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利用市场价值法和替代法,对新疆阿勒泰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直接使用价值(包括提供食物和原材料、科研文化、生态旅游)进行评价;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碳税法、恢复使用法、替代花费法和替代法,对新疆阿勒泰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间接使用价值(包括供水与蓄水、涵养水源和调蓄洪水、固碳释氧、水质净化、保育土壤、物种保育和栖息地)进行了量化评价。结果表明,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使用价值为13.15×108元,直接使用价值为1.45×108元,间接使用价值为11.70×108元,间接使用价值是直接使用价值的8.07倍,单位面积提供的使用价值为42879.97元/hm2。
简介:圆叶茅膏菜(Droserarotundifolia)是营养贫乏型泥炭地的典型食虫植物。于2006年9月,应用“固有年际标记”确定长白山金川泥炭地边缘(A)和中心(B)圆叶茅膏菜种群的年龄结构,研究其生态可塑性。结果表明,两种群植株分别由5个龄级和4个龄级组成,年龄结构分别呈衰退型和稳定型。两个种群平均高度相差35.9%(nA=80,nB=110,P〈0.01),泥炭地边缘的生境更有利于植株高度的生长。各龄植株的平均高度均随龄级增加而呈相似线性增长规律(nA=80,nB=110,P〈0.05)。泥炭地边缘植株平均叶长、叶宽、叶柄长均高于中心(nA=74,nB=104,P〈0.01),而叶片表面的触毛密度则相反,泥炭地边缘植株的触毛密度显著低于中心(nA=74,nB=104,P〈0.01)。由于泥炭地边缘较中心生境土壤养分丰富,昆虫数量多,光竞争强烈,导致圆叶茅膏菜在植株高度、叶片形态、触毛密度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生态可塑性,高生态可塑性应是圆叶茅膏菜种群适应泥炭地异质环境的重要手段。
简介:利用“静态箱-悬浮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在小潮日(2010年4月4-5日和9月2-3日)和大潮日(2010年4月14-15日和9月9-10日),在闽江口鳝鱼滩湿地的中高潮滩过渡区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沼泽中,取样并测定了该沼泽24h的甲烷排放通量,并同步对潮水水位、温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论大、小潮日,总体上,沼泽是甲烷排放源,白天的甲烷排放通量大于夜间;4月、9月的2个小潮日的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4.43mg/(m^2·h)和8.13mg/(m^2·h),2个大潮日的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1.39mg/(m^2·h)和3.25mg/(m^2·h),小潮日甲烷排放通量明显大于大潮日;大潮日,涨落潮阶段的沼泽水-气界面甲烷排放通量低于非涨落潮阶段;温度和潮水水位是控制甲烷排放通量日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
简介:以闽江河口短叶茳芏盐淡水湿地为研究对象,测定湿地沉积物碳、氮垂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0~5001TI湿地沉积物有机碳(OC)和有机氮(ON)含量范围分别为12.98~31.32g·kg^-1、1.37~2.46g·kg^-1,不同盐淡水湿地沉积物0C、ON含量的总体趋势分别为塔礁洲〉鳝鱼滩〉蝙蝠洲,鳝鱼滩〉蝙蝠洲〉塔礁洲。可交换态无机氮NH4^+-N、NO2^--N、NO3^--N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36~11.69、0.05~0.34和0.20—5.72mg·kg^-1。总无机氮(TIN)含量则表现为鳝鱼滩湿地明显高于蝙蝠洲、塔礁洲湿地。有机C/N与pH值、电导率和含水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但盐度值主要通过影响ON来影响CN比,而含水率则主要影响OC;NH4^+-N、NO2^--N、NO3^--N与三者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ON与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沉积物有机碳氮和无机氮与平均粒径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简介:生物入侵的生态影响是入侵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但是,目前对于外来植物入侵造成的生态后果评价多集中在对于生态系统地上部分的影响,对于地下生态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研究则相对较少。利用平衡式孔隙水采样器采集闽江河口鳝鱼滩土著种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沼泽和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沼泽高分辨率的原位土壤间隙水样,测定其营养盐含量。结果表明,短叶茳芏沼泽和互花米草沼泽土壤间隙水中营养盐含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尤其是夏季与秋季的差异较大。短叶茳芏沼泽土壤间隙水中,PO43-—P含量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最为明显;溶解无机氮以NH4+—N为主,含量范围为35~200μmol/L;NO2-—N和NO3-—N含量总和在3~10μmol/L之间,其中NO3-—N含量占绝对优势。与短叶茳芏沼泽相比,互花米草沼泽间隙水中铵盐比例较高,氮磷比值较低。以上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已对闽江河口鳝鱼滩土著种短叶茳芏沼泽土壤间隙水营养盐循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简介:中国是一个洪水多发国家,洪水灾害平均每年给中国造成约千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成功的洪水风险管理离不开公众的参与,了解公众对环境风险的认知是设计有效风险沟通策略的关键,也是促进公众认识提升与行为转变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回顾了公众对洪水风险的相关认知,系统梳理了风险认知研究范式、洪水风险认知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现有研究表明,公众居住地的地理特征与洪水风险认知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居住地距离洪水风险源越近,洪水风险认知越高;居住地相对洪水风险源海拔越高,洪水风险认知越低。女性、年龄较高的人群更关注洪水风险,而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与洪水风险认知则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受灾经历是影响洪水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有过受灾经历的公众会有较高的洪水风险认知和较强的应对灾害的行为。公众对洪水风险管理的信任程度也将影响公众的洪水风险认知。本研究对洪水风险认知的测量指标和测量方法做了梳理和评述,并提出今后洪水风险认知研究可能拓展的方向,如探索公众洪水风险认知对行为改变的作用,以及对洪水风险管理的影响。
简介: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多湿地的景观出现破碎化现象,为了探讨未来湿地景观的演化规律,湿地景观模拟模型将成为预测未来湿地景观演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分析了湿地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将湿地景观模拟模型归纳为基于过程的湿地景观模型和基于格局的湿地景观模型。基于过程的湿地景观模型(如PBS、SWEDI、BTELSS和WLS模型等),侧重反映湿地景观变化的生态学过程,但所需基础数据不易监测,建立模型难度大,不易推广;湿地景观格局模型(如CA-Markov、ANN、CLUE-S和GM模型等),一般是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通用模型,将湿地作为一种景观类型,侧重考虑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未能充分考虑其生态过程。对湿地景观模拟模型的研究予以展望,认为需要(1)加强湿地景观驱动机制的定量化研究;(2)促进湿地景观格局-过程模型耦合;(3)注重湿地景观模拟模型的尺度推绎;(4)应该提高湿地景观模拟模型的普适性,使其能够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不同区域尺度的湿地景观演化规律。
简介:崩岗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花岗岩地区,是一种主要的水土流失方式.从崩岗的定义、分类、发育过程与形成机理、综合治理方面论述了崩岗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崩岗的学科归属进行了探讨,并从多方面综合分析了崩岗与灾害的关系,认为地貌学是崩岗过程与分布研究的理论基础,因此将崩岗划为地貌学研究范畴比较合适.由于崩岗不直接造成超出人类社会承受能力的损失,以及崩岗的自然不稳定能量释放过程与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快速能量释放过程存在质的差别,因此认为崩岗不等同于灾害,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崩岗可以转化为泥石流从而转变为灾害.所以,崩岗的整治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简介:[1]ChinaCommunicationsSecondHighwaySurveyDesignandResearchInstitute(CCSHSDRI),1996.HighwayDesignHandbook:Subgrade(2ndedn.).Beijing:ChinaCommunicationsPress.(inChinese)[2]GengTading,ChenChuankang,YangWuyangetal.,1978.OnthehighwaynaturalregionalizationofChina.ActaGeographicaSinica,33(1):49-62.(inChinese)[3]HighwayPlanningandDesignInstituteoftheMinistryofCommunications,1986.StandardofClimaticZoningforHighway(JTJ003-86).Beijing:ChinaCommunicationsPress.(inChinese)[4]JillOvik,BjornBirgisson,DavidENewcomb,1999.CharacterizingSeasonalVariationsinFlexiblePavementMaterialProperties.TransportationResearchRecord,1684:1-7.[5]KennedyTKetal.,1994.SuperiorPerformingAsphaltPavement(Superpave):TheProductoftheSHRPAsphaltResearchProgram.SHRP,NationalResearchCouncil,WashingtonD.C.[6]LiBin,1957.Someproblemsaboutregionalizingclimaticzoningforhighway.EngineeringConstruction,5:19-23.(inChinese)[7]LiBin,1959.Explanationsaboutrevisionofnationalclimaticzoningforhighway.Highway,15(SpecialIssue):33-36.(inChinese)[8]LiBin,1980.Chinahighwaynaturalregionalizationofpermafrost.AutomobileandHighway,1:39-55.(inChinese)[9]LiGuishun,1996.TertiaryhighwaynaturalregionalizationofShanxiprovince.ScienceandTechnologyofShanxiCommunication,5:13-18.(inChinese)[10]MaureenAKestler,GordonLHanek,MarkATruebe,2001.Evaluatingmoisturesensorsandmonitoringseasonalmoisturevariationinlow-volumeroads.TransportationResearchRecord,1755:97-107.[11]MohseniA,1996.LTTPSeasonalACPavementTemperatureModels.FHWA,U.S.DepartmentofTransportation,WashingtonD.C.[12]PeterJBosscher,HussainUBahia,SuwithoThomasetal.,1997.Relationshipbetweenpavementtemperatureandweatherdata:Wisconsinfieldstudytoverifysuperpavealgorithm.TransportationResearchRecord,1609:1-11.[13]RabinowSD,RadaGR,TayabjiSDetal.,1993.De
简介: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是调节全球中高纬度年际气候变率的主要因子。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分别针对其变率、机理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然而对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之间的协同变化特征和机理仍然认识不清,限制了对南北半球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理解。研究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指数之间的差值与它们的和来讨论二者之间的反相与同相变化。结果表明,北极涛动与南极涛动之间的反相变化主要受到北极涛动异常的影响,南北半球之间气候带的移动及其伴随着北极涛动异常可能是导致二者出现反相变化的主要原因。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之间的同相变化对应于两个半球中纬度高压区的同相变化,这可能是两个半球哈德莱环流增强导致两个涛动出现同相变化。基于树轮重建的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能较好地恢复低频变化(如年代际变率),但对重建其高频变率(如年际变率)方面的效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