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Rac1基因在小鼠抗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1)β-actin作为内参,Westernblot半定量法检测两种小鼠中性粒细胞Rac1蛋白表达量;(2)趋化实验用Zigmond法经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酸(fMLP)诱导中性粒细胞移动,延时显微镜观察中性粒细胞移动并拍照,细胞追踪软件分析小鼠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3)fMLP诱导小鼠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的产生应用异氨基苯二酰肼化学发光分析法通过微孔板发光检测仪检测过氧化物酶含量,采用细胞色素c还原法分析豆蔻酸-佛波醇-乙酸酯(PMA)引发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过氧化物。结果假丝酵母菌耐受BALB/c小鼠中性粒细胞Rac1蛋白表达量高于假丝酵母菌易感CBA/CaH小鼠;BALB/c小鼠中性粒细胞趋化运动功能较CBA/CaH小鼠强(P〈0.05);经fMLP和PMA诱导后,BALB/c小鼠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的产生量高于CBA/CaH小鼠(P〈0.05)。结论在小鼠中性粒细胞抗白假丝酵母菌感染过程中,Rac1能增强小鼠中性粒细胞的杀伤能力。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方法表面处理后纯钛表面粗糙程度对其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制备33个纯钛试件并随机分为3组,分别进行喷砂、阳极氧化和机械抛光处理,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处理后钛件表面微形貌,在酸性含氟人工唾液中测试开路电位和阳极极化曲线。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喷砂后钛表面有大量的弹坑和划痕,深度较深,且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边缘锐利,为微米级粗糙表面形态;而阳极氧化表面为大小均一的直径80Jim的纳米管状结构,为纳米级粗糙表面形态;机械抛光表面划痕明显,深度较浅,为微米级粗糙表面形态。在酸性含氟人工唾液中,3组之间自腐蚀电位值的比较为:阳极氧化组〉机械抛光组〉喷砂组;腐蚀电流密度值的比较为:喷砂组〉机械抛光组〉阳极氧化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的表面处理技术改变了钛材料表面的微形貌并影响了钛的耐腐蚀性能,经阳极氧化处理后的纳米级表面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能,喷砂会使钛的耐腐蚀性降低。
简介:目的:评价自行研制的拟与纯钛匹配的RG低熔实验瓷的热力学性能。方法:采用Setaram-TGDTA92型综合分析仪,对RG实验牙本质瓷粉和遮色瓷粉进行差热分析,以确定其玻璃相转化温度。分别将RG牙本质瓷和遮色瓷作制成25mm×10mm×8mm大小的试件,各2个;铸造规格为04mm×25mm的纯钛试件2个。用Dilatometry-Dil402NET2SCH热膨胀系数测定仪,测定这3组试件的热膨胀系数。结果:遮色瓷和牙本质瓷的玻璃相转化温度分别为470℃和460℃。遮色瓷、牙本质瓷和纯钛的热膨胀系数分别为6.28±0.06×10^-6℃、7.69±0.08×10^-6/℃和10.00±0.100×10^-6/℃。结论:实验瓷与纯钛热力学性能基本匹配。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根管治疗过程中操作时长对老年人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需做牙齿根管治疗的老年患者,56例伴有冠心病(试验组)和50例无心血管病史(对照组)。在治疗全过程中,我们进行血压、心率、心电图的监测观察。结果:在治疗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血压和心率均呈上升趋势,与术前相比,治疗中30min,45min和60min两组老年患者的心率变化皆有显著性改变,治疗后心率恢复正常;在治疗中30min至45min两组病人血压有更显著性差别;但是,治疗后与术前相比血压变化不显著。老年冠心病患者术中更多出现心电图改变。结论: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根管治疗是可行的,但是时间控制在30min,不能超过45min。
简介:目的研究正畸-正颌手术联合矫治骨性开[牙合]15年后的骨性以及牙性变化。方法本研究样本为10例成年骨性开胎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矫治。上颌采用了LeFortI型截骨术,下颌采用了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O)。选择患者在正畸治疗前(T1)、治疗后(T2)以及正颌手术后平均15年(T3)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双颌手术矫治骨性开雅15年后,虽然骨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发,但是前牙覆雅基本稳定。结论双颌手术和正畸联合治疗是矫治骨性开骀行之有效的方法。
简介:目的:了解牙周病单纯性牙周治疗与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具体内容,并对其疗效展开相应的评估。方法:本次研究由我院收治的牙周病患者参与实施,共78例,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在患者临床治疗中,针对单纯性牙周治疗、牙周正畸联合治疗两种方案的不同应用,所有患者以1:1的比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从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患者的牙周参数各项指标比较上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指标对应数值显示更有优势,组间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从牙周病临床治疗效果的发挥以及治疗安全性两方面进行分析,牙周正畸联合治疗较单纯性牙周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更高,临床具有借鉴意义。
简介:目的:研究在不同应力条件下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内的组织学变化。方法:选用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为2组。通过截骨方法,在兔下颌骨的相同部位造成斜行和垂直2种不同类型的骨折,用小型接骨板进行固定。对骨切开线下方、骨折间隙、牙槽嵴3个骨痂的不同部位,用影像学和组织学方法对不同愈合时期的骨痂内的组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2组骨折在骨折愈合方式、愈合顺序上基本类似。垂直骨折组在愈合速度上略快于斜行骨折组,骨痂内分化组织的时间分布在垂直骨折组和斜行骨折组略有差异。结论:由于2组动物实验的生物条件基本相同,造成2组骨折愈合过程中组织学变化的不同源于其不同的生物力学条件。
简介:神经性贪食对于牙体组织具有损伤作用。胃酸不仅可以酸蚀牙釉质和牙本质,而且会进行性地破坏牙齿的美学表现及生理功能。对于这种病症.传统的修复理念是对息牙进行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这种治疗需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并影响牙齿生理功能。随着复合树脂及粘结剂的发展,该类患牙修复时可以尽可能减少牙体预备量。本文介绍一例神经性贪食症并发牙齿酸蚀造成重度牙体组织丧失的患者行复合树脂直接修复的过程。对所有余留牙均只行少量预备并保存牙髓活力,继而以纳米树脂进行修复。该过程不涉及技工室操作部分。经过短期观察,修复后所有牙的生理功能、美学状态均可达到要求。
简介:目的探讨香港人群中口腔颌面部疼痛(OFP)与异常疾病行为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在社区人群中进行的横断面的病例-对照研究。研究样本为注册在香港医院管理局/香港大学家庭医学部的35~70岁香港居民。通过面对面问诊结合临床检查了解受访者在过去1个月中口腔颌面部疼痛的状况。疾病行为由30条的患病行为问卷(IBQ-30)进行评估。结果200名有口腔颌面部疼痛症状的人及200名没有痛症的人参加本研究。口腔颌面部疼痛与IBQ-30量表中的5个分量表(一般疑病、疾病信念、情感紊乱、否认心理问题、易激惹)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有痛症的人中,在否认心理问题分量表,老年组高分值的人数明显多于中年组(P=0.034)。口腔颌面部疼痛症状不同临床分组的IBQ-30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颌面部疼痛与异常疾病行为显著相关,在治疗口腔颌面部疼痛病症患者时,需考虑衡量精神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白假丝酵母菌与婴幼儿龋(EC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随机选择广州市区及城郊447名3~5岁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ECC组(n=238)和无龋组(n=209)。采集龋坏组织样本及无龋牙的龈上菌斑共363份,应用科玛嘉培养基、芽管试验进行检测、鉴定,并运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ECC组与无龋组、市区和城郊组间白假丝酵母菌检出情况;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患龋情况与白假丝酵母菌检出率的相关性。结果ECC组和无龋组中白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分别为44.1%和19.2%(χ2=22.213,P〈0.001)。ECC组中,患龋率高的城郊组白假丝酵母菌检出率(79.7%)高于市区组(28.0%)(χ2=55.242,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龋失补牙面数每增加2.129个,白假丝酵母菌检出机率会相应增加0.104(P〈0.001)。结论白假丝酵母菌与婴幼儿龋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为婴幼儿龋发生过程中的重要致龋菌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对唇腭裂患者上气道的影响.方法21名上颌发育不足的唇腭裂术后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cleftlipandpalate,UCLP)患者进行前方牵引治疗,并于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21名相同年龄分布的暂时不能进行前方牵引治疗的UCLP患者做为对照,分别于首诊及一年后拍摄头颅侧位片.通过21个项目的头影测量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或观察后颅面形态与上气道的变化,并探讨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治疗或观察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前颅面形态与上气道宽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前方牵引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SNA、A-TFH、OJ、A-Pg增大,SNB、P-TFH减小、下颌平面角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经过前方牵引上气道鼻咽宽度增大(PNS-Ad1,PNS-Ad2,OAW1)分别为(1.79±0.89)mm,(1.76±0.94)mm和(1.79±0.69)mm而上气道中段和下段宽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现患者气道的变化与上下颌骨的变化相关.结论前方牵引治疗后唇腭裂患者上气道上段宽度增加,前方牵引对唇腭裂患者上气道宽度产生影响.
简介:临时性支抗装置(TADs)的应用扩展了固定矫治器的牙齿移动范围。正畸微种植体支抗就是临时性支抗的一种,已被成功用于矫治各种类型的牙齿移动,如前牙的整体回收,牙齿伸长.牙弓前突.甚至是压低上颌磨牙。尽管如此,由于解剖因素的限制.正畸微种植体支抗对于压低下颌磨牙的作用仍存在一定困难。骨性支抗系统(SAS),作为另一种形式的临时性支抗.突破了解剖因素的限制使下颌磨牙压低成为可能。以下所呈现的这个病例展示了利用单侧骨性支抗系统压低两颗下颌磨牙.并伸长同侧一颗上颌磨牙.以建立稳定的殆平面。下颌磨牙的压低量通过曲面体层放射线片来评估,下颌左侧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以耠平面为参考分别被压低了1.6mm和2.5mm。
简介:背景:应用短种植体(7mm)修复后牙缺失的临床资料较为有限。目的:报道在颌骨萎缩的后牙区使用短种植体(7mm)负载1年后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共纳入127名患者,用217枚种植体支持165个固定修复体。手术植入时即安装好最终基台,11名患者(18枚种植体)采用丙烯酸树脂制成的暂时冠/桥即刻负载。在患者水平观察以下指标:种植体存留率、并发症和边缘骨吸收。结果:随访7个月后有3名患者5枚种植体失访。1年随访期内.127名患者中有6名患者、217枚种植体中有10枚种植体发生失败,在患者水平和种植体水平的成功率为95%:平均骨吸收水平为1.27mm(标准差=067mm);惟一观察到的并发症是有1枚种植体出现了种植体周围炎。结论:7mm短种植体负载1年后获得了较高的成功率(患者水平和种植体水平的成功率为95%).表明应用短种植体是一种可行的方案,但还有待于更完善的长期随访加以证实。
简介:目的:评估赝复体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主客观评价间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因一侧上颌骨缺损就诊制作支架中空式永久性赝复体修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侧上颌骨缺损患者咀嚼功能调查问卷进行主观评价。采用吸光光度法测定赝复体戴入前后的咀嚼效率;T-scanⅡ咬合力分析仪测定患者咬合加载时间(MLT)及咬合力分布状况,完成客观评价。对主客观评价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主观评价表明上颌骨缺损患者对戴用赝复体后咀嚼功能的恢复表示满意;赝复体戴入后咀嚼效率吸光光度平均值由0.340abs提高到0.492abs(P〈0.01),咬合力中心向缺损侧平均移3.9mm,缺损区可承受一定咬合力,改善了患者的咬合力分布(P〈0.01)。患者咀嚼功能问卷调查得分、咀嚼效率的高低及咬合力分布测试结果相互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患者戴用赝复体后的主观评价与客观测试结果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