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中国提出的“路”倡议不仅仅是个经济发展规划或者地缘政治的角逐。它背后的“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的理念,既深植于中国传统思想,也更加切近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的本意。这理念所蕴含的整体论思维方式和生化模式的因果观不但不排斥个体的权益,反而是后者的最终保障。将这个理念转化为行为方式,有望导致个与个体主义哲学理主导下冲突不断的世界秩序截然不同的世界秩序。这是历史给予中国和世界的机遇和责任。

  • 标签: 命运共同体 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 丝路秩序 因果观 囚徒悖论
  • 简介:"无情有性"说,是由隋代的吉藏首先明确提出的。道教经过个阶段的探索和动摇才确立了"无情有道"的立场。麦谷邦夫对于"道之遍在"的强调实际上混淆了"道之"意义上的"道"与"道清净之心"意义上的"道"概念。仔细考察,即便是相似的两个命题——"切无情皆有佛性"与"切无情皆有道",由于其中的关键范畴"佛性"与"道"的内在含义在许多场合并不在个层面上,因此,尽管可以大致承认潘师正所言的"切有形皆含道"的命题为道教"无情有性"说滥觞,同时也应该指出,其逻辑基础仍然是"道之",而绝非"道心"。孟安排熟练运用佛教中观学方法,借鉴吉藏"草木有佛性"之说,提出"道"是"不色不心""而色而心"的,而这结论是"无情有道"说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 标签: 无情有性 无情有道性 吉藏 孟安排 道教义枢
  • 简介:2012年9月18日,"第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本次讲堂邀请了挪威卑尔根大学著名哲学家奎纳尔·希尔贝克(GunnarSkirbekk)教授做题为《多元现代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的演讲。

  • 标签: 斯堪的纳维亚 多元现代性 哲学分析 讲堂 故事 经验
  • 简介:信息哲学的新近发展为人格同研究提供了种全新的信息研究路径。在"柏拉图与战车问题"中,通过柏拉图著名的战车隐喻引入了个特定问题,自我本质在其中被视为种多行动者信息系统:是什么将自我保持为个整全和致的统?在"自我学及其两个分支"和"作为共时个性化的自我学"中,通过对自我理论的两个分支(个关注作为实体之自我的个性化,另个关注此种实体的认同)的描述,预设了种信息进路,以辩护那种认为自我的个性化逻辑地先于其认同的观点,同时又表明此种个性化能在信息术语中得以展现。进而在"种调和的假设:膜模型"中,提供了种自我的信息个性化理论,它建基于分的模型上,且有助于解决战车问题。这理论,在"作为自我之技术的信息通讯技术"中被用于展示信息通讯技术是如何可能被诠释为自我之技术的。在"实现的逻辑"中,通过对"实现"(亚里士多德的发现)概念的引入,支持了种极为斯宾诺莎式的观点,即据其而言,以信息结构实在论的视角,自我被视为信息结构发展的最终阶段。最后的"结论:从自我学到自我生态学"。

  • 标签: 自创生 信息哲学 人格同一性 自我
  • 简介:中介是存在于事物外部的、相对于两事物或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第者”,它只是在事物发生转变时才参与到事物内部,因而事物并不总是“分为”的。相对于事物之“分之二”的观念划分和“分为多”的实体划分,“分为”只具数字比附的形式而不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意义。

  • 标签: 中介 第三者 辩证法 事物 “一分为三” 观念划分
  • 简介:《东西均》书是方以智中晚年的代表哲学著作之,在明末清初"教合"的时代思潮影响下,方以智以理想型儒家为旨归,提出了"教归儒"的思想宗旨。他将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看作是理想中的"大成均",并通过对孔子"重学"思想的系统阐述、对"名教"的现实意义的哲学辩护,对"不虚生浪死"的死亡哲学思想的论述、鲜明而又系统地表达了他自己的新儒学思想。《东西均》书融合佛、道与部分西方科学思想,体现了方以智"坐集千古之智而折衷其间"的学术理想。而其"折衷"的价值原则即是他心目中理想型的儒家。

  • 标签: 方以智 《东西均》 三教合一 三教归儒 理想型儒家
  • 简介:儒学在当代中国近30年来有充足的发展,就儒学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显然有贞下起元的趋势。但当前儒学能否面对现代与后现代的同时挑战,既克制现代的工具理性而又基于理性建立整体的价值观点,既超越个体化的自由任性而又能在群体性中激励个体的创新,应是儒学当今追求的方向。事实上,儒学也面临着存在与发展的困境,这显然是儒学对自身的发展的历史不能有效地掌握,对儒学的反思精神以及本体与宇宙的基础不能有深切的认识所致。至于与其他传统的哲学理如何沟通而实现其独特性与独立,更有待相互认知对等的深化。何以至此?固可以做出诸多解说,但如果未能维护儒学本有的真诚,又未能持续发展其创生性,在自然有为的生命意义的自觉中,发挥儒学本有的德性精神与实践力行精神,贯注于理论的建设与文化价值的创建,则即有所获也必“既得之,必失之”。海峡两岸儒学发展各有偏,为唯识化的心性哲学,为经学化的政治哲学,加上外来的只着眼于关系主义的角色伦理,构成了当前儒学发展的“偏”。相应于此的“正”之说是:相对于心性哲学可以发展更具积极性的生命哲学;相对于经学政治哲学可以论述易学与儒学的交互整合,形成套向往以德法为本体的政治诉求;同时,可以提出生命责任伦理来规范极易流于表象主义与自欺欺人的角色伦理。

  • 标签: 儒学 真诚性 创发性 三偏 三正
  • 简介:从语义演化、内在逻辑及现实历史的演进个层面看,中国传统政治的精髓在于“正人”“治民”。秦汉之后的大统之政乃是中国特有“政治”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政治”概念本身就蕴涵着这发展趋向。儒家政道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主导原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顺应传统的“正人”之“政”的发展趋势,并以更大的综合,为之提供更充分的理论论证,且使之在实践上得以更有效地贯彻和深化。

  • 标签: “政治” “正人”之政 以“攵”而“正” “大一统”之政 儒家政道
  • 简介:根据种实践的规则观,功利原则不能用于辩护特定制度之下的具体行动。将功利原则直接应用于制度本身,提供了种看起来更为合理的功利主义版本,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免于批判的考察。制度功利主义有两幅面孔,种是制度选择的决策程序,另种是评价制度是否正义的标准。相应地,它有两种证明方式,分别是诉诸个人理性选择的类比和诉诸道德平等的论证。通过梳理罗尔斯和金里卡等人的讨论,可以看出这两种证明都存在问题。

  • 标签: 制度功利主义 决策方式 正义标准
  • 简介:传统的科学哲学有关科学理论的公认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宣告失败以后,有些科学哲学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发展出种结构主义的科学理论结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逻辑经验主义的缺点又排除了历史学派的极端,值得我们加以重视。这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科学理论分析在科学哲学中的重要并批评了新经验主义否定系统理论和普遍规律的片面

  • 标签: 集合论 模型 理论元素 理论网络 理论金字塔
  • 简介:、哲学教育在当代中国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哲学曾以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启动和加速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哲学再次历史性地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随后,“人道主义研究”、“异化”和“主体性”问题的讨论、“萨特热”、“尼采热”,等等,都对人们的思想转变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人,哲学似乎有点跟不上这趟列车的行进速度了,哲学的影响力似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出现了成反比的现象。社会越是发展,人们似乎越是远离哲学。

  • 标签: 哲学教学 批判性思维 改革开放初期 培养 社会变革 “主体性”
  • 简介:在当代英美道德哲学领域,"友谊"是各大流派的哲学家都关注的问题。当代学界普遍认同的真正的友谊是以对方自身为目的,因对方自身之故爱对方。既然友谊的本质是利他,人为何要在他人而非自己身上投入呢?这问题在当代英美哲学界被表达为友谊的"正当"问题。当代主流学界试图以"价值"回应该问题,但是却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当中,价值论的根本问题在于其哲学预设本身。以托马斯·阿奎那的友谊理论为依据,托马斯主义以友谊活动本身的道德性为友谊正名,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比"价值论"更有说服力。由此,在当下重温阿奎那的友谊理论,对当代学界探讨友谊的"正当"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 标签: 友谊 正当性 价值论 阿奎那 托马斯主义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经历了个“中国化”的过程。时至今日.这过程仍在延续之中。反思历史经验。实践与科学的高度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开拓创新,沿着成功之路继续前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体系,是我国哲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 标签: 实践性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 简介:陈康与刘述先半个世纪之前关于性质如何结合成个体事物的争论,对于我们今天探讨事物的个体性与同仍有启发意义,但是陈康的论述也存在着若干问题。他把"许多性质如何结合成个个体"的问题等同于"个个体如何是个个体"的问题和个体的同性问题,并把对象的同混同于自我的同,这使他未能提出解决事物的个体性与同的方案。纵观西方哲学史,无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英国经验主义,还是康德式的理性主义,都在这个问题上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但是詹姆斯的思想流学说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示了条可能的路径。

  • 标签: 性质 个体性 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 对象同一性
  • 简介:由休谟归纳问题引发的对归纳推理的合理性辩护目前主要有种进路:逻辑辩护、语境辩护和可靠论辩护。这种进路推进了归纳问题的解决吗?对种进路的解决方案加以考察和分析后可得出结论:按照怀疑论的要求辩护般归纳推理的有效是不可能的、无意义的,但是对特定语境的归纳推理可靠的辩护是有意义的,也是可能的。

  • 标签: 归纳辩护 逻辑辩护 语境辩护 可靠论辩护
  • 简介:摘要:在大卫像与大理石以及心与身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不是陷入同论,就是沦落为某种形式的二元论。物质构成范畴作为种“非同的统”关系,有望走出条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路线。方面,根据模态论证,被构成的事物不是必然地同于构成它的事物,在被构成的事物的本质上,构成观坚持了外在主义。另方面,具有构成关系的两个事物,通过“双向”借入或派生,能够彼此共享模态属性以外的绝大部分属性,故不是二元分离而是相互统的。物质构成作为种新的哲学范畴有重要的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意义。

  • 标签: 物质构成 同一 分离 统一 借来的属性
  • 简介:通常认为,获得知识不能靠碰运气,凭借好运气获得的真信念不足以被视为知识。知识与运气是近年来认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般认为,个好的知识理论应该能排除认知运气的影响。在当代认识论中,过程可靠主义、德性认识论和反运气认识论这条主要进路都分别在定程度上排除了认知运气,但各自都存在明显不足。由于缺乏对“运气”统的、明晰的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种认知论进路能够完全满足排除认知运气这要求。

  • 标签: 盖梯尔问题 认知运气 过程可靠主义 德性认识论 反运气认识论
  • 简介:技术的社会塑形论立足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围绕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形成种理论流派:(1)以托马斯·休斯代表的技术系统论;(2)以拉图尔为代表的“行动者网络”理论;(3)以平奇和比克为代表的社会建构论。技术的社会塑形论开启了技术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也具有诸多理论弱点。

  • 标签: 技术 社会 建构主义 经验转向
  • 简介:西方哲学史上存在着组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分析与综合、先天与后天、偶然与必然。按照对这组概念的种理解(如逻辑经验主义):分析陈述=先天陈述=必然陈述。康德打破了分析与先天性之间的联系,克里普克打破了先天性与必然之间的联系,奎因打破了分析与综合的区分。上述哲学家的洞见对我们深入理解组哲学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哲学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三十年来,些分析哲学家进步研究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卡普兰打破了分析与必然之间的关联,策尔塔打破了必然真与逻辑真之间的关联,从而给我们提供了个更为深入的分析概念。通过区分两种必然(语言必然和事实必然).再根据此种区分对组概念的分分合合展开全面的梳理分析,并依据策尔塔对逻辑真的解释对分析重新给予界定,种薄版本的分析概念可得以坚持:分析命题就是逻辑为真的命题,而并非必然为真的命题。

  • 标签: 分析性 先天性 必然性 逻辑真理
  • 简介:种纯语义学的意义概念是能够得到界定的,因而除了与数学和/或逻辑有关的那些承诺,并不需要妄称其他更多东西。自然语言的语义学可以充当种逻辑分析法,而且这能为分析与综合之间的严格分界提供辩护。事实上,奎因并非驳斥而只是拒绝了对于自然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的思路,因此,分析与综合之间的区分并不过时。

  • 标签: 分析性 综合性 内涵 构造 概念 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