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特点,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11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的种类涉及大约12个品种,其中抗感染类药物占总例数64.5%,其次为中药制剂、心脑系统药、抗肿瘤药。静脉用药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占92.7%,ADR可涉及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以皮肤系统及胃肠系统受累为主。结论临床科室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及原因,提高药物安全使用率,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搜集2011年-2013年我院上报西药、中成药不良反应共计88例,对药物安全使用及利弊进行评价。结果包括严重不良反应3例,均抢救成功,一般不良反应85例。19例均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69例与患者自身有关。结论临床不合理用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率,因此现阶段仍要从联合用药、安全用药抓起,确保临床医疗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分析评价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对导致临床使用药品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研究,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搜集和分析近年来有关药品不良反应及安全用药的研究资料,总结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制定预防措施。结果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与不良的用药习惯、患者自身情况及药品等因素有关。结论通过提高用药认识、合理用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等措施,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药品 不良反应 安全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为临床输血安全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4年6月间接受输血治疗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22例,对其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随机选取122例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临床输血中,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现象主要是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总不良反应比例的95%,而所输血液成分和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的长短是影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在临床输血治疗中,医护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所输注的血液成分。另外要尽可能的缩短发血到开始输血之间的时间间隔,以确保血液的新鲜与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临床 输血 不良反应 因素
  • 简介:目的:对572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各年龄组ADR发生情况,对ADR报告涉及的药物分类、品种数及占总例数的百分比、ADR表现和涉及的系统进行分类统计.结果:572例ADR报告涉及药物共190种,其中抗生素63种,占涉及种类3316%;消化系统的ADR最多,有214例,占总例数的3822%.结论:加强药物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不良反应 抗生素 回顾性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研究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及引发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ADR的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别对82例ADR患者的一般项目(年龄、性别、家族病史等)、原患疾病、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用药情况和ADR进行调查、分类统计分析。结果82例ADR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3;老年患者发生ADR多于青壮年患者,≥60岁老年患者有42例,占51.22%;抗感染药物引起ADR43例,占总例次的52.44%,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药、循环系统药和中药制剂;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感染药发生ADR的比例较高,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以皮疹、瘙痒等皮肤过敏反应多见;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位居第1位,占57.32%,口服给药为36.59%。结论加强医院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重视对中药制剂的监测,加大ADR知识的宣传,建立ADR数据库,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及合理用药的数据服务,可有效地减少ADR的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静脉输液的方法达到治疗、检查、诊断的目的,但在应用过程中,输液对人体可产生不容忽视的感染机会和生命危机;由于输液配伍、操作观察等环节的问题,各种反应不断发生,给患者带来了不良作用。本文对静脉输液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并提出加强静脉输液的程序化控制是减少输液反应的关键。

  • 标签: 静脉输液 问题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2010年本院药剂科临床药学室收到的263例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共累及10个系统器官,发生率达5.74%。结论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临床上应慎重使用。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不良反应 病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危害,促进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以来至今收集上报的62例药品不良反应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结果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中,年龄<1个月的患儿7例(11.29%),>1个月至≤1岁的18例(29.03%),>1岁至≤3岁的15例(24.19%),>3岁至≤6岁的12例(19.35%),>7岁至≤14岁的10例(16.14%)。所有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共6类,依次为抗茵药物27例(59.68%),止泻药13例(20.97%)、止咳药1O例(16.13%)、生物制品6例(9.67%)、解热镇痛药4例(6.45%)以及中成药2例(3.20%)。给药途径静脉给药56例(90.32%),口服6例(9.67%)。皮肤及附件最常被不良反应所累及,其次是消化系统,依次为呼吸系统、中枢及神经系统和注射部位。结论>1个月至≤1岁年龄段的婴幼儿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大多由于静脉注射抗茵药物所引发,加强儿童不良反应的监测,避免和减少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儿科学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08~2010年度收集的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有关,其最常见表现为皮肤损害。结论应加强抗菌药物有效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列地尔不良反应。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2月之间我院收到的不良反应报告作为此次研究内容,随机筛选200例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原患疾病情况、发生不良反应后累及的器官或者系统,以及记录的患者临床表现。结果:200例患者中,骨折、肾病、静脉曲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最高,分别为20.50%、19.50%、14.00%;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中,心外血管系统、皮肤、用药位置占比最高,分别为55.50%、10.50%、10.50%。临床表现包括静脉炎、皮疹等皮肤症状、输液静脉炎等。结论:前列地尔引发的不良反应较为常见,临床需要正确保存、使用,强化对不良反应的监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前列地尔 不良反应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丹红注射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治疗脑梗塞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住院部2014年03月~2016年04月收治的12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依达拉奉注射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丹红注射联合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p值小于0.05。结论丹红注射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丹红注射液 依达拉奉注射液 脑梗塞
  • 简介:摘要 目的 在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治疗过程中以提高患者疗效、康复为目的,探究采用醒脑静注射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实施性。方法 于本院2022.03—2023.05期间择急性脑出血患者共计66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33名研究目标,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整合分析两组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整体治疗有效率31/33(93.93%)高于对照组27/33(81.81%),同时该组患者治疗后脑水肿、脑出血体积以及神经功能、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各数据均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对比结果均有差异性,P值均<0.05。结论 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采取醒脑静注射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治疗方案,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控制其出血状况,联合作用下临床整体治疗有效性得以提升,值得大规模推广。

  • 标签: 醒脑静注射液 依达拉奉注射液 急性脑出血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脑梗塞患者、45例冠心病患者、205例健康人士进行研究,所选对象均于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或进行体检人员,分别组成实验A组、实验B组以及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测定,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实验A组与实验B组治疗前均表现出了明显较高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实验A组与实验B组的同型半胱氨酸则与对照组相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测定可为临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重要依据,适合普及推广。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心脑血管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的状态,探索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方法:从我院 2019年 5月到 2020年 5月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中随机抽取 100例,分为 2组各 50例。对照组的患者只进行普通的常规护理,而实验组的患者还将进行专业的心理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和心理状态。结果:实验组的患者经过心理护理后所得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的患者好,住院期间发生抑郁状态的概率远比对照组小。结论: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以降低其抑郁的概率,对其病情的治疗和改善有着积极作用。

  • 标签: 心脑血管疾病 抑郁状态 心理护理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过程中凝血功能检验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共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如若患者在检查期间至少3个指标大于或者小于正常值的30%将其划分为观察组(50例),剩余的患者则为对照组(50例)。并将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不良情况的发生率为36%,高于观察组的2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出血48小时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中APTT与PT间对比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血96小时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PT对比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心脑血管患者预后中进行凝血功能检验数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参考价值。

  • 标签: 心脑血管 预后处理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我社区中心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诊断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老年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在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各项因素中,心脑血管疾病是居于第一位的。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有效控制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为积极的预防措施。结论对社区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 标签: 社区老年人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再评价阿司匹林对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地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68例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片进行治疗,对效果进行再评价。结果68例患者治疗前平均血清胆固醇为(5.63±0.85)mmol/L,平均甘油三酯为(1.52±0.57)mmol/L,治疗后平均血清胆固醇为(5.02±0.48)mmol/L,平均甘油三酯为(1.21±0.32)mmol/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能有效减少血栓生成,防止血小板聚集,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对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阿司匹林 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 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