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主髂动脉闭塞(aortoiliac occlusive disease,AIOD)是常见的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腔内治疗逐渐在治疗中占据主导地位。导管定向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作为主髂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有效辅助治疗方式,可以在复杂病变中达到减容和提高腔内治疗成功率的作用。目前关于CDT的辅助治疗并没有统一的方案,要结合每个患者的病变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动脉溶栓后配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94例,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急诊动脉溶栓后配合高压氧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实验组(95.7%)高于对照组(74.5%),差异显著(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行急诊动脉溶栓治疗后配合高压氧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介入溶栓治疗应用于急性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中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间收治的急性大面积脑梗塞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1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介入溶栓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状况。结果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的E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的FMA评分和Barthel评分照对照组,改善状况更为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介入溶栓应用于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避免患者神经受到损伤,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内溶栓治疗已成为公认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但该治疗方法仅限于发病3h以内的患者,且有较高的颅内出血发生率,治疗时间窗很窄,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只有一小部分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指导下的动脉溶栓治疗,能够确定是否存在可逆性缺血脑组织,使溶栓治疗适应证选择更科学,显著延长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提高血管再通率和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研究表明,急性期全脑血管造影(DSA)所反映的脑血管闭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血管再通和血流灌注情况等诸多因素均与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对急性脑缺血患者全面、客观的血管造影分级对介入治疗适应证选择、预测血管再通率及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现就目前常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DSA分级标准进行综述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溶解治疗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间的30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结局分为死亡组(包含15例)和康复组(包含35例)。对比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病程、出血状况、心血管疾病史及动脉血栓形成情况的差异,据此设计个性化的护理方案。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有无出血,有无其他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时间>6小时者明显少于死亡者,且栓塞处在远端者明显多于死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手术前、中和术后的护理。结论:病程与栓塞位置是决定介入性溶栓术疗效的重要指标,可以缩短病人的病程;而栓塞点在远端可以提高病人的预后,通过合理的护理可以降低病人的感染风险,对早期恢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急诊溶栓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急诊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溶栓与急诊溶栓治疗的效果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对照组30例行院内溶栓治疗,观察组30例行急诊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其CK-MB、EF值等心功能指标脑之间的差异情况。结果经过积极的溶栓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K-MB水平(12.1±5.4)、EF值(51.3±5.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CK-MB水平(16.3±5.1)、EF值(60.3±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积极溶栓治疗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预后,其中急诊溶栓治疗较院内溶栓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情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院前溶栓与院内溶栓治疗的时间、血管再通率、心源性休克及1年内生存率。方法应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8mg静脉推注,42mg90min内静脉滴入,同时配合普通肝素静脉应用)。结果经统计学处理,A组(院前溶栓组)比B组(院内溶栓组)溶栓时间提前了(150±120)min,血管再通率提高了14.47%,P〈0.05,心源性休克减少了6.63%,P〉0.05,1年内生存率提高了13.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比院内溶栓治疗争取了时间,降低了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提高了血管再通率及生存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实施理静脉溶栓护理,探讨该种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5月,在此期间内我院一共接收了60例接受AIS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行静脉溶栓(rt-PA)治疗,但是在护理方式上,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溶栓期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实施个体化围溶栓期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24h、治疗3d、治疗后7d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文通过研究论证得出,对个体化围溶栓期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实施理静脉溶栓护理,探讨该种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5月,在此期间内我院一共接收了60例接受AIS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行静脉溶栓(rt-PA)治疗,但是在护理方式上,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溶栓期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实施个体化围溶栓期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24h、治疗3d、治疗后7d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文通过研究论证得出,对个体化围溶栓期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STEMI)早期溶栓临床参考指标提示再通病例,通过溶栓后近期冠状动脉造影,了解冠状动脉再通情况。方法2011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冠心病STEMI33例,其中下壁MI9例,下壁和后壁MI18例,广泛前壁MI3例,前壁MI3例,没有溶栓禁忌症。早期进行溶栓(选择尿激酶30例,阿替普酶3例)有效,溶栓后近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完全再通3例,狭窄再通18例,仍有血管完全闭塞12例。结论冠心病STEMI早期溶栓治疗仍是冠心病STEMI再灌注治疗有效方法,溶栓治疗通过侧枝循环及微循环的再通,可使部分罪犯血管未再通AMI患者获益。
简介:摘要心房黏液瘤作为心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由肿瘤或肿瘤表面血栓引起栓塞,黏液瘤所致脑梗死的治疗目前仍是一个临床和技术挑战。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了1例61岁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的男性患者,NIHSS评分16分,发病1 h后接受静脉溶栓并桥接动脉取栓,取出栓子病理提示黏液瘤,术后没有颅内出血,进一步检查发现了左心房肿瘤,3周后手术切除心脏肿瘤,病理报告为心房黏液瘤。在术后1个月的随访中,患者NIHSS评分为1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分,术后未再出现栓塞发作。推测对心房黏液瘤所致脑梗死进行静脉溶栓并桥接动脉取栓是安全有效的,而尽早的心房黏液瘤切除能有效避免脑梗死复发。
简介:目的研究rt-PA(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刺激活物)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46例急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救治的急性脑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rt-PA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其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病灶血管完全再通24例、部分再通17例、再通失败5例,血管再通率89.1%。患者治疗后NISS评分、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治疗后出现脑出血3例、继发性脑梗死2例,并发症发生率10.9%。结论rt-PA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患者血管再通率高且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自理能力均得到显著改善,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NIHSS评分大于10分的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0例中-重度脑卒中(NIHSS>10分)患者,抽签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应用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30例,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SolitaireAB型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脑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以及疗效。结果治疗前,患者NIHSS、mR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NIHSS、mR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脑卒中患者给予动脉溶栓联合应用SolitaireAB型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效果十分明显,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