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从聆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感性体验切入,以“时间悬停”为关注核心。文章共分七个部分,以同心圆的结构,从聚焦前奏曲核心的“渴望动机”开始,逐步放宽视角至前奏曲的单一动机单元、多个动机之间的关系、整首前奏曲、乐剧中五个具有“时间悬停”特质的段落、直至整部乐剧。考察“渴望动机”这一细小的元素如何带来“时间悬停”并在一系列的连锁转化中“自我实现”般构建起整部乐剧。同时指出,这种音响状态以及构建音乐的方式直指戏剧的核心内涵,从而尝试对《特》中音乐与戏剧关系作出阐释。篇幅所限,仅节选原文的第一至第四部分。
简介:文章报告了一次在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中进行的有关绝对音高感(AP)的大规模直接试验研究。总体的音高辨识成绩很高,并且分值与接受音乐训练的起始年龄呈正相关,接受音乐训练的起始年龄≤5的学生在不允许半音误差的情况下正确率为83%,在接受半音误差的情况下正确率为90%。白键音高的正确率表现水平高于黑键音高,这一效应在管弦乐演奏者中比钢琴演奏者表现更为突出;黑白键效应不归因于早期的钢琴训练,而是对不同音高(C,^#C,D等)辨识的精确度,与这些音在西方调性音乐曲目大样本中出现的频率相关。音高所处的范围对音高辨识的准确度也有影响,研究表明,由中央C开始向上的两个八度的音高辨认准确率高于中央C之下的一个八度。另外,半音误差倾向于向升高的方向,这一证据与之前有人提出的“音高A在音高的辨认和判断中扮演特别的角色”(Athosetal.,2007)这一假说相悖。
简介:万物萌动的晴空之春,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了油画系李佳原、鞠佳轩以“时间”、“新生”作为主题的展览,引起了院内外师生的关注。众所周知,美术创作中的经典主题几乎都是围绕着“画什么”和“怎么画”,或者是“说”什么和怎么“说”清楚,那么对两位研二的学生来说.选择“时间”和“新生”两个主题展开宏大叙述应该是个有难度的挑战。李佳原截取了不同的物理时间点,表达其中看似凝固却活跃涌动的时间状态,鞠佳宣则尝试着将设计思维在油画创作中运用对立和统一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和融合,令人耳目一新。为此,本刊编辑采访了两位学生的导师,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及云辉教授,请他谈谈研究生教学与创作的感悟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