新构造运动盆地保存油气成藏不利因素。

  • 标签: 喜马拉雅运动 古地理重建 川滇交界区 构造复位 油气保存 盆地改造
  • 简介: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等方法,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三叠统延长组长7、长6油层组浊积岩沉积特征与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浊积岩主要为长石砂岩,棱角状—次棱角状为主,粒度具有典型浊流沉积特征。沉积构造可见泥底构造、同生变形构造、粒序递变层、鲍玛序列等。最常见鲍玛序列有ABC型、AB型、ADE型、AE型、CDE型A段叠置型,具备浊积岩典型特点。识别出薄层浊积岩厚层浊积岩,其属于三角洲前缘滑塌成因,可分为中心微相边缘微相。浊流砂体半深湖—深湖区发育良好储集体,其分布区可作为重要油气勘探区。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浊流沉积 沉积特征 滑塌浊积岩
  • 简介:摘要近年来,浙江省北部钱塘江河口湾地区发现开发了大量晚第四纪浅层生物气藏。末次盛冰期,全球海平面的下降使河流梯度增加,下切作用增强,导致钱塘江下切河谷形成。下切河谷内沉积序列从下到上可划分为4种沉积相类型,分别为河床相、河漫滩-河口湾相、河口湾-浅海相河口湾砂坝相。所有的商业浅气田和气藏都分布于太湖下切河谷钱塘江下切河谷及其支谷河漫滩-河口湾相砂体。钱塘江下切河谷河漫滩-河口湾砂体埋深30~80m,厚3~7m,被非渗透黏土包围,可能代表了下切河谷内分布潮流沙脊。快速堆积河口湾-浅海相沉积物为生物气藏形成提供了充足源岩良好保存条件。河漫滩-河口湾相黏土层为研究区浅层生物气藏直接盖层,主要分布在下切河谷内,其埋深、残留地层厚度孔隙度范围分别为30~80m、10~30m42.2%-62.6%。河口湾一浅海相淤泥层为间接盖层,覆盖了整个下切河谷,其埋深、残留地层厚度孔隙度范围分别为5~35m、10~20m50.6%-53.9%。黏土层淤泥层孔隙水压力远大于下伏砂体孔隙水压力,其差值可达0.48MPa。储集层盖层分界面即浅气藏顶部,孔隙水压力值达到最大。黏土层淤泥层孔隙水压力可以超过砂质储集层中气体压力孔隙水压力之和。黏土淤泥盖层高孔隙水压力可能浅层生物气被完全封闭住最重要因素。直接盖层封闭能力比间接盖层要好。黏土层淤泥层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很长,有时候很难达到稳定状态,这表明黏土层淤泥层渗透差、封闭好。随着埋深增加,其压实程度封闭性能增加。与黏土层淤泥层相比,砂层孔隙水压力消散较快,很容易达到稳定状态,而且消散时间与埋深无关,表�

  • 标签: 生物气 封闭机理 下切河谷 钱塘江
  • 简介:塔里木盆地北缘奥陶系发育典型古岩溶,笔者在其中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沉积物或沉积构造:包壳砾石包壳砾岩,且这种包壳砾岩之前从未见报道。该包壳砾石包壳砾岩结构类似鲕粒或核形石,可分为核心包壳2部分,大部分呈近圆形或扁圆形,少数形态不规则,直径为数厘米到数十厘米。核心可分为4种,分别是:(1)与溶洞围岩相同灰岩砾石;(2)由砂岩形成核心;(3)由砾岩构成复合核心;(4)由古钙华碎块形成核心。包壳也可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1具有圈层包壳;(2)颗粒状包壳;(3)均质包壳;(4)由颗粒状包壳圈层状包壳组合形成复合包壳。包壳砾石包壳砾岩溶洞岩溶沉积典型产物,其不仅可以作为识别溶洞岩溶标志之一,而且具有一定储集能力,一种有效油气储集体。

  • 标签: 包壳砾石 包壳砾岩 溶洞 岩溶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 简介:中上扬子地区奥陶统主要发育庙坡组、宝塔组、临湘组(涧草沟组)、五峰组观音桥组。笔者通过研究区野外露头及钻井剖面的考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利用岩石学、古生物学、生态学及室内分析等方法将其划分为潮坪相、浅海陆棚相深水盆地相3种沉积相类型。潮坪相沉积灰岩、白云岩、钙质粉砂岩粉砂岩等为特征。浅海陆棚相主要沉积龟裂纹灰岩、瘤状灰岩、页岩粉砂质页岩。深水盆地相主要岩为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与硅质页岩,产营漂浮生活笔石为主生物组合。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晚奥陶世桑比-凯迪早中期,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华南板内碰撞挤压作用显著,汉南隆起、川隆起、川西-滇-黔-雪峰隆起不断抬升扩大,中上扬子地区表现为海平面相对上升,原本镶边型碳酸盐台地被淹没,沉积了大范围浅海陆棚相龟裂纹灰岩瘤状灰岩。凯迪晚期-赫南特期,隆起面积继续扩大,构造围限作用加剧,中上扬子地区发育大面积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硅质页岩。尤其川东南宜宾-泸州,川北旺苍-南江及黔北渝东武隆道真地区五峰组黑色碳质硅质页岩,具很好生烃潜力,应视为下一步烃源岩及页岩气勘探开发重点研究区域。

  • 标签: 中上扬子地区 晚奥陶世 岩相古地理 油气地质
  • 简介:本文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古地理图集》编制过程历史背景、国内外学术动态、任务由来、人员组成学术指导思想。着重分析了板块构造理论出现后中国地质学家当时面临任务:如何将中国境内古地理变迁与大地构造演化史相结台?如何在古地磁资料尚不完善情况下在古地理图上反映活动论全球构造思想体系?本图集在上述领域内开展研究采用一系列图面表达方式,体现了全球构造活动论构造发展阶段论学术思想在古地理图编制特色进展。也80年代中期后我国古地理图编制方面的蓬勃发展形势以及活动论古地理图日臻完善方向作了概括展望。

  • 标签: 《中国古地理图集》 历史背景 活动论 垒球构造
  • 简介:中三叠统顶部溶蚀型喀斯特在什邡金河剖面及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已有报道。近期野外工作,川西北地区绵竹汉旺观音崖、江油黄莲桥江油马鞍塘剖面天井山组近顶部、顶部也识别出这一古特提斯面,其形成与强烈构造活动或全球海平面下降造成岩层长时间暴露有关。其表现形式主要为:(1)暴露溶蚀间断沉积面;(2)溶沟、溶缝及其内碳酸盐、陆源碎屑充填物;(3)暴露期黏土层;(4)喀斯特角砾。其中暴露溶蚀间断沉积面上沉积构造鸟眼、层状孔洞构造最为典型,绵竹汉旺观音崖剖面最为发育,孔、洞充填物主要为亮晶方解石白云石;溶沟、溶缝及其内碳酸盐、陆源碎屑充填物江油马鞍塘、汉旺观音崖、什邡金河等剖面均有发育,这些溶缝、溶沟一般近于竖直发育,宽度及深度不一,被碳酸盐角砾、亮晶方解石、白云石或陆源黏土等充填;暴露期黏土层主要见于江油黄莲桥剖面,共发育2套,厚5~20cm,与铁质矿物共生,其上下发育深灰色潟湖沉积;喀斯特角砾主要见于汉旺观音崖剖面,喀斯特角砾最大可达15×20cm大小,呈棱角状充填于富含泥质有机质暗色碳酸盐基质。天井山组近顶部溶蚀型喀斯特发现可为区域地层等时对比提供依据,与其有关古岩溶作用可在天井山组(或雷口坡组)顶部碳酸盐岩形成溶蚀孔、洞、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古岩溶型储集层。

  • 标签: 喀斯特 天井山组 三叠系 碳酸盐岩储集层 川西北地区
  • 简介:自从Kalkowsky1908年构筑了叠层石术语之后,叠层石一直地质学家采用不同方法研究思考主题,而且一直被当作证明地球早期生命历史代表物而得到深入调查。叠层石确实为地球早期生命历史提供了间接而且复杂证据,所以,现代叠层石确实代表着明显生物信号而成为研究焦点。最为引人注目的,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确实表明了蓝细菌生物席建造了叠层石,而且进一步表明了微生物席转化成叠层石不是一个直接作用过程。那些反映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典型实例包括:(1)南极Untersee地区湖泊相锥状泥质叠层石;(2)新西兰North群岛被称为煎锅湖热水湖泊以及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热泉硅质叠层石;(3)巴哈马台地、澳大利亚鲨鱼湾以及巴西东南部海湾碳酸盐沉积物构成叠层石。由于蓝细菌微生物席是否代表了古代叠层石形态学前体总是存在争议,而且在生命图像叠层石一直一个迷惑关键片段,因此,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将成为认识古代叠层石形成关键窗口。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追踪总结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以及它们代表沉积作用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丰富而复杂信息,将不但丰富微生物沉积学研究内容,还将拓宽沉积相分析基本内容,深入了解叠层石复杂沉积学特征生物学属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标签: 蓝细菌生物席 多样化构成 现代叠层石 研究进展
  • 简介:海平面的变化旋回沉积作用重要控制因素。克拉通盆地滨海平原沉积背景,海岸线附近沉积环境受海平面变化影响最为明显,旋回沉积作用易留下证据。而在远离海岸线内陆或滨外较深水地区,海平面的变化一般难以引起沉积环境明显变化,因而其旋回沉积作用不甚明显。反映在旋回数量,海岸线附近旋回数目比远离海岸线地区旋回数目要多得多。海岸线附近一般最有利聚煤场所,所以某一时期旋回频率曲线峰值所在地区即是该时期聚煤中心所在位置。在三级海平面变化范围内,从低位、海侵到高位层序组,旋回峰值区会随着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可以识别聚煤中心迁移规律。本文介绍了海平面变化与聚煤作用关系及旋回频率曲线方法原理基础,利用旋回频率曲线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幕式聚煤作用,划分了不同级别的聚煤作用幕。识别出了不同时期聚煤作用幕聚煤范围。此外,通过对比不同期次聚煤作用幕,得出了不同期聚煤作用幕聚煤中心迁移规律。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贵州西部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复合层序及16个四级层序,每个三级复合层序又分为低位、海侵高位层序组,在此基础,进一步建立了不同层序组及不同复合层序旋回频率曲线,根据其峰值位置分析了相应聚煤中心变化。

  • 标签: 旋回频率曲线 幕式聚煤作用 层序地层学 晚二叠世 贵州 西南地区
  • 简介:利用四川盆地内750口单井资料26条露头剖面资料,采用单因素编图、多因素综合分析方法,重现了四川盆地小塘子组岩相古地理,为正确评价其天然气资源状况和龙门山演化过程奠定了基础。研究认为,川中和川南地区小塘子组发育障壁砂坝—潟湖沉积,川西坳陷北部和南部发育三角洲沉积,中部发育浅海陆棚沉积。晚三叠世早期,龙门山北段开始隆升,并为盆地提供物源,从而形成川西北部三角洲沉积;川中和川南地区由于地势平缓,波浪潮汐改造强烈,从而形成障壁砂坝—潟湖沉积;川西南部物源来自于康滇古陆。小塘子组烃源岩大面积分布,厚度较大,有机碳含量和成熟度均较高,Ⅱ型至Ⅲ型干酪根为主,泥质烃源岩具有较高成熟度且有机碳含量范围较宽,为小塘子组大面积生烃提供了物质保障。

  • 标签: 古地理 烃源岩 小塘子组 上三叠统 四川盆地
  • 简介:黔南坳陷扬子克拉通内由3组不同方向断裂围限一个相对稳定区块。分4个阶段(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古近纪)重塑了贵州南部及邻区与周边造山作用耦合盆地演化。广西运动形成北东向构造,海相沉积建造阶段一次重要改造。印支运动使贵阳—镇远断裂紫云—罗甸断裂反转,奠定了其成为黔南坳陷北界西南界断裂基础侏罗世后逆掩—冲断可分为两期:早期称燕山运动,以北东走向断裂向北西逆冲和扩展为特征;晚期称燕山末期—喜马拉雅运动,区域上表现为北北东走向断裂向南东东逆冲,铜仁—三都断裂成为黔南坳陷东界,印支运动形成近南北向—北北东向断层向西(偏北)逆冲,构成铜仁—三都断裂背冲构造。近南北向断层上盘发育开阔背斜黔南坳陷内海相油气勘探最有利靶区。

  • 标签: 黔南坳陷 构造—古地理演化 盆—山耦合 广西运动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