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营养不良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及特点,从而为从肠道菌群角度干预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断面研究,收集72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16 s rRNA测序方法,对健康对照者和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特点进行分析,根据主观全面评估法(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来检测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况。营养良好的肝硬化患者分为SGA-A组,营养不良的肝硬化患者分为SGA-B/C组。结果肝硬化组Shannon指数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32),SGA-A组Shannon指数明显低于SGA-B/C组(P=0.009)。在门水平,相对于SGA-A组相比,SGA-B/C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明显降低(P=0.022),变形菌门明显增高(P=0.011)。在属水平,SGA-B/C组中相对丰度降低最明显的3个菌属均为生产短链脂肪酸菌属,分别是Odoribacter(目前没有正式的中文名)、厌氧棍状菌属(Anaerotruncus)、粪球菌属(Coprococcus),均为P<0.05;明显增加的是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P=0.04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营养不良和肠道菌群结构改变相关,表现为生产短链脂肪酸的菌属减少,条件致病菌增加。该研究结果为从肠道菌群角度进一步改善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的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简介:摘要居泉沙雷菌(serratia fonticola)属沙雷菌属,近年其少见的人体感染与部分多重耐药已引起临床重视。恶性肿瘤合并居泉沙雷菌的报道罕见。2019年4月我院收治1例巨大腮腺恶性肿瘤合并居泉沙雷菌感染的病例。入院后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静脉滴注,单次剂量3 g,每8小时1次抗感染治疗;联合局部伤口换药,每天2次。局部感染控制后手术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术后2个月于当地医院行三维适型放射治疗,左侧术区+双侧颈部Ⅰ~Ⅴ区共放疗50 Gy。术后6个月复查,头颈部及全身无肿瘤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诊断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的6种血清学方法,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6月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就诊的160例布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人员23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荧光偏振试验(FPA)、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半胱氨酸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SAT)、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6种方法进行布病血清学检测,比较4种初筛方法中RBPT与FPA、iELISA、半胱氨酸凝集试验和2种确诊方法中SAT与Coomb′s的一致性,并分析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和误诊率。结果初筛方法中,RBPT与FPA、iELISA的一致性为比较符合(Kappa = 0.872、0.784),与半胱氨酸凝集试验的一致性为一般符合(Kappa = 0.543)。确诊方法中,SAT与Coomb′s的一致性为比较符合(Kappa = 0.861)。FPA、iELISA、半胱氨酸凝集试验、Coomb′s 4种方法的灵敏度分别为91.03%、75.00%、56.41%、80.14%;特异度分别为95.81%、100.00%、98.74%、100.00%;漏诊率分别为8.97%、25.00%、43.59%、19.86%;误诊率分别为4.19%、0、1.26%、0。结论FPA、iELISA灵敏度较好、特异度较高,适宜临床推广。建议多种血清学方法联合检测,从而降低布病误诊、漏诊概率,提高布病的诊断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强化感染护理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1月到2020年11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共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强化感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概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转归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而观察组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为10%,对照组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为20%,组间数据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感染护理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有一定的控制效果,感染的概率,同时还能增强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成人布鲁菌病(布病)患者临床特征及血脂谱的异常情况,分析布病患者发生血脂异常的关联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布病患者血脂异常的潜在风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辽宁省传染病医院确诊的所有成人布病住院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对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接触史、临床分期与病程、伴发慢性疾病等基本情况及血脂异常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布病患者血脂异常的关联因素。结果共收集562例布病患者,年龄为(48.59 ± 12.26)岁,范围为18~76岁,男女性别比为2.5∶1.0(402∶160);其中,仅有牛接触史者193例(34.3%)、仅有羊接触史者331例(58.9%)。在562例布病患者中,伴有血脂异常者共314例,占55.9%;其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异常者分别为48(8.5%)、152(27.0%)、60(10.7%)、217例(38.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比值比(OR)= 4.201,95%置信区间(CI):1.361~12.971]、中性粒细胞升高(OR = 2.314,95%CI:1.981~5.46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OR = 2.188,95%CI:1.379~3.473)、降钙素原升高(OR = 1.707,95%CI:1.515~2.532)、牛接触史(OR = 2.170,95%CI:1.464~3.125)为布病患者发生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降低(OR = 0.458,95%CI:0.232~0.904)是布病患者发生血脂异常的保护因素。结论布病患者血脂异常率较高,糖尿病、炎症、肝功能异常、牛接触史是布病患者发生血脂异常的相关因素,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并控制布病患者血脂异常的潜在风险,以降低布病及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共病负担。
简介:摘要诺卡菌病常见于免疫缺陷人群,但并非常见艾滋病定义性疾病。现报道1例以呼吸道症状起病的艾滋病合并播散性诺卡菌病患者,起初误诊为肺结核,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结合临床资料和抗感染治疗过程,临床初步诊断为播散性诺卡菌病,最终借助脑脊液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检测明确诊断为诺卡菌感染。就该病例的诊疗过程,分析在病原学检测手段有限的医疗中心,如何结合临床表现及既往抗感染治疗过程,进行临床推论和限定病原学范围,从而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β-内酰胺酶基因的携带状况,及其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和宁波市两个地区6所医院住院患者首次发现感染时临床分离的98株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其中宁波地区39株,杭州地区59株。所有菌株采用琼脂稀释法对14种抗菌药物进行敏感性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A、B、C、D四类共39种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情况,阳性基因测序后作BLAST比对。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98株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多重耐药(MDR)菌占81.63%,广泛耐药(XDR)菌占12.25%。所有菌株对多黏菌素B敏感,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94.90%和82.65%,宁波地区分离株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高于杭州地区分离株(χ2=31.962、22.440和29.671,P<0.01),杭州地区分离株对氨曲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高于宁波地区分离株(χ2=4.181和5.543,P<0.05)。共检出7种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PDC和OXA-50群的检出率最高,均为100.00%,TEM、GES和OXA-10群只在宁波地区分离株中检出,KPC只在杭州地区分离株中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模式有7种,所有菌株均携带PDC和OXA-50群,55株(56.12%)只检出PDC和OXA-50群。检出PDC、OXA-50群基因为国内首次报道。结论携带PDC和OXA-50群基因是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在重症监护室当中需要使用呼吸机维持生命的患者所出现的肺炎并发症所具有的临床特点以及其病原学方面的相关情况。方法:在本院 2019年 1月 20日到 2020年 1月 20日这段时间内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需要使用呼吸机进行疾病治疗并且在治疗过程当中出现了相关性肺炎的患者当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 5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并且采用回顾性分析这一手段,来对这些患者在临床上出现的疾病特点进行探究,并且对此类患者进行病原学分析。结果:这 5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当中,出现发热情况的患者比例高达 83.92%。出现气道分泌物增多现象的患者人数比例高达 91.07%。出现肺部湿啰音症状的患者比例高达 87.5%。在此之外,出现寒战、神志不清、胸腔积液等患者的人数同样较多。在检查出来的 94株细菌当中,革兰阴性杆菌所占的比例高达 61.7%,剩下的 38.3%均为革兰阳性杆菌。结论:在重症监护室当中使用呼吸机这一仪器来延续生命且出现了相关的肺炎这一并发症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发热的症状,除此之外,患者在发病过程当中神志不清现象的情况较为严重,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气道分泌物增多的状况。在为患者进行听诊的时候,大多数患者的肺部当中都存在湿啰音的现象。与此同时,在为他们进行病原学检查的过程当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而且十分容易出现混合感染的现象。只有对此类患者进行更加有效的护理,才能够预防这一疾病的出现 [3]。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市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分布特征,为临床诊疗和预防控制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两家定点医院2018—2019年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鼻咽拭子标本1 326份,通过一代测序确定病原体,检测范围包括甲型流感病毒(FluA)及其5个亚型、乙型流感病毒(FluB)、鼻病毒/肠病毒(HRV/E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的4个亚型、人偏肺病毒(HMPV)、博卡病毒(HBoV)、冠状病毒(HCoV)的4个亚型、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并结合流行病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326例病例的总阳性率为72.93%,其中单一感染841例,混合感染126例。病毒阳性率排前三位的是FluA(43.97%)、ADV(9.20%)、HRV/EV(7.16%)。病毒在5~13岁组的阳性率最高,为80.00%。HRV/EV(P<0.01)、HBoV(P<0.01)、RSV(P<0.01)、ADV(P<0.01)、HCoV-OC43(P<0.01)易发生在混合感染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呼吸道感染与年龄、病原体有关。FluA、ADV、HRV/EV是广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和掌握黔西南州急性脑炎和脑膜炎症候群监测的病原谱。方法 对黔西南州某院 2016年 1月 1日 至 2019年 6月 30日 急性脑炎/脑膜炎 300名 患者血液、脑脊液、咽拭子、大便采集500份标本,对其进行细菌、病毒、真菌中的新型隐球菌、恶性疟原虫 检测,同时进行分析。结果 标本分离JEV IgM总阳性份数有 20份,总阳性率为 4%,其中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以及其他脑炎 JEV IgM阳性率分别为 7.78%、 3.17%、 6.25%、 0.00%、 0.00%、 4.44%。 415份血液及脑脊液标本中, 23份 (5.54%)Sp阳性, 17份 (4.1%)Hi阳性 ,16份 (3.86%)Shl阳性 。结论 黔西南州地区存在一定的急性脑炎/脑膜炎症的病例误诊现象,故应当加强对急性脑炎 /脑膜炎症候群监测以及相应临床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⑴了解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的病原分布。⑵分析BICE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数(WBC)和血红蛋白(Hb)水平,探讨其与BICE发生惊厥是否有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儿内科30例BICE患儿为观察组,同期选择不伴有惊厥发作的轻度胃肠炎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肠道病毒检测使用胶体金法或荧光PCR法;血清IL-6、TNF-α的检测使用化学发光法。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间及不同惊厥发作次数、持续时间BICE患儿间的血清炎症因子、WBC、Hb水平。结果⑴BICE组发病以秋冬季为主。对照组夏季发病率高于BI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BICE组30例患儿轮状病毒阳性占46.67%,诺如病毒阳性占6.67%,柯萨奇病毒阳性占10%。⑶BICE组血清IL-6水平[(16.37±11.97)pg/ml]高于对照组[(10.30±6.9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BICE组血清TNF-α水平[(11.96±7.10)pg/ml]高于对照组[(6.95±4.9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⑷BICE组惊厥次数≥2次患儿组血清IL-6水平[(24.83±14.34)pg/ml]和TNF-α水平[(16.93±6.73)pg/ml]高于惊厥次数<2次患儿组[IL-6:(11.48±6.91)pg/ml,TNF-α:(9.07±5.6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02);BICE组惊厥持续时间≥5 min患儿组血清IL-6水平[(27.84±14.42)pg/ml]和TNF-α水平[(18.00±6.74)pg/ml]高于惊厥持续时间<5 min患儿组[IL-6:(12.20±7.76)pg/ml,TNF-α:(9.75±5.9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⑸BICE组与对照组相比,血常规WBC数和Hb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⑴本地区的BICE病原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⑵BICE患儿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调节功能紊乱,IL-6和TNF-α可能参与了BICE的惊厥发生过程;血清IL-6、TNF-α水平越高,患儿惊厥程度越重。⑶血常规WBC数和Hb含量与BICE的发生无关。
简介:摘要目的对贵州省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进行钩体分离鉴定和分子分型,了解其病原学特征,为当地钩体病的防治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集贵州省钩体病疫区黔东南州黎平县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血液和尿液标本进行钩体分离培养,对分离的钩体疑似菌株通过致病性钩体G1/G2-PCR方法进行初步鉴定,进一步采用钩体血清群特异PCR进行分群鉴定,然后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并与国内常见血清群参考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35例发热病例血液中分离得到3株钩体疑似菌株,分离率为8.6%,分别命名为17BX002、17BX003和17AJX008;3株菌株经钩体特异性G1/G2-PCR鉴定为致病性钩体;钩体血清群PCR鉴定显示,17BX002株为流感伤寒群钩体,其余2株菌为阴性(排除其为黄疸出血群、赛罗群、犬型、秋季群、流感伤寒群和七日热群);进一步的MLST显示,17BX002株为ST106型,与流感伤寒群聚类最近,而其余2株为ST96型,与巴达维亚群菌株一致。结论高发季节贵州省疫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中存在钩体感染病例,流感伤寒群和巴达维亚群为贵州省新发现钩体菌群。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达格列净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10月-2020年10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80例。研究依照抽签结果不同进行,蓝色签为单一组(n=40)治疗仅使用二甲双胍,红色签为联合组(n=40)治疗使用达格列净+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情况均优于单一组(P<0.05)。且联合组各菌群数量均>单一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达格列净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能够使患者的糖脂代谢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增加其肠道菌群数量,利于患者恢复,可予以推荐。
简介:【摘 要】 目的:研究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健康教育对改善精神疾患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方法:选取来广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精神病患者家属 77人,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进行测评,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随访,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社区有效干预前有 84.62%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而干预后这一比例下降至 73.08%;男性、 50岁以上、高中以下、超重肥胖、吸烟、饮酒和家属患精神病年限≤ 5年的抑郁症状率随访较基线干预效果显著( All P<0.05)。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及时对精神病患者家属提供有关症状控制的长期支持和咨询计划,根据存在问题进行有效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安徽省乡村医生现状。方法以分组随机问卷访谈的形式调查安徽省乡村医生基本信息、执业资格、技能培训、待遇收入及新农合政策下农村卫生室现状等。结果安徽省村医老龄化问题逐步凸显,50岁以上村医占比28.79%;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仅1.61%;人才培训进展缓慢,阻碍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近3年中,47.82%村医未接受过培训;在新农合政策的实行下,49.76%农村卫生室统一配置的医疗设备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医疗卫生环境的需要。结论安徽省乡村卫生室设备有待改善;重视加强村医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村医的福利待遇;全面均衡城乡医疗资源配置。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电焊作业人员眼部损害的发生情况。方法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采用问卷调查和眼科检查方法,以参加体检的电焊作业人员46人92眼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参加体检的不接触电焊的其他工人45人90眼作为对照组,对其眼部损害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观察组作业人员眼部损害的发生率以结膜炎(50.00%,46/92)、角膜知觉减退(33.70%,31/92)、黄斑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诊断阳性(27.17%,25/92)较高;观察组作业人员眼部损害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工龄≥10年作业人员眼部损害的发生率均高于工龄<10年作业人员(P<0. 05)。观察组作业人员晶状体混浊的部位依次为前囊膜(56.25%,9/16)、后囊膜(37.50%,6/16)和赤道部(6.25%,1/16);黄斑改变OCT图像依次表现为黄斑区的视细胞内外节连接部分(IS/OS)局部微小缺损或断裂(100%,25/25)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局部微小断裂或缺损(52%,13/25)。结论电焊弧光能引起作业人员结膜炎、角膜知觉减退等眼部多种损害,应重视角膜知觉及OCT检查,便于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 ICU 护士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7 月 -2019 年 6 月所在职的 60 例 ICU 护士 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护士进行 睡眠质量调查,统计分析出影响睡眠质量相关因素。 结果 60 例 ICU 护士 在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入睡时间评分上数据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在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评分上 数据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60 例 ICU 护士 各年龄段睡眠质量好例数为 7 例,占比 11.7% ,睡眠质量差例数为 36 例,占比 60% ,其他为睡眠质量一般,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结论 ICU 护士由于工作压力、家庭原因等因素,导致出现睡眠障碍不良表现,从而影响护士生活质量、护理质量以及工作效率等,应加强护理人员睡眠质量管理,提高护士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