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选用经人工繁殖刚开口摄食的乌苏里拟鲿水花,在池塘和水族箱内同时进行培育。池塘每667m^2投放水花3万尾,水族箱内投放水花400尾。3个月培育结果表明,池塘养殖的乌苏里拟鲿体长由1.21cm增长至15.31cm,体重由0.023g/尾增重至28.25g/尾,成活率为96.8%;水族箱培育的乌苏里拟鲿体长增长至5.76cm,体重增长至1.92g/尾,成活率为33%。雌雄个体生长不均,池塘培育雌性个体平均体长为10.2cm,体重为16.5g/尾,雄性个体平均体长为21,8cm,体重为60Ag/尾;水族箱培育雌性个体平均体长为5.6cm,体重为1.49g/尾,雄性个体平均体长为6.6cm,体重为2.42g/尾。
简介:利用生物膜净水原理研制的GHJ-Ⅰ型生物包具有净化水中氨氮、亚硝酸氮,将其转化为毒性较小的硝酸氮的能力。在水温17-19℃、溶氧5.2-7.4mg/L、pH7.23-8.48条件下,容积19L的生物包培养熟化时间为15d,平均处理氨氮和亚硝酸氮的能力为2.5g/d。
简介:生物体在遭受到营养限制、疾病危害、环境因子胁迫等作用时,生长和生理机能往往受到制约和影响,当使这些受到环境胁迫的生物恢复到适宜的生存条件时,它们在生长繁殖和生物量等方面的恢复补偿能力有时会发生超出未受过胁迫的正常生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生物的超补偿生长作用[1,2].生物的超补偿生长现象最初是在一些高等动植物中发现的,它是许多生物所拥有的一种生理生态学适应性特性,也是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波动变化的外界环境和服从自然选择的结果.鱼类的生长是摄入含能食物、同化自身和异化环境的动态平衡过程[3].由于自然界中季节变化、环境突变和食物分布不均匀性,鱼类在生长和存活中经常会受到摄食不足或饥饿的胁迫,造成生长停滞和负生长现象,当环境胁迫得以改善或消失后,鱼类表现出快速生长,其生长速度超过正常生长速度的现象,此种现象称为"补偿生长(compensatorygrowth)".本文重点介绍水产养殖动物补偿生长的研究历史、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影响补偿生长因素、生理机制和发展趋势.
简介:渔用疫苗的研发和应用是防控病害、保障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最安全有效的措施之一,而渔用疫苗的递送途径直接关系到免疫效果。注射免疫效果最佳,大部分渔用疫苗均以注射免疫为主要递送途径,但由于该途径具有费时费力、易伤鱼体、不适用于小规格鱼体等缺点,因而浸泡和口服免疫逐步成为目前渔用疫苗递送途径的研究热点。浸泡免疫操作简单,不伤鱼体,但所需抗原量较大,而超声波、活载体及穿刺等辅助方法或技术可有效提高浸泡免疫效果。口服疫苗解决了小规格鱼体免疫的问题,避免鱼类应激反应,利于大量鱼类同时免疫,也具有很好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综述渔用疫苗各种递送途径的优缺点及其应用进展。
简介:鱼类免疫应答可以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但固有免疫发挥主要作用。固有免疫对病原体的识别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与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的相互结合实现,这与哺乳类相似。但为适应水生生活,鱼类固有免疫对PAMP的识别范围更广,免疫应答的启动条件更低。固有免疫的效应细胞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具有吞噬和杀伤功能,还可分泌多种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介导发生炎症反应。适应性免疫中,T淋巴细胞通过抗原提呈细胞分解吸收抗原,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类分子递送到细胞表面才能识别。B淋巴细胞分泌产生以免疫球蛋白IgM为主的抗体分子,而发挥抗体中和作用及免疫调理作用的IgG在鱼类中比较少见,说明鱼类抗体的免疫功能还处于较低水平。本文综述了近二十年内鱼类免疫应答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进一步了解鱼类免疫应答机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