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所谓兔,是以格技和球技为中心作为培养训练基础体力的一项运动,在日本体育界已被广泛地应用。可是,从其普及情况来看,人们却未必明确其训练的意义。本稿就兔运动姿势的特征和在训练上的意义作一些叙述,然后谈谈有关发生腓骨疲劳性骨折的问题,并以此

  • 标签: 训练基础 足关节 背屈位 国际乒联 女运动员 肌群
  • 简介:<正>“东巴”是云南省特有民族纳西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纳西族主要聚居在滇西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金沙江上游一带,约有二十余万人。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维西两县及丽江地区的宁蒗、永胜等县,又分布五万余人。据史书记载,纳西族自公元二、三世纪以来,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流域,同汉、藏、彝、白、普米、僳僳等兄弟民族一道,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西南边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民俗朴实,文化开萌较早,素有书乡画廊之称。这里也正是古老“东巴”文化发源

  • 标签: 纳西族 东巴 云南省 兄弟民族 史书记载 传统体育项目
  • 简介:一、前言我国跳远项目近几年来一直称雄亚洲,逐渐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总的趋势这几年来男子跳远成绩一直在8米附近徘徊,同世界最好的成绩具有一定的差距。其原因何在?本文试图通过我国优秀男子跳远选手(第六届全运会前三名)与世界同类选手(世界第一届青年田径锦标赛)在比赛中的一些主要技术参数进行分析比较,阐述我国优秀跳远选手的动作结构,以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供我国男子选手在训练中借鉴,以期提高运动成绩,打破目前一直徘徊不前的

  • 标签: 男子跳远 田径锦标赛 踏跳 运动成绩 腾起角 水平速度
  • 简介:随着撑竿技术的巨大改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撑竿成绩已经显著提高了,从而可能谱写出现代化的新篇章。相对的低握竿和金属竿技术的应用,虽能提高撑竿成绩,但不能充分发挥玻璃纤维杆的弹射潜力。撑竿旧技术的趋势,是把身体停在撑竿的后面,起跳时再向后移一点离开由上手到地面所引的垂线。这样可能提高握竿点,但是要承受后移过分和肩部损伤的危险。进一步观察问题的实质,我们就能得出结论,撑竿技术相继的几个组成部分中,决定性的关键是起跳技术。

  • 标签: 起跳技术 肩部损伤 跳时 八十年代 起跳动作 起跳角
  • 简介:布勃卡在1985年就表现了6米的成绩,但这是在国外创造的。而这次是在友谊运动会上创造的新纪录,苏联观众都成了6.O1米这个新的卓越成绩的见证人。这个成绩揪开了撑竿跳高史上光辉的一页,所以分析这次跳跃技术十分有意义。

  • 标签: 布勃卡 o1 撑竿跳高 米/秒 翻上 垂直速度
  • 简介:引言简单说来,撑竿跳高这项运动就是运动员借助撑竿从地面上跳起来,越过高架的横杆。采用不同种类的竿子,大大促进了撑竿技术的发展。远在1855年,撑竿运动员使用的是笨重的木头竿子,竿端由金属的三角脚制成,所跳过的高度是3.05米。若干年以后,竹竿开始使用起来,并且在重大的比赛中延续使用了

  • 标签: 撑竿跳高 过杆 助跑速度 起跳腿 跳时 起跳角
  • 简介:步法是羽毛球运动各项技术的基础,是羽毛球正确击球手法的前提和保证。深能够很好的发展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尤其是下肢爆发力和弹跳力,因此,把深这种训练方法运用于羽毛球的步法练习中,为发展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参考。

  • 标签: 跳深 羽毛球 步法练习
  • 简介:通过对2008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接力项目全部参赛队的预、决赛反应时间、接时间的统计分析,发现参赛运动队总体接时间较2001年时有明显进步。各队之间反应时间没有差异,提示不同代表队之间接跳水平时间的差异源于对接技术的科研重视及专项训练。建议运动队训练运动员采用出发动量较大的后环绕摆臂或后倾蹲踞式接力出发技术,并进行充分的接配合训练。

  • 标签: 游泳 接力 出发
  • 简介:采用文献资料法、运动学测试法、动力学测试法等研究方法,对加助跑不同高度的深跳远的踏与三级跳远的跨步踏跳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加助跑跳深跳远的高度在0.42m时,垂直支撑反作用力最大;水平反作用力与跨步的反作用力最接近。采用这一高度发展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着地腿的退让性工作能力效果显著。

  • 标签: 不同高度 跳深跳远 三级跳远 跨步跳 退让性工作能力
  •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拍摄法,对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第一、二的速度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进行对比。探讨女子三级跳远技术中第一、二速度分配特点。为今后的教学和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女子 三级跳远 速度
  • 简介:利用表面肌电评估慢性颈大学生在颈肌耐力训练前后胸锁乳突肌、上斜方肌的肌电变化,对颈肌耐力训练缓解慢性颈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方法:将40例慢性颈大学生分成两组,耐力组进行4周的颈屈肌群训练和颈伸肌群训练训练,对照组不予干预。采集颈屈和颈伸两种不同状态下的主观疲劳感受量表(RPE)、胸锁乳突肌及上斜方肌的肌肉疲劳频域指标肌电中位频率(MF)值,对受试者颈肩疼痛、肌肉疲劳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干预4周后,颈屈状态下45s、60s和颈伸状态下90s、120s,耐力组较训练前RPE显著性下降(P〈0.05);颈屈状态下30s、45s、60s和颈伸状态下90s、120s,耐力组较对照组RPE显著降低(P〈0.05);耐力组较训练前及对照组,双侧胸锁乳突肌MF、上斜方肌MF亦均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颈肌耐力训练能有效减少大学生颈部肌肉疲劳程度。

  • 标签: 颈肌耐力训练 慢性颈痛 上斜方肌 胸锁乳突肌 主观疲劳感受 中位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