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和毕达可夫的《文艺学引论》,是建国初期对我国文艺学建设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1934年出版,1948年莫斯科教育一教学书籍出版局再版。在苏联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这套书一直在出版,是影响很大的正统教材。这部著作在中国也早有中译本,是新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开拓者。季摩菲耶夫的教材是前苏联最早的具有大学教材性质的文艺理论著作,是被高等教育部批准用作大学语言文学系及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的教科书,具有权威性,由著名翻译家查良铮译成中文,1953年12月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作为当时苏联屈指可数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季摩菲耶夫在前苏联文论界享有崇高声誉与地位,也由于同样的原因,使得他的《文学原理》一书成为当时中国文论界的理论权威。
简介:本文是作者探讨《荡寇志》的三篇文章之二。作者在第一篇中提出:多年来,对《荡寇志》的评价陈陈相因,这是否全部符合其本来面貌?并认为:明清时推崇《水浒传》的基本评价标准是忠君,包括李贽、叶昼、金人瑞在内,都没有冲破忠君思想的束缚;在小说领域倡导忠君有其消极作用,但忠君思想本身无所谓反动与否,在万历、崇祯、道光时期倡导忠君也可以从特定角度予以理解;忠君思想同样支配着《荡寇志》作者俞万春的创作,但他并非反对《水浒传》和宋江起义的始作俑者,《荡寇志》在小说史上的地位不在于突然提出反对农民起义的主张,它是万历至道光年间历史地形成的产物;不能简单地得出俞万春是反动文人、《荡寇志》是反动小说的结论。本刊因限于篇幅,发表本文以飨读者,以期引起探讨。
简介:摘要鲁迅确有一种可称为“怀疑-否定”的基本思维方式,而这一思维方式也是现代人类生命通向独立、自觉、自由的精神创造时几乎持有的。鲁迅早年经历的“家庭变故”最初一次让“怀疑——否定”的运思元素闪进了鲁迅的思维轨道之中,导致了鲁迅“怀疑——否定”式思维特征的最初萌蘖——这是“家庭变故”在鲁迅生命中刻下的一个深层的。有其长期作用的精神烙印,它内在地影响了鲁迅整个精神体系的构造。
简介:未来尚未降临,过去已不复存在,因此,当我们合上史册的时候,过去了的事情都已是无可改变的了。然而,这不可改变的过去并不总会到处重复再现。处于不同的时空之中,它便会异彩纷呈,而我们所获知的信息的增减,也会改变其面貌。我们对过去事情的相互关系、对它们相应的重要性、对它们的意义的看法,都因现实的瞬息万变而不断改变。同一国家的同一个人,先是在1897年观察同样的过去,然后于1973年再观察它,便会描绘出两个迥然不同的图画。如果在2073年的中国再去观察那完全一样的过去,肯定会得出更加不同的看法;再如果在2173年的尼日利亚再去观察它的话,无疑会作出更为千差万别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