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8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利用短期施水代替降雨方法,研究长期干旱条件下突然施水对本氏针茅光合特性影响.结果表明:施水后,本氏针茅叶水势得到恢复,RuBP羧化酶活性提高,表观量子效率、羧化速率和最大光合能力明显增加,限制光合作用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得到缓解.同时,本氏针茅光化学活性在施水后部分恢复,光量子产量和热耗散能力明显提高.不同水分条件下,本氏针茅叶片叶绿素荧光光诱导过程存在较大差异,施水条件下,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实际光化学效率和非光化学淬灭上升速率较快,而持续干旱条件下叶片光诱导速率较慢.

  • 标签: 本氏针茅 长期干旱 短期施水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
  • 简介:在任何自然环境下都会有相应植物来生存,逐步形成植物群落,并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替;环境对生长植物进行适应性选择,适应该环境条件植物能够繁衍、演替,不适应就被淘汰,这是生态修复理论基础.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建设就是一个人工植物群落形成过程,必须注意生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

  • 标签: 龙岩市 福建 生态建设 水土保持 生态自我修复 植物群落
  • 简介: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计降雨强度100mm/h,坡度20°,在2个玉米秸秆缓冲带布设坡位(斜坡长4.5-5.5m和6.5-7.5m)与2个降雨历时(单次降雨30min和2次连续降雨30min+30min)试验处理组合,研究在黄土坡面不同坡位布设玉米缓冲带防治细沟侵蚀影响。结果表明:1)玉米秸秆缓冲带可减少坡面侵蚀量和细沟侵蚀量,其中,坡面侵蚀量减少7.3%-14.2%,细沟侵蚀量减少11.0%-30.6%,细沟侵蚀量坡面侵蚀贡献率减少3.4%-15.0%,径流含沙量降低5.5%-12.8%;2)单次降雨情况下在斜坡长4.5-5.5m处布设玉米秸秆缓冲带防治侵蚀效果最佳,坡面侵蚀量、细沟侵蚀量和径流含沙量分别减少14.2%、30.6%和11.6%,细沟平面密度和细沟平均深度分别减少12.9%和21.9%;3)2次连续降雨情况下在斜坡长6.5-7.5m处布设玉米秸秆缓冲带防治侵蚀效果较好,坡面侵蚀量、细沟侵蚀量和径流含沙量分别减少13.5%、25.0%和5.5%,细沟平面密度和细沟平均深度分别减少15.5%和16.3%。

  • 标签: 秸秆缓冲带 细沟平面密度 细沟平均深度 细沟侵蚀强度 人工模拟降雨
  • 简介: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和水文过程气候变化响应是该区域研究热点问题,但相对于其他环境和水文要素而言,大尺度长序列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不足。本文基于AMSR-E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首先采用引入Qp模型双通道反演算法校正AMSR-E土壤水分数据,获得土壤水分产品(SMD)精度高于官方提供土壤水分产品(SMO),但其波动范围与实测数据有差异。之后采用逐月回归分析法SMD进行二次校正,其土壤水分产品(SML)具有更高精度且变化趋势与实测数据一致。基于SML土壤水分产品,黄河源区及其5个自然分区表层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黄河源区年平均表层土壤水分为0.140-0.380cm3/cm3,在2003—2010年间呈下降趋势,在东南部土壤水分较高若尔盖丘状高原区、黄南山地区和果洛玉树高原宽谷区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其中若尔盖丘状高原区下降速率最快,而在西北部土壤水分较低黄河源宽谷湖盆区和柴达木东缘山区呈增加趋势;春季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夏季呈增加趋势,秋季波动较大,冬季变化不大,其中9月土壤水分增加率和5月减少率最大。土壤水分受降水和植被指数影响最大,气温表现为在年高温月份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在年低温月份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AMSR-E土壤水分数据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深化区域尺度土壤水分格局及其气候变化响应研究,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意义。

  • 标签: AMSR-E 表层土壤水分 黄河源区
  • 简介:生态位是研究植物种群自然资源利用和适应能力重要手段.应用生态位理论,青海大通脑山地区青海云杉+白桦人工混交林下植被群落10种灌木和11种草本植物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响应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灌木层,金露梅和高山柳生态位宽度最大;草本层,珠芽蓼和东方草莓生态位宽度最大.表明它们广布于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下,现阶段环境适应能力最强.2)生态位宽度较大种群间生态位重叠普遍较高,生态位宽度窄物种间生态位重叠普遍较小,但生态位宽度较小也会有较大生态位重叠;同属物种之间生态位重叠也有可能较小,这可能与同属物种演替进化有关.3)灌木层中,柳叶绣线菊发展性最强,八宝茶衰退最严重;草本层中,北方拉拉藤发展性最强,猪殃殃衰退最严重.研究成果可为青海大通脑山地区退耕还林与生态造林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混交林 生态位 生态响应 脑山区 大通县
  • 简介:采用1种遥感影像和单纯监督分类方法,在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土地利用调查中,难以获得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为解决此问题,以陕北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区,以主成分变换方法,多源遥感影像(TM多光谱数据和SPOT全色波段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同时,在分类中,采用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相结合混合分类法,改进训练样本选取方法,先以非监督分类获得初始训练样本,在对样本进行删除、增补、合并等调整基础上,再进行监督分类.2种方法结合使用,使土地利用信息自动提取精度明显提高.与仅以TM影像为信息源,采用单纯监督分类法分类结果对比可知:土地利用各类别的提取精度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分类总精度从82.0%提高到89.2%;水体、水田和城镇用地等面积较小类别的精度,提高了10%以上;坡耕地与林草地混分现象明显减少,精度均提高了5%以上,取得了良好分类效果.研究结果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借鉴.

  • 标签: 土地利用变化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 城镇用地 地区 技术支持 土地利用调查
  • 简介:在阐述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功能与作用,辨析森林碳汇、林业碳汇、碳汇林业概念和意义基础上,总结中国碳汇林业实践。据此,提出加强碳汇林业管理建议:以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为主线,加强全国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和碳汇项目计量队伍资质管理,促进低碳经济林业试点工作。

  • 标签: 发展 碳汇林业 气候变化
  • 简介:为研究培肥措施对红壤有机碳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影响,以及有机碳与团聚体稳定性关系,通过长期定位实验,选取不同施肥措施(未培肥CK、化肥NPK、化肥+秸秆NPKS和粪肥AM)下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揭示3种施肥措施下不同层次有机碳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施肥措施均可以提高土壤表层(0-25cm)有机碳质量分数(尤其是颗粒有机碳),其中AM效果最显著,NPKS次之。不同施肥措施下红壤不同层次团聚体稳定性顺序为AM〉NPKS〉NPK〉CK。与CK相比,AM处理对表下层(5-15cm)土壤总有机碳和团聚体稳定性提高效果最显著。回归分析表明,颗粒有机碳(POC)与湿筛法平均质量直径以及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预湿润震荡(WS)3种处理平均质量直径相关性最好(R^2=0.79、0.80、0.66、0.81),说明相对于其他组分,颗粒有机碳更有利于降低消散作用以及抵抗机械破碎进而增强团聚体稳定性,是间接评价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良好指标。

  • 标签: 培肥措施 颗粒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平均重量直径 团聚体稳定性 总有机碳
  • 简介:麻竹(Dendrocalamuslatiflorus)是优良笋材两用丛生竹种,研究立竹器官营养元素吸收、积累和分配,可为麻竹林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参考。通过麻竹2年生立竹叶、枝、秆氮(N)、磷(P)、钾(K)、钙(Ca)、镁(Mg)、铁(Fe)、锰(Mn)、锌(Zn)和铜(Cu)等9种营养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麻竹林2年生立竹地上部分器官营养元素含量除Zn为枝>叶>秆外,其他8种营养元素含量均为叶>枝>秆,营养元素含量大小均为N>K>P>Ca>Mg>Mn>Fe>Zn>Cu。2年生立竹地上部分9种营养元素积累量为249.13kg/hm^2,枝(106.25kg/hm^2)>秆(82.01kg/hm^2)>叶(60.87kg/hm^2),其中以N素积累量最大,所占比例达61.0%;9种营养元素含量在地上部分器官中分配比例为枝(37.0%)>叶(35.9%)>秆(27.1%)。建议在麻竹林经营过程需适当增施氮肥,促进竹林生长和效益产出。

  • 标签: 麻竹 地上部分 营养元素 积累 分配
  • 简介:福州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成立于1983年。现有机关事业编制11名。全市各县(市)区设有水土保持办公室.各多镇均配有专(兼)职水土保持监督员。全市共有水土保持干部136名。

  • 标签: 福州市 福建 水土保持 水土资源 生态环境
  • 简介:小流域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基本单元,开展小流域划分并确定其防治方向县域水土保持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以国家级重点治理区沂源县为对象,通过遥感调查、模型计算、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掌握区域现状和水土保持需求,以小流域为单元,提出县域水土保持布局及措施配置。主要结果如下:1)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765.99km~2,占46.83%,以轻度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县域东南部、西南部以及东北部等区域;2)全县划分小流域68条,平均面积为24.06km~2,沟道密度1.87~2.99km/km~2,45%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比高于50%;3)根据小流域特征和水土保持需求,全县划分为4个水土保持分区,提出了"三带三片"重点布局;4)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21条,以封禁治理为主,占55%;建设生态经济型小流域47条,其中东北部以封禁治理为主(45%),东南部以经济林果为主(60%),西南部以封禁治理(35%)和梯田工程(30%)为主。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县级水土保持布局和措施配置研究,可为县域尺度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 标签: 小流域 水土保持规划布局 预防保护 综合治理 措施配置
  • 简介:通过研究金安桥水电站废弃渣场种子库和周边群落种子库以及渣场地面和周边群落地面植被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周边群落土壤种子库和地面植物物种丰富度大于渣场,从地面与种子库物种组成分析得出,渣场植被恢复正处于由一年生草本植物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渡阶段;②周边群落地面植物与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30,33)及数量(186,1962),渣场地面植物与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10,12)及数量(35,1784);③由于植物种子寿命短,加之土壤环境差,导致周边群落地面植物与种子库相似度(0.09)和渣场地面植物与种子库相似度(0)差异性大。

  • 标签: 水电站 土壤种子库 地面植被 组成
  • 简介:山美水库是泉州市区和沿海县(市)重要水源地,维护库区生态安全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指出水土保持是维护库区生态安全需要,并针对库区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和危害,提出相应防治对策,以期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地表覆盖,把绿色留住,使生态秩序走向良性循环,让百姓能喝上更安全、更好水。

  • 标签: 重要水源地 水土保持 对策 山美水库
  • 简介:以强干扰马尾松林为对照,不同生态修复类型(封育、开挖竹节沟、开挖竹节沟+带状种草)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修复类型土壤侵蚀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实施生态修复措施马尾松林分土壤侵蚀强度明显降低,封育马尾松林、竹节沟马尾松林和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土壤侵蚀强度分别比对照低2332t/hm2·a,2414t/hm2·a和2456t/hm2·a。种草竹节沟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大,封育林土壤水分渗透速率最高,两者均能减小水流土壤冲刷作用,水分涵养效果显著,而竹节沟马尾松林能够增加土壤抗蚀性和抗冲性。总体来看,通过开挖竹节沟和种植灌草等措施对于防治红壤区严重土壤侵蚀具有明显效果。

  • 标签: 红壤侵蚀 生态修复 土壤侵蚀控制
  • 简介:为探讨刺槐生长当地地带性植被生长影响,2006年8—9月位于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不同林龄刺槐林下植被进行群落调查,分析林下植被物种组成、水分生态型和生活型谱特征。刺槐林下植被演替具有与撂荒地自然演替类似的进程,与撂荒演替不同是,阳生性白羊草在刺槐林下始终未形成优势种群。尽管刺槐生长过度消耗土壤水分,土壤旱化趋势明显,植被却由旱生型向中生型转变,从物种组成角度看并没有明显旱生倾向。随着刺槐林龄增加,林下植被逐渐形成2个明显层片,即以多年生半灌木蒿类为主地上芽植物层片和以多年生丛生性禾草为主地面芽植物层片。结果表明,刺槐生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林下植被自然演替进程,选择刺槐作为本区域植被恢复先锋树种是可行

  • 标签: 刺槐 群落结构 水分生态类型 生活型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
  • 简介:结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实践,针对广东西南部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和土壤流失现状,详细阐述了在不具备用控制站等传统方法监测工程项目中,采用简易径流观测场、侵蚀沟体积量测法监测土壤侵蚀强度和流失过程,并应用扰动类型分类方法,增加了侵蚀强度监测可操作性。同时,通过实施监测,总结出广东西南部地区开发建设项目的土壤流失特点,该区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开发建设项目 土壤侵蚀强度 监测 广东西南部
  • 简介:柳杉湿地松混交林、柳杉火力楠混交林、柳杉纯林、火力楠纯林、湿地松纯林林分结构和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柳杉混交林与柳杉纯林、火力楠纯林、湿地松纯林相比具有较大林分生物量和较合理林分结构,可以把柳杉与湿地松、火力楠混交林作为用材林造林方式加以推广。

  • 标签: 柳杉 湿地松 火力楠 混交林
  • 简介:为建立稳定、高效的人工植物群落,必须厚层客土喷播技术中植物选择与植物群落目标进行科学的确定。认为植物群落目标的设定应以遵循保证坡面稳定性前提,实现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并且维护管理量小等原则。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不同群落类型生态稳定性以及影响因素,认为植物选择要以乡土植物为主,并按照恢复目标合理确定初期密度。坡面自身稳定性以及客土喷播层质量,也是影响恢复植物群落能否顺利向设定目标群落方向演替重要因素。

  • 标签: 护坡技术 厚层客土喷播技术 植物群落 植物配置
  • 简介:采用光合作用光响应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栾树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探讨不同光响应模型栾树适用性及栾树光合特性土壤水分和光照强度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3个模型都能较好地拟合栾树光合光响应过程,其中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能拟合在光抑制条件下光响应过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要优于直角双曲线模型;2)栾树土壤水分和光照强度适宜范围较广,土壤相对含水量在41.5%~93.3%范围内,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均相对较高,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在600~2000μmol/(m2.s)范围内,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能获得较高水平。

  • 标签: 栾树 土壤水分 光合作用光响应 光响应模型 蒸腾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
  • 简介:采用计算分形维数方法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植被恢复初期,土壤〉10mm粒级团聚体含量在0~20和20—40cm层次均较高,含量为331.4~525.6g/kg。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10—7、7~5、5~3、3~2、2—1mm粒级团聚体绝对含量下降差异不明显。1~0.5、0.5-0.25和〈0.25mm小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在植被恢复初期(7a)较高。2)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5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相对下降很快,恢复7a之后,大粒级土壤团聚体表现为上层含量比下层含量低趋势。相对于干筛结果而言,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更为均匀、稳定,恢复7a之后土壤〉0.25mm团聚体含量占到40%~50%,而〉5mm土壤团聚体则占10%~23%。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由大团块向小颗粒土壤团聚体转换,粒径分布更为均匀,土壤结构逐渐改善。3)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变化范围为表层2.75~2.86,表下层2.77—2.89,变化范围小,20~40cm土层分形维数大于0~20cm,恢复植被可使土壤分形维数降低,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 标签: 土壤团聚体 分形维数 植被恢复 黄土丘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