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吴茱萸外用缓解急性腹痛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急性腹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75)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n=75)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吴茱萸外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疼痛改善时间、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治疗时间。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改善时间、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治疗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腹痛患者通过吴茱萸外用护理,可降低疼痛,减少疼痛发作次数,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与护理前比 较,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和生活质量(SF-36)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ADL和SF-36评分均明显更高(P<0.05),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提升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且护理满意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经强化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干预效果及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4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年限为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采用简单化随机表法将4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康复管理的健康教育进行护理。观察并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患肢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患肢髋关节功能(HHS)评分明显更高(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强化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干预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和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成效分析。方法 在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选择32位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使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护理人员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6位。对照组应用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对于多重耐药菌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处理多重耐药菌感染事件的能力。结果 观察组护理人员掌握多重耐药菌知识更加扎实,处理多重耐药菌感染事件的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工作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有利于夯实护理人员对于多重耐药菌知识的掌握,锻炼他们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事件的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CT增强检查中的护理价值。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的是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CT增强检查的80例患者。80例患者随机抽取1~80数字,抽取单数者分至A组,抽取偶数者分至B组。A组患者在检查期间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则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评分情况及对护理方法的满意度。结果:B组患者在CT增强检查过程中经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后的心理评分显著低于A组患者且B组患者对护理方法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比较时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心理评分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促进护理工作的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药学干预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次研究为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呼吸内科药学干预期间收治的200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干预期前20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抗生素治疗中不进行药学干预。观察组患者在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的药学干预下开具抗生素处方。在干预前后观察呼吸内科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记录抗生素使用的不良反应、住院时间、抗生素疗程及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单联应用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的二联应用、三联及以上用药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抗生素疗程、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药学干预有助于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合理应用,降低用药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我院提供的15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收集158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使用抗菌种类、不良反应表现、不良反应发生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科室等情况进行整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抗菌药物的种类主要有六种,其中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最多的前三种药为喹诺酮类、B-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占比分别为42.41%、32.91%、7.60%,不良反应发生最少占比为2.53%。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器官或系统为皮肤及附属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及全身性不良反应,其中不良反应较高的为消化系统占33.54%,不良反应发生最低的为心脑血管系统占6.96%。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大部分在用药1天之内发生,其他在用药1天后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也逐渐减少。在抗菌药物的常用科室中,内科、儿科、外科的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占比分别为25.4%、20.87%、17.28%,在众多用药科室中不良反应占比最低的科室为五官科,占比为11.40%。结论造成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使用,强化给药方法和方案的合理性及科学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