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藏族"赔命价"习惯法是藏族传统法律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法律文化符号,其所蕴含和表现的可能价值与国家法之间并无实质合理性方面的矛盾和冲突,而其形式合理性方面的外在冲突可以通过在司法过程中实施能动主义、国家法的漏洞补充和健全完善相关立法予以消弭,同时完成和实现其存在的合法性认可和确定。

  • 标签: 藏族“赔命价”习惯法 国家法 互动 发展趋势
  • 简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根据公安院校的特点,对该课程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形式进行了粗浅的探究,以凸显公安院校课程体系的特色,提高课程建设的针对性,增强课程体系的实效性。

  • 标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体系 创新 探索
  • 简介:根据人的需要理论,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实效性,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因此,了解大学生的需要是教师搞好教学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要把大学生对"基础课"的潜在需要,转化为现实需要。同时,还要帮助大学生提升自己的"优势需要",并且,引导大学生把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结合起来,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 标签: 基础课 实效性 需要理论 大学生的需要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关系的逐步变革,思想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形成了儒、墨、道、法各个学派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影响最大。1988年1月,各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

  • 标签: 生态文化 先秦儒家 人与自然关系 和谐发展 自然界 尊重自然
  • 简介:法治并非法的体系、知识与技术的逻辑堆砌,而是包涵了深刻价值内涵的治理方式。道德与价值共识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中的最大问题是法治建设中缺少了道德的因素,因此,法治难以担当重塑社会共识的角色。从寻求法治共识和道德基础的意义上看,儒家提倡之"德"是古代官民之间共享一套的道德话语和价值体系,"德"恰恰是凝聚古代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在儒家的治理逻辑中社会的法律体系与治理结构均建立在全社会共享的道德话语与价值共识基础之上。

  • 标签: 法治 儒家 社会共识
  • 简介:“生生”理念是儒家生命伦理思想的起点和基石.“生生”理念衍生出敬重、尽性、和谐三大生命伦理原则.敬重原则,即对生命起源的敬重、对天地间万物的敬重、对天地人相通的敬重.在敬重原则的指引下,悲天悯人,珍重生命就成为儒家的重要思想.尽性原则,即万物各尽其性分.它要求发挥人作为人以及物作为物的特殊作用,使天地正常运转,万物健康发育.和谐原则,即人要顺从自然以达到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其目的在于造就一种万物繁庶、社会太平、宇宙和谐的良好局面.

  • 标签: 生生理念 敬重原则 尽性原则 和谐原则
  • 简介:"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孔子伦理思想中最高的道德。它对我国科技创新具有双重影响。我们应努力改造不合时宜的抑制创新的思想,大力弘扬有利于激发创新的优秀"仁"文化,使二者有机融合。进一步从科技观念、评价体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方面提出了二者融合的路径,为培育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科技创新文化提供建议。

  • 标签: 儒家文化 科技创新 冲突 融合
  • 简介:通过对儒家文化与医德认知状况的调查,对当前儒家文化及医德认知状况进行评估与分析,探讨医德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提升医德的措施及儒家文化融入医德教育的建议。

  • 标签: 儒家文化 医德 医德认知
  • 简介:先秦儒家从伦理政治转换为专制主义有三种逻辑,孔子遵礼而肯认礼所体现的专制王权;孟子思想中潜含对专制王权的否定,但孟子将君主作为既成事实完成了统治价值向不忍人之政的转换;荀子从人性恶出发,逻辑完整地得出专制主义,成为后世专制王权的最好粉饰。不过,若将荀子思想中残存的理想主义拉回其思想的逻辑起点,或许可以迈向宪政的权力结构。

  • 标签: 先秦儒家 伦理政治 专制主义 外在权威
  • 简介:儒家祭祀是一种以人间道德替代神鬼地位,进而应用于敦厚民心的重要教化手段,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情感世界。当今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经济利益至上而道德脆弱失语的社会难题,与此同时“重知轻情”与“知行不一”的当代道德教育弊端日渐显明。儒家祭祀以人情与人心为最终关照,基于将人视作“生命共同体”的理解,引导人们体悟自身生命的厚重与文明继替的责任,培养感恩、诚敬、责任等道德情感;同时,通过仪礼化创设生动的道德实践情景,以日常化和节日化的方式融入个体的日用伦常以化民成俗。注重“情”与“行”的儒家祭祀将为今天的道德教育提供宝贵启发。

  • 标签: 儒家祭祀 道德教育 生命共同体
  • 简介:虽然传统儒学中包含着转化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作为新教伦理替代物的可能性因子,但是中国古代的制度安排显然阻碍了这种转化。而现代制度因素的引进和确立,在客观上割断了儒家文化与传统社会制度的亲和关系,不仅创造了一种排斥儒家文化中的不利因素而与有利因素相亲近的势态,而且也为儒家文化发生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创生性转换提供了契机。

  • 标签: 儒家文化 经济发展 文化 制度
  • 简介:《孔子家语》(又称《孔氏家语》,简称《家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是研究儒家政治思想的宝贵资料。原书27卷,今本为10卷,包括《王言解》《大婚解》《五仪解》《贤君》《哀公问政》《入官》等共计44篇。而《孔子通解》则由“前言”“序说”“原文”“注释”“通解”等部分组成,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对《孔子家语》进行了分段、注释、翻译以及解读,。

  • 标签: 《孔子家语》 通解 为官之道 儒家经典 解读 儒家政治思想
  • 简介:近年来,女德班在各地以不同方式兴起,把古代儒家女教的文本奉为经典,并重新带入课堂;在性别平等早已成为共识的现代社会,儒家女教的重现带来了时光错乱的荒谬感。为解释这一现象,本文追溯儒家女教的产生及经典化过程,并指出,儒家女教以男尊女卑为价值内核,其知识论基于对封建父权制及其文化权威的认可,其施行手法主要借助对身体的空间区隔与言行训诫,其结果是禁锢了女性的发展并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制度。儒家女教的知识论立场决定其难以启动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在当今传统文化的复兴过程中,如果不加批判地直接引用,不但对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会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而且将阻碍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 标签: 儒家女教 知识生产 话语机制 身体规训
  • 简介: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现代化中的作用国际关系学院国政系张焱宇冷战后,与世界性经济衰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东亚“新月地带”①的经济一直保持自70年代以来高速发展势头,年平均增长率仍达6—8%。这些国家和地区同属儒家文化辐射圈的事实,不能不令学者们重新审视统治西...

  • 标签: 儒家文化 新加坡 现代化建设 儒家价值观 李光耀 公积金制度
  • 简介:传统儒家伦理一直致力于制度诉求,以求实现兴邦文礼的社会理想。孔孟开始为此提出以“仁”为核心的礼乐治理思想及“仁政”建议,荀子则进一步提出“礼制”主张,到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后,传统儒家伦理在我国历史上的社会治理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传统儒家伦理的社会治理功用的实现,极大地得力于其制度化模式,昭示着“伦理道德的社会治理功用需要制度的保障和助推”的道理。

  • 标签: 传统儒家伦理 制度诉求 孔孟 荀子 董仲舒
  • 简介:本文运用辩证的思维和比较的方法,从人才工作的视角,对儒家人才观的主要观点及其历史局限性进行新的探讨和归纳,并联系新形势下我国人才工作需要解决的五个新问题,提出了借鉴儒家人才观,创新思路,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水平的五点积极意见。

  • 标签: 儒家 儒学 人才观 人才工作 启示
  • 简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一直被尊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并有众多儒家之伦理被逐渐直接或间接纳入国家法典之中。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儒家之外尚有释、道等外来或本土的思想流派也在这片土地上发扬、流传。以外来宗教中影响最大的佛教为例,其与儒学曾发生一些冲突,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后者对前者"毁人伦"的批评。作为被"儒家化"的历代王朝法典,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在与宗教管控有关的部分,自然也表现出与儒佛冲突相对应的一些对佛教的限制(而非禁止)。如《大清律例》中,这样的律文主要有"称道士女冠"、"私创庵院及私度僧道"、"僧道拜父母"三条,从唐迄清,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三个条文有所流变、损益,但其限制佛教的立法意旨始终一脉相承。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这种"限而不禁"的国家宗教管控政策中发展演变。

  • 标签: 儒家伦理 大清律例 近思录 儒佛冲突 宗教管控
  • 简介: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价值系统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与共产主义紧密相联,其宗旨是"每个人"和"所有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儒家终极关怀强调以感恩戴德之情来对待生命的根源,进而在根本归趣上规约人之生命的现实践履以获得生命终极的价值意义,在个体生命的安顿上以为天地尽孝、为社会尽孝、为祖先尽孝为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既在终极关怀价值系统根本的理论关节点上表现出了与中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儒学相当的契合性,同时又具有为中国文化传统补偏救弊的现实可能性,两者间的特殊关联在深层价值取向上规约了现代中国的文化选择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必然性。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终极关怀价值系统深度融合,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重要的时代课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儒家 终极关怀 文化选择 深度融合
  • 简介:原教旨化是指把信仰领域的信条落实为一种强制性的义务的过程。儒家刑事理念最初就是作为一种德化领域的信仰和戒律而存在的,但在上升为制度性的刑事政策之后,开始被异化。儒家刑事理念以自然主义为基础。“本生”与“本己”是儒家刑事理念宽容化的精神家园。“贵公”与“去私”是儒家刑事理念刚猛化的基础。但在以“法”入“礼”之后,儒家思想为“术”所用,开始通过“法”的方式被包装为一种政治统治思想。刑罚的运作过程中,“君亲无将,将而必诛”、“以酷为声”、“以理杀人”成为重要特点,宽容理念丧失,独立精神被扼杀,儒家思想被原教旨化。

  • 标签: 儒家刑事理念原教旨化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