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中国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版权思想,在翻译伦理的行为准则下进行了审视,从而管窥中西文化在交流对话中的交锋,并以此思索了翻译中,如何实现翻译伦理行为准则的理想。

  • 标签: 翻译伦理学 中国翻译版权思想 跨文化交流
  • 简介:斯宾诺莎是最伟大的犹太教哲学家之一,罗素称赞他是伟大哲学家忠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厚可亲的,按才智讲,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

  • 标签: 斯宾诺莎
  • 简介:2013年5月20日,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朗西埃(Jac—quesRanciiere)参加了《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举办的座谈研讨会,刊物主编谭帆、方克强教授,副主编朱国华教授出席了会议。会议主题围绕“非学科的话语实践:美学、政治学和伦理的当代关联”展开,并就文学与政治,尤其是中国当下文学的政治潜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朗西埃先生在会上同时接受了《文艺理论研究》的编委聘任请求。杜克大学KennethSurin教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JanellWatson教授、复旦大学陆扬教授、同济大学张生教授、上海大学曾军教授、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胡介鸣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刘旭光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李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振华教授、政治学系吴冠军教授、传播学院雷启立教授、中文系陆晓光、朱志荣、刘晓丽、文贵良、倪文尖、王峰教授、思勉高等研究院姜丹丹研究员等学者参加了会议,同济大学陆兴华教授担任全程翻译。《文艺理论研究》是朗西埃先生探访的最后一站,本次座谈也为朗西埃先生此次中国之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 标签: 文艺理论研究 政治学系 话语实践 伦理学 当代 美学
  • 简介:1949年新中国成立,共和国体制的建立为这个忧患深重的国度带来一次真正更新重造的机会。一般而言,社会剧烈的转型势必引起多元价值的撞击,进而导致伦理秩序的紊乱,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种巨大社会转型所必然滋生的历史与道德的疏离和悖反却被有效地弥合了。

  • 标签: “十七年文学” 国家伦理 民间伦理 新中国成立 多元价值 伦理秩序
  • 简介:伍茂国在《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叙事伦理伦理批评新道路”一文中说:伦理道德与文学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伦理批评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高居文学批评的榜首,但近代唯美主义产生以后,伦理批评渐趋衰微,到现代形式主义出现,审美批评以压倒之势占尽批评的风光。

  • 标签: 叙事 文学批评 审美批评 唯美主义 风光 衰微
  • 简介:恩格斯说过:“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由这个意义看,壮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剧性作品同样具有这个作用。它除了表达人民的憎爱情感外,必然包含有一定的伦理思想,这些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祖先崇拜的意识在悲剧性作品中,我们看到壮族先祖(女米)六甲是由花变来的,人是(女米)六甲用土造的,人的性别也是她用杨

  • 标签: 伦理思想 祖先崇拜 故事书 文化思维 达备之歌 一段段
  • 简介:国内翻译界对误译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停止过,而近十年来研究重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移:从最初的文本错误分析发展到了对误译现象的理论研究。本文借用切斯特曼关于翻译伦理的五种模式,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和承诺伦理,来规范译者的行为,进而对其误译作出评价,在翻译伦理的基础上界定消极误译和积极误译。

  • 标签: 误译 翻译伦理 译者
  • 简介:"诚意"是《大学》中的八条目之一,王阳明对"诚意"非常重视。不仅把诚意看成大学八条目的核心,而且作为其讲学的宗旨。阳明以"心之所发"来释意,指出意念流动的可善可恶,由此突出了"诚意"的必要性和伦理指向。他从"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题出发,将物解作事,强调了意向结构中的主体性特征,论证了诚意作为修身之本的内在依据,同时也表明了其"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的心学立场。

  • 标签: 诚意 格物 良知
  • 简介:在一个个体叙事的欲望如此旺盛的时代,传记写作已成为很多人的需求。但相对于传记文学写作来说,传记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理论的力量可以规约和影响实践,在传记泛滥的今天,如何把握传主?如何规约传者与传主的关系?如何呈现传主的生平,这些是理论问题,实质上却相当深刻地影响着传记创作的实践。作为叙事艺术,成功的传记由于其文体内容与历史真实之间稳定的关联性,尤其容易影响当下人们的伦理精神,今天的传记写作却刚好忽略了这种意味,传记写作的泛滥与意义的空洞化,正成为侵蚀传记创作的重大痼疾。

  • 标签: 传记写作 文学写作 叙事伦理 传记创作 个体叙事 人的需求
  • 简介:朱朱的第四部个人诗集《故事》出版于2011年,其主题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怀旧。一是作为文化共同体的一员对构成经典文本与集体记忆的某些人与事的复写,如《江南共和国》的柳如是,《再记湖心亭》的张岱,《海岛》上的放逐者苏轼,《多伦路》旁的解剖学家鲁迅,等等,是诗人那种故事新编式的写法的延续。朱朱一直致力于此,比如重构《金瓶梅》的那组《清河县》。

  • 标签: 叙事伦理 解剖学家 文化共同体 经典文本 集体记忆 柳如是
  • 简介:王阳明继承了儒家论'情'的传统,'情'的心学特质通过良知学说自然彰显。阳明所论之'情'逻辑地涵括在本然良知、道德良知、道德境界等伦理向度中,既承袭于儒家传统,又是对儒家思想理论空间的新开展。良知作为'情'的内核,'情'的心学化倾向实已彰明较著。在人性论基础之上,心学之'情'不仅通过良知得以彰显价值,其内涵亦向伦理道德的多维向度顺势延展:本然良知之'情'蕴于'未发之中';道德良知之'情'旨在'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道德境界之'情'则寄予'致中和''致良知'。于此,本然良知是'情'之根基,道德良知是'情'之开展,而道德境界则为'情'之诉求。

  • 标签: 阳明心学 良知 伦理
  • 简介:王船山的分配伦理思想是王船山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船山基于对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内在关系的正确认识,本着德本财末的重要观点,提出了"敬天地之产而秩以其分"的分配伦理理念。王船山改造了传统的"均平"理论,铸成了"均其心以均天下"的新观点;他批判了两种违背分配伦理的分配理论,强调实现分配伦理要遵循"絜矩之道"。由于船山视域中的"絜矩之道"包含生发出"公共理性"的可能性,凸显了分配伦理中"需要"的原则,体现了全面的自由精神,因而是实现"均平"的重要原则,是通向分配正义的重要路径。王船山分配伦理思想中的许多合理、进步的思想成分,即使对于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分配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王船山分配伦理 “均平” 絜矩之道 需要原则
  • 简介:焦循是乾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家,著有《孟子正义》三十卷,其戏曲专著有《剧说》和《花部农谭》,《花部农谭》成书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是焦循在柳荫豆棚之下和乡邻谈“花部”剧目的札记,

  • 标签: 花部 伦理思想 焦循 《孟子正义》 乾嘉时期 经学
  • 简介:一新的社会精英出现的基础,其实是由于社会制度的改变而带来的新的阶层秩序的产生。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之前,"左翼"政治精英产生的主要基础是现代化过程中农村传统结构的破坏。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大规模工业化的进程,社会精英的产生就不再依赖于农村的社会结构体,

  • 标签: 工业化 伦理问题 城市文学 “文革” 社会精英 社会主义制度
  • 简介:“家”是横亘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要津,全民抗战的召集令,既要激发“家”情怀,又要破解“家”观念对个人的羁绊。老舍的话剧主要以流亡重庆的“下江人”为表现对象,根据不同家族的战时境遇,提供了相应的“家国同构”策略。父子冲突与家国冲突的转换,青年本位伦理的确立,家国伦理裂隙的缝合,以及布景的隐喻功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老舍的抗战伦理构想。老舍对“家国同构”战时伦理的建构,既符合战时需要,也带有现代意识,更考虑了中国国情,不失为中国式的、现代性的抗战伦理构想。

  • 标签: 抗战文学 老舍 重庆 家国同构 家族伦理
  • 简介:王阳明"万物一体"思想在继承前儒的"仁民爱物"及"天地万物同体"学说基础之上用"仁心"和"良知"来诠释"万物一体",并将"一体之仁"推至社会人生的至境。学界对其"万物一体"说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讨论较多,本文拟从性别伦理的视角探讨"万物一体之仁",由此推衍出三层意蕴:同体之仁——男女两性平等的性别意蕴;顾惜之情——以仁爱对待女性的性别意蕴;差别对待——肯定性别差异的性别伦理意蕴。同时指出"万物一体之仁"与女性主义伦理中的"关怀"具有理论上的相通点和亲和性。借用女性主义这块他山之石,王学或可开展出更丰富的诠释空间。

  • 标签: 王阳明 万物一体之仁 性别伦理 女性主义伦理 关怀
  • 简介:2004年,龚刚君以“孺家伦理与现代叙事”的研究计划,由文学而哲学,杀奔柴门,让我既惊又恐,继而不安起来。虽说眼下跨学科研究方法(interdisciplinaryapproach)已然流行大化,且我自己也一直在为之鼓呼不断,却终究因为我近年来很少阅读文学作品.又不谙文学评论的章法,因此不敢贸然作出决定,

  • 标签: 现代叙事 儒家伦理 情感世界 灯火阑珊 人类 学科研究方法
  • 简介:王勇英擅写乡土题材的儿童小说。她本人的乡土童年记忆及生活经验,为这一“文字间都带有乡野味”①的书写提供了独特、丰沛且生动的素材和感觉的资源。这些记忆、经验一面在作家的情感和文字里被日益摩挲得润泽而闪亮,另一面也将它的触须悄然伸人今天的童年生活世界。两者的融合为儿童小说的乡土叙事提供了新的文学视野和艺术可能。

  • 标签: 儿童小说 乡土题材 王勇英 书写 现代性 伦理
  • 简介:王阳明以传承和发展宋代朱熹理学并以陆九渊心学为基础,汲取统摄道家和禅佛学思想立于儒家道统开出了影响后世的心学体系。心学体系的成就与王阳明个人幼时立大学之志和体悟禅道以及唐宋以来儒道佛三教融合的趋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王阳明早年出入道佛以唐宋以来儒道佛三教为学术背景,经过对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及道佛学说的继承、吸收和改造创立心学体系。传承先秦孔孟心性学和宋代的理学心性学开出了'心即理''心外无物''天理即良知'的本体论;融摄道佛的心性修养方法论;延传儒家道统,统摄道佛精髓,以确立'良知'为伦理信念,树立以内圣外王为一体的'知行合一'的伦理实践精神和以此心性修养功夫达'致良知'的圣玄境界说。体现出其融合儒道佛的独特的创新思维路向,即心性本体合二为一的思维,返本归宗的'万物归一',即以祛除杂乱繁复的思维归于心体良知。思维的融合性和超越性,即冲破传统儒学的思维局限融合佛教禅宗和道家道教对传统儒家予以创造性新解,充分体现中道不二的超越性思维特点以及重直觉悟性的非理性思维特点。探索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历程、思维方法特点和伦理精神,对探寻儒学发展的现代契机以及对当代中国伦理精神构建具有启发性意义和价值。

  • 标签: 儒佛道视阈 心学 伦理价值
  • 简介:一中国情节剧电影,是受西方,特别是受好莱坞情节剧的影响,经过早期电影创作者的努力探索,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中开花结果的。但是,由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国同构、天下一家,传统的文学艺术历来就强调“文道统一”,注重伦理道德的教化意义,“中国电影的最初形态,便承袭了文明新戏的‘艺术’而出现”①。早在1913年,郑正秋就开始了中国家庭伦理故事片的探索,由他任编剧的《难夫难妻》(与张石川联合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短故事片,已有了完整的故事情节,较鲜明的人物形象,从内容到形式,体现了家庭伦理情节剧某些因素的萌芽,以及走向本土化的创作倾向。中国伦理情节剧在经过了30-40年代左

  • 标签: 伦理情节剧电影 伦理道德观念 九十年代 叙事策略 政治伦理化 电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