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留置期间导管移位的护理对策。方法总结461例肿瘤患者在PICC留置期间32例出现导管移位的临床资料,分析造成移位的原因。对伴有导管内凝血者先正位后溶栓;伴有静脉血栓者充分抗凝成功后再正位。正位可采用脉冲式注入同时送管法,若失败可插入同型号导丝再正位;也可经患者同意直接插入导丝正位。结果32例中无意中发现导管移位的有20例,多于因客观因素发现者(P=0.04);肿瘤部位与导管移位有关(P=0.01);患者的发病年龄、置管肢体侧向及穿刺的静脉与导管移位无关(P>0.05)。正位成功26例(81.25%)。正位成功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置管的静脉而无关。结论PICC置管时的导管异位和留置期间的导管移位应该同样受到重视。应定期行X线和置管静脉超声波检查。建议厂家按移位发生比例生产单包装导丝,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正位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梅毒血清学试验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对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来自2011年3月~2014年2月经我院皮肤性病科诊治的500例患者,分别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对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TPPA的灵敏度为94.9%,特异性为98.1%;TP-ELISA的灵敏度为98.7%,特异性为96.4%;RPR的灵敏度为71.5%,特异性为74.9%。结论将三种方法结合,能更有效地提高梅毒检测效果。在进行筛查时可选用TP-ELISA,确证试验选用TPPA,判断病情及观察疗效选用RPR,这样既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又能观察疗效,有利于梅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系统的评价方法,以保证同一采供血机构实验室内多套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方法稳定性评价,采用A、B两套ELISA检测系统同时检测同一个弱阳性标本,连续20次,比较两套系统变异系数(CV值)大小。准确性和一致性评价,A、B两套系统同时检测室间质评阳性样本,根据本试剂组反馈结果的吸光度/临界值比值(S/CO值)均值(x)、标准差(SD),以x作为参考结果分别计算每个样本A、B系统结果的S/CO值标准差指数SDI1、SDI2;分析两套系统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A、B检测系统CV值分别为6.5%和5.3%;A系统结果中有3个标本︱SDI1︱大于2,其他结果均小于2,且无趋势性偏移;B系统结果︱SDI2︱均小于2,且无趋势性偏移;两套系统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套检测系统稳定性较好,检测结果均处于可受控状态,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法,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42例,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采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雷尼替汀治疗,观察组给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4d,待治疗后对其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治愈率为70.4%,Hp根除66例,根除率为93.0%,总有效率为94.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对照组患者中治愈率为45.1%,Hp根除61例,根除率为85.9%,总有效率为80.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Hp根除率也高,且安全性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意外再次妊娠率升高的原因。方法对剖宫产术中放置节育器的产妇348例(置器组)和同期剖宫产术中未置节育器再次妊娠行人工流产术的妇女共360例(未置器组),就术后再次妊娠的间隔时间、避孕方法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未置器组3、6、12、24个月的月经周期变化,出血量、腰腹痛、白带增多等带器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但未置器组剖宫产术后避孕失败受孕率30.3%明显高于置器组的的6.0%(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率的高低与避孕方法和时机有关。剖宫产术中放置节育器是防止术后再次妊娠,降低瘢痕子宫高危因素的有效措施,应该引起临床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