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对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TN-IDC)与非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NTN-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肿瘤医院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195例经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根据术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将其分为TN-IDC组(44例)和NTN-IDC组(151例),对其图像作超声灰度直方图分析,比较TN-IDC和NTN-IDC组患者直方图参数(包括均值、方差、偏度、峰度及第1、10、50、90、99百分位数)的差异。应用ROC曲线分析法计算鉴别诊断效能。结果TN-IDC组的方差及第90、99百分位数明显低于NTN-I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的均值、偏度、峰度值及第1、10、50百分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方差在截断值为552.85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78.5%),此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计值(PPV)、阴性预计值(NPV)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75.0%、79.5%、51.6%、91.6%和0.829。第90百分位数在截断值为74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60.0%),此时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及AUC分别为68.2%、57.6%、31.9%、86.1%和0.648。第99百分位数在截断值为107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76.9%),此时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及AUC分别为75.0%、77.5%、49.3%、91.4%和0.772。结论超声灰度直方图可为TN-IDC与NTN-IDC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方差及第99百分位数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 IPMN)是一种具有广泛疾病谱的潜在恶性肿瘤,目前普遍认为胰腺IPMN是胰腺癌的癌前病变,术前对其进行恶性程度评估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传统影像学方法包括CT、MRI、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影像组学通过高通量提取和定量分析影像特征为肿瘤定性提供了新方法,可对胰腺IPMN恶变潜能进行有效评估,现已逐步应用于胰腺IPMN恶性程度分级、预后预测及疗效评估等方面。本文就影像组学在胰腺IPMN恶性风险分层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球囊导管经可弯曲支气管镜治疗儿童气道异物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9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的60例球囊导管经可弯曲支气管镜治疗儿童气道异物的病例资料。结果60例患儿中,男40例,3岁以下58例(96.7%)。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98.3%)、气喘(56.7%)、发热(46.7%)。85%患儿有明确异物吸入史。异物以植物类食物为主(91.6%),以花生等果仁类食物最为常见。异物嵌顿部位主要为左主支气管(33.3%)和右主支气管(26.7%)。40例(66.7%)气道异物伴肉芽组织增生,其中少量肉芽13例(21.7%)、肉芽部分包裹26例(43.3%),完全包裹1例(1.7%)。60例患儿气道异物均1次性成功取出,其中单一球囊导管异物取出31例(51.7%),从打开球囊到异物被拖出声门一般耗时约15~20秒。无术中严重出血、气胸、声带或气道壁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儿童常见的花生等果仁类气道异物,尤其并发肉芽组织增生者,应用球囊导管经可弯曲支气管镜行异物取出是安全、有效、快速的,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简介:摘要探讨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治疗胃窦毛细血管扩张症(gastric antral vascular ectasia,GAVE)的可行性及疗效。选择6例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为GAVE的患者行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止血治疗,观察手术情况及治疗效果。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内镜下止血术,手术时间25~45 min,平均32 min。5例患者仅予1次内镜下治疗,1例患者予2次内镜下治疗,平均1.17次。无一例出现与内镜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2~25个月,平均10.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出血控制,血红蛋白稳定,无需反复输血,复查胃镜提示病灶消退满意。内镜下双极电止血导管治疗GAVE安全可行,具有一定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早产儿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PDA,hsPDA)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20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收治的超早产儿(胎龄<28周)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有无hsPDA分为hsPDA组和无hsPDA组,计算2组患儿生后3 d内的累计液体超负荷水平(fluid overload,FO),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超早产儿发生hsPDA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79例超早产儿,胎龄(27.0±0.9)周,出生体重(987±173)g,无hsPDA组23例,hsPDA组5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血小板减少症(P=0.044)、需要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P=0.006)及高FO水平(P=0.002)与超早产儿hsPDA有关;多因素分析提示需要PS治疗的RDS(OR=5.933,95%CI 1.360~25.883,P=0.018)及高FO水平(OR=1.261,95%CI 1.063~1.496,P=0.008)是超早产儿发生hsPDA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提示FO区分有无hsPDA的截断值为-0.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7%、56.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712,约登指数=0.422)。结论需要PS治疗的RDS及生后3 d内高FO水平是超早产儿发生hsPDA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PS治疗的RDS患儿在给予PS后应及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超早产儿早期液体管理中,应严格监测FO水平,个体化输液,避免过高的FO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VC)置入部位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1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普外科ICU和血管外科ICU收治的47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资料收集表进行调查。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ICU患者CVC置入部位发生MARSI的影响因素。结果ICU患者CVC置入部位的MARSI发生率为6.89%(33/479)。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住ICU时长、NRS 2002评分、皮肤水肿是ICU患者CVC置入部位发生MARSI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33、1.005、4.221、13.107;P<0.05),血清白蛋白、皮肤黏膜颜色正常是ICU患者CVC置入部位发生MARSI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876、0.052;P<0.01)。结论护士应加强对具有发生MARSI危险因素的ICU患者的评估与干预,有效预防CVC置入部位MARSI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环状RNA表达谱以及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中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房颤患者:为使用RNA测序来构建环状RNA表达谱,纳入5例特发性持续性房颤患者为测序组,同期5例基线资料一致的健康者为测序对照组;为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来验证房颤相关环状RNA表达,连续纳入71例特发性房颤患者为验证组,80例非房颤患者为验证对照组;为观察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情况,纳入首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手术的特发性房颤患者51例,术后随访1年后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qRT-PCR检测特定环状RNA的表达量,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预测对消融复发的影响。结果房颤特异性的血浆环状RNA表达谱包含31 697个房颤特异性环状RNA,其中516个环状RNA具有差异性表达,包括129个表达上调和387个表达下调。房颤患者环状RNA hsa_circ_0032931[0.018(0.012,0.034)对0.079(0.053,0.108),Z=-9.112;P<0.001]和hsa_circ_0032097[0.031(0.018,0.046)对0.037(0.030,0.053),Z=-2.986;P<0.05]表达水平显著降低。随访1年后,房颤消融手术复发组6例(11.8%,6/51)和未复发组45例(88.2%,45/51)发现,消融术后复发组患者血浆中环状RNA hsa_circ_0032931表达量升高[0.052(0.019,0.109)对0.016(0.012,0.030),Z=-2.573;P=0.01],而环状RNA hsa_circ_0032097表达未见明显差异(Z=-0.058;P=0.953)。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分析结果,房颤持续时间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7 (95%CI 0.706~1.000),环状RNA hsa_circ_0032931的AUC为0.826 (95%CI 0.662~0.990),联合房颤持续时间与环状RNA hsa_circ_0032931的AUC为0.933 (95%CI 0.841~1.000)。结论血浆环状RNA hsa_circ_0032931可作为预测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新的生物标志物和独立的预测因素。
简介:摘要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常用的技术,几乎是危重新生儿包括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人群必备的药物治疗及肠外营养通路,PICC安全管理与护士实践能力相关。美国新生儿护士协会(NANN)制定了《新生儿PICC临床实践指南》并于2015年修订为《新生儿PICC临床实践指南(第三版)》,旨在指导新生儿PICC的床旁护理实践、促进新生儿安全。为便于临床护士依据本指南指导临床实践,故本研究对该指南的内容进行解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肿瘤(IOPN)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21年8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经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为胰腺IOPN的12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胰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回顾性分析该12例胰腺IOPN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情况、主诉症状、肿瘤相关指标、既往病史),CT和MRI表现,手术方式,病理结果。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胰腺IOPN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范围)为(54.0±13.0)岁(31~75岁)。主诉症状为腹痛3例,黄疸1例,余8例为无症状经健康体检发现。血清糖类抗原19-9升高3例,癌胚抗原升高2例。1例胰腺IOPN患者有胰腺炎病史,3例胰腺IOPN患者有糖尿病病史。病变部位位于胰头部6例,胰体尾部5例,全胰腺1例。分支胰管型5例,主胰管型2例,混合胰管型5例。10例胰腺IOPN患者呈囊性或囊实性肿块,肿瘤最大径(范围)为(50.3±31.1) mm(28~127 mm),6例患者囊壁增厚,9例患者囊内有强化壁结节或实性肿块,均未向囊壁外生长;2例患者呈实性肿块,位于囊状扩张的胰管内,肿瘤最大径(范围)为(25.5±0.5) mm(25~26 mm);实性肿块的CT平扫检查表现为稍低密度,MRI的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呈弥散受限,CT和MRI增强扫描后均呈轻度强化。11例胰腺IOPN患者的主胰管扩张,主胰管内径(范围)为(10.5±8.1) mm(3~28 mm)。4例胰腺IOPN患者胰腺实质萎缩,4例患者发生钙化,1例患者胰周淋巴结肿大。12例胰腺IOPN患者均无周围血管、器官侵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胰体尾加脾脏切除术4例,全胰腺切除术2例。病理级别为IOPN伴浸润癌7例,伴重度异型增生4例,伴轻度异型增生1例。结论胰腺IOPN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影像学多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胰管扩张,实性肿块位于囊状扩张的胰管内,未侵犯周围组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需求导向的系统培训模式在胸痛中心导管室进修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导管室进修的护士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进修的护士设为对照组(n=57),2019年7月—2020年12月进修的护士设为观察组(n=60)。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需求的系统培训模式,比较两组护士进修前后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综合能力水平及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护士理论、操作考核成绩,综合能力中的临床水平、管理水平以及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需求导向的系统培训模式在胸痛中心导管室进修护士中应用效果优于传统培训模式,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模式踝泵运动对肺癌患者股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96例行股静脉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97例行股静脉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为观察组,分别采取舒适角度踝泵运动和最大角度踝泵运动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疲乏评分和导管留置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疲乏评分及导管留置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最大角度踝泵运动模式可降低肺癌患者股静脉PICC置管的导管相关性血栓和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增加导管留置时间,但容易引起患者疲乏,临床推广使用需考虑患者耐受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品管圈护理模式用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导丝辅助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余姚市人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1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8例。两组患者均实施DSA下导丝辅助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品管圈护理干预,记录患者临床治疗指标,观察鼻肠梗阻导管置入后导管意外事件发生情况,评价患者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疗效,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腹部胀痛缓解时间[(2.64±0.31)d]、排气排便恢复时间[(3.28±0.44)d]和气液平面消失时间[(9.24±0.86)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3.32±0.42)d、(4.17±0.50)d、(11.56±1.13)d],日均减压引流量[(597.23±64.75)mL]显著少于对照组[(841.94±91.62)mL](t=5.72、6.61、7.05、11.58,均P < 0.001);研究组患者鼻肠梗阻导管置入后导管意外事件总体发生率[0.00%(0/58)]显著低于对照组[10.34%(6/58)](χ2=4.39,P < 0.05),且研究组总有效率[94.83%(55/58)]显著高于对照组[82.76%(48/58)](χ2=4.24,P < 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100.00%(58/58)]显著高于对照组[87.93%(51/58)](χ2=5.47,P < 0.05)。结论品管圈护理模式有助于促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接受DSA下导丝辅助鼻肠梗阻导管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增加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经股动脉逆行导丝跨瓣是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最常见的跨瓣方法。该文报道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膜衰败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导丝逆行跨主动脉瓣难度大,采用穿刺房间隔顺行跨瓣方法成功建立轨道,人工瓣膜经股动脉逆行释放,避免顺行释放可能造成的二尖瓣损伤。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流速、跨瓣压差明显改善,无明显瓣周漏,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短期临床效果满意。穿刺房间隔顺行跨瓣对于导丝跨瓣难度大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Overlap引导管(OGT)在腹腔镜全胃切除Overlap食管空肠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6—7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中位年龄为54岁,年龄范围为48~61岁。患者均行腹腔镜全胃切除联合OGT引导Overlap食管空肠吻合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及食管反流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9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IQR)或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全胃切除联合OGT引导Overlap食管空肠吻合术,均行D2淋巴结清扫,均获得R0切除,无联合脏器切除、无中转开腹和(或)中转联合开胸、无中转其他食管空肠吻合方式。5例患者肿瘤长径为3.0(2.8)cm,切口长度为5.0(2.0)cm,清扫淋巴结数目为47.0(21.0)枚,食管空肠吻合时间为21.0(5.0)min,消化道重建时间为62.0(23.0)min,手术时间为295.0(75.0)min,术中出血量为50.0(60.0)mL。5例患者中,4例钉砧置入食管腔一次性成功,1例经2次钉砧置入食管腔操作完成食管空肠吻合。(2)术后情况:5例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2.0(1.0)d,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3.0(2.0)d,首次进食全流质食物时间为4.0(3.0)d,首次进食半流质食物时间为6.0(3.0)d,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为7.0(4.0)d,住院时间为9.0(6.0)d。5例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胃腺癌,分期为pT2~4aN0M0期;食管切缘均为阴性,食管近切缘距离为5.0(4.0)cm。5例患者术后均无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2例发生轻度(Clavien-Dindo Ⅱ级)肺炎,经抗感染、促进排痰等保守治疗后均痊愈。无非计划二次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3)随访情况: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随访期间,5例患者均未发生吻合口狭窄、食管反流。结论OGT应用于腹腔镜全胃切除Overlap食管空肠吻合术中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口间歇双腔球囊导管管饲法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经口间歇双腔球囊导管管饲法,对照组采用留置鼻胃管管饲法,观察两组住院14 d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以及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较入院时均有改善,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比43.33%);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67%比26.67%)。结论经口间歇双腔球囊导管管饲法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的使用期限为8~10年。该文报道1例85岁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10年因生物瓣衰败行瓣中瓣TAVR手术,手术成功,患者恢复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灌注联合三才疗法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乳腺病防治中心收治的90例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及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抗生素及手法按摩排乳治疗:年龄(29.0±4.2)岁,病程(3.2±1.2)d;观察组在手法按摩排乳基础上应用乳腺导管灌注联合三才疗法治疗:年龄(29.9±4.7)岁,病程(3.4±1.5)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患乳肿块、体温、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比值改善情况、治愈所需天数等各项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经过3 d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达100.0%(46/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9%(18/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 d,观察组患者自觉患侧乳房无疼痛者分别为87.0%(40/46)、97.8%(45/46)、100.0%(46/46),对照组分别为11.4%(5/44)、20.7%(9/44)、38.6%(17/44),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3)治疗后观察组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为(1.52±0.71)d、超敏C反应蛋白改善至正常参考范围为(2.03±0.64)d、中性粒细胞比值改善至正常参考范围为(3.01±1.18)d,对照组分别为(3.92±1.01)d、(4.78±1.32)d、(5.93±1.48)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7,7.98,8.75,均P<0.01)。(4)观察组住院时间为(3.05±0.83)d,较对照组的(6.91±0.97)d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5,P<0.01);观察组无不良情况发生,对照组有1例患者进展为乳腺脓肿,予外科干预后好转。结论乳腺导管灌注联合三才疗法治疗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疗效显著,能迅速改善患者疼痛、体温升高、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等相关症状,促进患乳肿块消散,有效缓解炎症,疗程短,治愈率高,治疗过程不影响母乳喂养,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