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所有制问题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也是关键问题。能否调整好所有制结构,理顺各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败。长期以来,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教条理解和受苏联僵化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一些同志在所有制问题上存在许多不正确或者模糊的认识:一是错误地认为公有制经济是纯而又纯的经济,是不允许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渗入其中的,公有制的规模越大越好、形式越高级越好。在公有制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上,只强调公有制经济的数量优势,并把这种数量优势看成是不可改变的,稍有下降,就认为一定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就不能发挥主导作用,忽视了公有资产质的提高和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提高。二是错误地认为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具有属性之分,即有姓“公”姓“私”之别,以为资本主义让会使用的所有制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国家就不可以用,以为国企一合资,一实行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就不姓“公”了。三是错误地认为非公制经济的存在只是生产力低下条件下的权宜之计,非公有制经济只能在社会主义
简介:摘要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的深入,2015年国资委、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日前下发了《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根据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范围,将国有企业界定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商业类国有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对于竞争性国企的界定也仅限于从定性角度为切入口进行指导,各省市及中央企业也是从某个企业作为试点,以此检验混改的可行性。本文从股权与业绩关联性角度出发,通过对竞争性国企的定性分类和股权制衡角度对竞争性国企定量界定,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对比分析以及股权与企业业绩的关系研究的可行性。
简介: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增强国有资本经济活力、规范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提升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规模和层次,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明显提高。截至2008年底,省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3625.55亿元,同比增长22%;所有者权益1159.92亿元,同比增长39%;实现销售收入1801.35亿元,同比增长197%:实现税金总额209.22亿元,同比增长14%。企业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6户,利润总额过亿元的企业达到9户,进入全国500强的企业达到5户。
简介: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带动经济快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在新时代也得到了中央层面的充分重视。在市场化导向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与保值增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有制经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可以使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获得帕累托改进。我国国有企业在市场化导向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经历了萌芽阶段、实践探索阶段、深化发展阶段后,出现了混合顾虑、混合壁垒、逆向选择、目标冲突等问题,这就需要我国国有企业在市场化导向下持续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过程中,破除行政干预、扩大开放范畴、公开经营信息、进行分类改革。
简介:在我国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进程中,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混合所有制企业中不同性质资本何以实现共赢这两个问题,尚需深入探讨。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认识,直接关乎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据、方向和可行性。从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上看,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产生、演变不是流行观点中所认为的市场经济选择的结果,而是生产社会化规律和资本社会化规律所决定的;市场经济只是各种所有制实现利益关系的方法和手段。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之所以能够实现共赢,其深层原因也并非流行观点中所认为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而是这两类不同性质的资本都具有共同的“社会性”,法人财产权从经济意义和法律意义这两个层面确立了这种共赢的经济关系,从而为消除资本之间的歧视关系、实现“依法治企”奠定了基础。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与私有化没有必然逻辑关系,其目的是把各种所有制经济都做大做强,提高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