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商业栽培的25个香菇(Lentinulaedodes)品种为材料,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区别性分析。本研究使用14对引物,引物的多态性为100%,每对引物产生的等位基因数为2~9个,平均5.0个,基因型数为2~12个,平均6.3个。预期杂合度为0.1151~0.8131,平均预期杂合度为0.6126;PIC值为0.1064~0.7736,平均PIC值为0.5541。25个品种中,除申香10号和申香12号不能区分外,对其他23个品种清晰鉴别,为构建香菇栽培品种的SSR分子指纹图谱提供了依据和方法。本方法获得的数据可以成为重复性良好、实验室间可比对的香菇栽培品种标准指纹图谱,在品种特异性鉴定中不再需要已有所有品种做参照,较RAPD、ISSR、SRAP等鉴定方法工作量大大减少。
简介:为了提高一串红品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从20个数量性状和5个质量性状方面对我国主栽的20份一串红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串红表型多样性丰富,品种间表型性状变异程度较高。外引与中国两个类群间表型变异程度及丰富性都比较相似。25个表型性状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变化于0.23~1.97之间,数量性状中以主茎直径、花冠直径、叶柄长、始花时间和花间长的多样性指数较高,质量性状中则以叶面泡状突起程度及叶柄显色强度多样性指数较高。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对总体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3.96%的前5个主成分,可反映一串红资源的总体形态表现。20份资源间平均遗传距离约为7.0,在欧氏距离约为8.5时,参试的20份资源可分为高生种和矮生种两大类,前者仅包含1个品种(篝火),而后者包含19个品种,且在欧氏距离约为7.2处又可进一步分为4个亚类。
简介:中国经过遗传改良的重要造林树种有100多种,全国年均提供各类林木种子2300万kg,年均生产各类良种壮苗约130亿株。林木良种在生产上的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综合增益,其中用材林平均生长增益达10%~30%,经济林平均产量增益达15%~68%。中国每年进口林木种子15万kg以上,涉及50多个树种;每年出口林木种子30万kg和苗木400多种。近10年来,中国林木遗传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利用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后,应优先考虑对已保存的林木遗传资源的维护和资金补贴,加强种苗市场监管和信息服务,进一步提高林木良种的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
简介:采用形态学方法对采集于新疆野生的阿魏蘑标本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其形态学特征符合刺芹侧耳托里变种Pleurotuseryngiivar.tuoliensis的特征范围,它与欧洲已报道的Pleurotusnerbrodensis有明显差异。此外本研究还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从该野生样品分离的菌株CCMSSC02514进行了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它与我国栽培白灵菇菌种CCMSSC00973、KH5和AFRL6002完全相同,以此构建系统发育树,将我国栽培白灵菇种质与意大利的P.nebrodensis、P.eryrtgiivar.ferulae以及来自荷兰的P.eryngii等分为两组。因此,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支持我国栽培的白灵菇与欧洲的P.ne—brodensis为不同种,我国的白灵菇是刺芹侧耳独立进化的一个分支,其名称应该为刺芹侧耳托里变种P.eryngiivar.tuoliensis。
简介:分析中国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中5072份国内绿豆资源的地理分布,并对14个性状(6个质量性状和8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绿豆种质资源分布在约28个纬度、60个经度内,其中29~41°N×107-123°E范围内分布最多,占总材料数的75、99%。6个质量性状中荚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而8个数量性状中百粒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35—37°N×111—115°E、37—39°N×111—115°E、39—41°N×115—119°E、41—43°N×115-119°E几个小区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可初步推断中国绿豆资源遗传多样性中心在35—43°N×111—119°E范围内。
简介:为满足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及转基因安全性需要,本研究根据一些国内外引进或商业化的植物表达载体及其相关元件,构建了3个适合于植物,尤其是单子叶植物转化的表达载体,即pAH006、pWMB022和pWMB025。pAH006载体包含由玉米泛素ubi启动子调控的GUS基因和bar基因的完整T-DNA区域,此区段能够被酶切回收,可用于单子叶植物农杆菌介导转化效率评价及基因枪介导线状DNA转化效果研究;pWMB022载体携带由双35S启动子调控的玉米色素基因Lc和C1,可用作基因枪介导的共转化筛选标记,直观筛选含目标基因转基因材料;pWMB025载体携带由ubi启动子调控的、商业化转基因植物中广泛利用的EPSPS基因,可用于禾谷类作物农杆菌或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载体多克隆位点可通过酶切方式更换目标基因。酶切鉴定结合农杆菌或基因枪介导的小麦幼胚愈伤组织或叶片转化验证此3个载体表明,载体构建正确,其标记基因、可视化基因和报告基因均能正常表达。这3个载体的构建对于小麦等植物转化效率提升、安全型转基因作物获得和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Phy是在长日照条件下抑制水稻开花的关键基因,但目前对水稻PhyB基因的遗传基础还不清楚,研究其分子遗传机制,对于培育光周期适应性广的品种以及扩大水稻种植区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78份亚洲栽培稻(34份籼稻和44份粳稻)及47份野生稻进行测序,对PhyB基因的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进行分析,计算籼稻、粳稻和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PhyB基因共有28个单倍型,其中有2个高频率的单倍型分别存在于2个栽培稻亚种中。从Network图可以看出栽培稻分为2组(A组和B组),A组栽培稻包括全部的籼稻和4个粳稻个体,B组栽培稻全是粳稻品种。亲缘地理学分析发现,A、B两组栽培稻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理分布格局,且A组和B组开花时间差异显著,说明PhyB基因的2个高频率单倍型在2个栽培稻亚种中具有区域适应性,PhyB基因在栽培稻中具有明显的驯化信号,随着水稻种植区域的扩大,进化出适应不同地域特有的等位基因,导致开花时间对不同地区的区域适应性及多样性。
简介:目的:概述国产伊曲康唑(商品名“美扶”)在国内10a的应用情况,为其在国内临床规范、合理应用提供循证学证据。方法检索复习10a来国产伊曲康唑在国内应用的各类文章。结果共计检索筛选获得48篇文献,手足体股癣10篇,共计治疗手足癣451例,总有效率为90.91℅;花斑癣6篇,共治疗340例,总有效率为92.94℅;糠秕孢子菌毛囊炎5篇,共治疗238例,单疗程单用国产伊曲康唑总有效率为71.05℅;头癣2篇,总有效率为80.00℅;甲真菌病6篇,治疗指甲甲真菌病患者2疗程法总治愈率为78.95℅(135例/171例),3疗程法治愈率为82.60℅(19例/23例),治疗趾甲真菌病患者总治愈率为79.94℅(275例/344例);生殖器念珠菌病21篇,共治疗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2260例,总治愈率为94.32℅,有效率为97.27℅,男性念珠菌病409例,总痊愈率75.04℅;头皮脂溢性皮炎2篇,总痊愈率为81.18℅(69例/85例);小儿皮肤真菌病1篇,痊愈率68.2℅(30例/44例);真菌性眼炎1篇,56例患者全部有效。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其次为头晕头痛、乏力、食欲下降、可逆性肝酶升高等,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5℅。结论国产伊曲康唑在多种真菌病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小。
简介:目的从新生隐球菌的基因组中扩增出STE12α基因,并构建相应的表达载体,以进一步研究STE12α基因对隐球菌的生长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方法以及基因重组方法扩增并克隆新生隐球菌基因组中的STE12α基因,建立具有表达野生型STE12α基因的表达载体。结果从新生隐球菌的基因组获得STE12α全基因,建立重组子pUCm—STE12α/NovaBlue以及重组表达载体质粒pGAPZ—STE12α,实现了STE12α基因的转化并获得表达。结论成功地克隆了新生隐球菌STE12α基因并构建了可表达野生型STE12α基因的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STE12α基因功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