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梁丽案件中当事人自相矛盾,源自传统民法在定位遗失权利结构之时,严重忽视了如下事实:即无论拾得人还是所有权人,在遗失物问题上都存在严重有限理性。这一疏忽导致民事立法对当事人施加了大量无谓成本,也助长了刑法界中对此类行为动辄归罪不当倾向。我国物权法对遗失判断具有体系上合理性,但其实际体现了如下不当预设——即国家对遗失控制要比个人更加稳妥和可靠,这不仅违背法治精神,且会因严重违背民众一般认知而引发不必要非议与反感。立法应当放弃以权利性质来定位权利效力陈旧进路,转而以把握权利归属过程为核心,明确具体当事人权利具体内容。

  • 标签: 遗失物 有限理性 梁丽案件 物权法
  • 简介:对中国法律传统中遗失物制度细致分析表明:与通常看法相反,古代遗失物制度既非以《周礼》为原型,亦非呈现某种波浪式摇摆,却很符合直线——断裂范式。支配着古人遗失物制度立法思想是一个高度稳定观念层:其核心是“失物返还”和“拾遗近盗”,对前者信心崩溃则带来了明清律遗失物制度戏剧性转折。理解古代遗失物制度关键是“道不拾遗”隐喻,正是这个神话,使古人把遗失物问题政治化了。从根本上说,中国古代遗失物制度立法动机是维持秩序而非确立权利(物权)。在奇迹般大化之境背后,则是对全能全知政治权力渴望和信仰。

  • 标签: 古代物权 遗失物 道不拾遗 权力崇拜
  • 简介: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270条之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他人财物,或者合法持有的他人遗忘物、埋藏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行为定为侵占罪。可见我国刑法规定侵占罪之犯罪对象包括代人保管之物、遗忘物和埋藏物。但我国现行刑法对遗忘物定义和范围没有明确地加以规定,也无相关司法解释,刑法学界对遗忘物范围是否包括遗失物存在着较大分歧。

  • 标签: 遗忘物 遗失物 占有
  • 简介:遗失物须为丧失占有的非无主动产。基于遗失物拾得立法目的,在遗失范畴内排除了无主物,即所有权人主动放弃占有的物。除此之外,遗失丧失占有无须考察占有人或者遗失主观意思。遗失之丧失占有的判断是管领力事实判断,不以当事人主观认识为准,而强调客观上控制力是否及于物。此外,拾得人权利义务产生于对物占有取得,因此遗失物之丧失占有与其说是原权利人丧失占有,不如说是物上丧失占有。而物上是否存在第三人占有是判断遗失物是否丧失占有的难点。在私宅中私宅主人基于对房屋控制力而对物有管领力;但是在具体公共空间内丢失物,因为人员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不能基于所有人对空间管领而认为其对物有实际管领力。换言之,具体公共空间内丢失物,在被拾得或者被工作人员等取得占有以前亦为遗失物。但是工作人员基于其身份特殊性而不能取得拾得人权利。

  • 标签: 遗失物 管领力 具体公共空间 所有人
  • 简介:<正>在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过程中,丢失物品现象屡见不鲜。失主为了寻回物品,多方查找者有之、登报悬赏者有之,可谓焦虑万状甚至寝食难安。此时,遗失物拾得人直接或间接将拾得物返还给失主,毫无疑问是解除失主窘状最好办法。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拾得人要么将拾得物私自瞒下、要么不愿返还,前者使失主无从查找,后者使双方失和讲而酿成纠

  • 标签: 遗失物拾得 拾得人 报酬请求权 拾得遗失物 民事立法 失主
  • 简介: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各种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一些新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如何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努力为全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社会环境,本刊发表孙国华教授文章《法律——化解社会矛盾重要、精巧、不可少手段》以飨读者。

  • 标签: 法律 社会矛盾 化解 手段
  • 简介:你从哪里来?你又要到哪里去?这种哲学式诘问曾经让许多人伤痛,更有如孙志刚者,殷红血扑溅了大地,生命在那一刻脆弱得比不上一张纸,生命烟花般散去后,户籍烙印令人愤怒而刻骨痛.

  • 标签: 栖居 大地 哲学 生命 自由 脆弱
  • 简介:"文学中法律"与"作为文学法律"关系,涉及法律与文学核心逻辑,对之深入辨析具有重要意义。"诉讼战场"这一概念是理解两者关系重要路径,而文学叙事概念是理解两者关系重要桥梁。无论是诉讼战场还是文学叙事,其关键在于对"社会细节因素"调动及与之密切相关修辞策略,由其获得动能,由其获得存在必然性,亦由其清晰地展现"文学中法律"与"作为文学法律"互动机制。看到"文学中法律"与"作为文学法律"必然联系,有利于理解法律与文学跨学科研究学术实践,对法律法学本身同样大有裨益。

  • 标签: 文学中的法律 作为文学的法律 诉讼战场 文学叙事 社会细节因素 修辞
  • 简介:与形态各异历代法律制度形态相对应,中国古典法律解释方法亦呈现出多种样式。官方解释在古典中国法律解释体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主导作用。但这种事实并不影响民间解释和司法解释在历代法律实践中所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剖析中国古典法律解释三种样式。

  • 标签: 古典法律解释 官方样式 民间样式 司法样式
  • 简介:探讨有-ly副词和没有-ly副词在含义、句子中位置以及习惯用语中用法不同。

  • 标签: 有-Iy 没有-Iy 副词 英语
  • 简介:一 “客观超过要素”主要观点《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刊发了张明楷教授《客观超过要素概念之提倡》(以下简称《张文》),该文对刑法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令人受益颇深,但笔者看来,其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不揣浅陋,冒昧地提出疑问,希望能将这一问题引向深入。《张文》以刑法第129条“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罪”为例,意在处理这样一类法律现象,即行为人明显出于故意实施犯罪行为,但对于犯罪行为(更准确地说法应是“危害行为”——笔者注)所造成结果则出于过失,其罪过形式是故意还是过失抑或其他?如果认为其罪过形式是故意,此类犯罪造成危害结果往往相当严重,其法定刑又比较低,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

  • 标签: 刑法 客观的超过要素 犯罪故意 故意罪责
  • 简介:《美利坚奴役美利坚自由——殖民地弗吉尼亚考验》,〔1〕是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美国早期史专家埃德蒙·摩根(EdmundS.Morgan)经典名作。摩根通过讲述北美殖民地中最大和最有影响弗吉尼亚历史,阐释了美国历史中心悖论,即奴隶制与自由是如何同步发展。在

  • 标签: 弗吉尼亚 奴隶制 种族主义 北美殖民地 摩根 黑人
  • 简介:勿庸置疑,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中国教育模式也越来越受到质疑.尤其对于应试教育批评,不绝于耳.应试教育,是对那种由考试来决定入学或升学机会教育现象简称.它是一种淘汰选拔教育,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与学绝对依据,是一种评价标准不完备、评价尺度不完善、评价结果不合理教育.它以升学为轴心设置课程和安排教育内容,与全面发展和个性创造背道而驰.它以追求升学率为直接目标,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不利于、甚至是有害于学生身心发展.

  • 标签: 灵魂 应试教育 教育模式 教育现象 评价标准 考试分数
  • 简介:<正>在立法中,时常直接引用其它有关法律规定,由此而产生了对所援引之法律文件名称表述问题。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一条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十六条所述“刑法”,等等.都是对各自引用其它法律文件名称表述,这种表述问题,在我国立法中是很值得注意和研究。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浏览一下我国现有的各种法律文件,可以发现,我国立法中对引用其它法律名称表达几乎没有任何规格或标准,任意性相当大。例如,不少法律,对各自所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通过)名称,分别有“《中华人民共和

  • 标签: 法律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立法 法律用语 文件名称 表述问题
  • 简介:刑法实践以犯罪为核心而展开,犯罪是引发共同体道德评价并受国家刑罚回应行为,因此需要对犯罪价值本质和为什么国家要以刑罚加以回应证成难题作出解释。从自然法视角看,法律道德基础在于共同善。法律通过设置一个制度性框架让社会成员可以追求和实现共同善,而刑法是以强制方式保护社会成员共同善实践机制特殊规范。刑法通过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反映了这些行为对共同善不尊重。共同善本质决定了国家将犯罪者驱离共同善之外是内在回应性,这支持了刑罚报应主义合理性,也能回应报应主义所面对诸多传统挑战。

  • 标签: 自然法 共同善 犯罪 刑罚 报应主义
  • 简介:ADR是现代各国普遍存在着、民事诉讼制度以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或机制统称,ADR有着不同于诉讼价值取向和特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多种形式ADR。律师具有参与ADR专业优势,应多方面努力拓展律师ADR业务。

  • 标签: ADR 律师作用 中国 替代性纠纷 解决方式
  • 简介:法律思想在当代中国缺乏,已经是影响中国法制建设一个重要难题。古典法律思想没有得到足够传承和重视,是造成这一结果主要原因之一。古典法律思想在当代中国遭遇是:在学术界,研究者不能进入思想,存在重“外在解释”轻“内在创造”弊端;在司法实践领域,古典法律思想处于潜藏状态,由于缺乏系统总结和提炼,导致了理解和使用上混乱。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创造和成熟,必须完善法律制度制定和实施,使移植西方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在中国实现成功转化,同时也要传承古典法律思想,并对它做创造性推展,使它成为当代诉讼活动重要思想资源。

  • 标签: 法律思想 古典 西方 当代
  • 简介:黎元同学:来信收到。你来信要求讲解有关民法调整对象问题,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什么是民法调整对象,五四年——五六年第一次起草民法时就已触及,七九年以来,讨论民法和经济法关系时更是焦点所在。每一个从事民法教学和研究、从事民事审判工作的人都关

  • 标签: 民事审判 财产关系 人身关系 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活动 承担民事义务
  • 简介: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均在西方殖民主义武力威胁之下,开始了法律近代化转型,但又有所差别,表现在:一、社会背景不同.二、变革过程不同.三、主体不同.四、立法目的不同.五、具体内容与实施程度不同.六、历史作用不同.

  • 标签: 中国 日本 法律制度 近代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