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肌肉注射联合咪唑斯汀片口服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10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A、B、C三组。A组34例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肉注射;B组36例采用咪唑斯汀片口服;C组37例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肉注射联合咪唑斯汀片口服。治疗36天后比较三组疗效。各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另设健康人对照组30例,检测项目同上。结果:A、B、C三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D3+、CD4+降低,CD8+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治疗前后自身配对比较,CD3+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CD4+、CD4+/CD8+比值升高(P值均〈0.05),CD8+降低(P值均〈0.05)。治疗后C组与A、B组比较,CD3+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CD4+升高(P值均〈0.05),CD8+降低(P值均〈0.05)。治疗后C组总有效率91.89%,与A组(58.82%)、B组(72.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肌肉注射联合咪唑斯汀片口服可提高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其机制可能与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有关。
简介:目的与细胞培养和LCR比较考察6种国产PCR试剂盒在检测性传播疾病门诊患者标本沙眼衣原体的诊断价值。方法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5家临床医院性传播疾病门诊收集到673份尿道/宫颈拭子标本,分别进行沙眼衣原体培养和PCR检测,对结果不相符合的标本采用连接酶链反应(LCR)复检,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合格病例616例,36份培养法检测阳性6.3%,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3.5%-28.7%。与培养结果比较,各种PCR检测的敏感性均在90%以上。LCR复核标本200份,与之相比,PCR检测的敏感性为83.9%-98.6%,特异性66.7%-94.7%,YI指数0.523-0.881。其中PCR2结果符合性最好(YI指数0.881)。综合分析发现国产PCR技术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敏感性均在85%以上,特异性均在95%以上。结论国产PCR技术检测尿道/宫颈拭子沙眼衣原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以用于临床检验,实验率质控与监督是本方法得以正确应用的关键。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联合治疗血热证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IL-22、IL-2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例血热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分为凉血活血汤联合青黄膏治疗组和阿维A联合青黄膏对照组,记录治疗前后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17、IL-22、IL-23的表达水平,并与正常组(20例)进行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治疗前各因子水平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指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IL-17、IL-22、IL-23水平均高于正常人,且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0.01)。两组间Th17细胞相关因子表达治疗前及治疗后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凉血活血汤联合青黄膏治疗血热证寻常型银屑病有较好的疗效,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中IL-17、IL-22、IL-23表达水平有关。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GSPE)对长波紫外线(UVA)诱导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Ⅱ型受体和Smad7蛋白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选用体外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株(HSFs)为研究对象,实验主要分3组,空白对照组,单纯光照组(UVA照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照光加药组(UVA照射细胞后予不同浓度GSPE干预)。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UVA照射前、后及不同浓度GSPE干预后对皮肤成纤维细胞TGF-βRⅡ和Smad7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UVA光照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TGF-βRⅡ蛋白表达下降(P〈0.05),Smad7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单纯光照组相比,UVA照射后经25μg/mL、50μg/mL和100μg/mL浓度GSPE处理后,成纤维细胞TGF-βRⅡ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Smad7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且于50μg/mL和100μg/mLGSPE处理后,成纤维细胞TGF-βRⅡ和Smad7蛋白表达量均接近正常水平(P〉0.05)。结论适当浓度GSPE可通过显著上调TGF-βRⅡ蛋白水平以及下调Smad7蛋白水平的表达来对抗UVA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的传导,进而减轻UVA所致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延缓了皮肤光老化的进程。
简介:目的:探讨人类乳头瘤状病毒(HPV)持续感染者与一过性感染者细胞免疫状态的差异。方法:采用基因扩增技术及导流杂交技术检测局部脱落细胞的HPV,将HPV阳性者分为HPV持续感染组和一过性感染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三组受检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水平。结果:经筛查,入组HPV感染者143例,其中持续感染者36例,一过性感染者107例。持续感染组HPV混合感染率为52.78%,明显高于一过性感染组的1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93,P〈0.01)。HPV感染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值水平为(7.72±2.0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5.28±1.21)%;HPV持续感染组的外周血Treg细胞比值水平为(8.84±1.98)%,明显高于一过性感染组的(7.28±1.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83、3.91,P值均〈0.05)。结论:在HPV持续感染者中混合感染率更高;HPV感染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较健康人增加,表明HPV感染者细胞免疫受抑制;持续感染者较一过性感染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增加更明显,其细胞免疫受抑制的程度更显著。
简介:背景:有经验的皮肤科医师使用临床诊断标准(通常为ABCD规则)早期诊断黑色素瘤的正确率可达64%~80%,诊断黑色素瘤的自动化系统仍被认为是一种实验性方法,只能作为肉眼诊断的辅助措施。为帮助早期诊断黑色素瘤,作者开发了一种图像处理系统帮助鉴别黑色素瘤与黑色素细胞痣,并建立了一种明确黑色素瘤发生率的数字模式。方法:分析132处黑色素细胞皮损(23处黑色素瘤及109处黑色素细胞痣)的数字图像特征,包括几何特征、颜色、颜色纹理。共分析了所有皮损的43个特征变量:几何形状、颜色纹理、边界锐度、颜色变量等。由于任何多阶式变量选择法中存在变量多重共线性均可导致严重错误,因此采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法及“-2loglikelihood”检测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以排除不适当的变量。最初“-2loglikelihood”和非参数Spearmanp选择了5个变量进入多变量预测模式,随后5变量模式被削减为3变量模式,且验证了每种模式的性能。用“jackknife”法验证3变量模式,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图比较其与5变量模式的精确度,结论表明3变量模式的鉴别能力未受影响。结果:并非全部变量均对此模式有用,故逐渐剔除至剩下3个有意义的协变量。合并几何形状、颜色、颜色纹理等独立协变量参数,计算预测性公式,用于黑色素瘤的预测。此模式诊断黑色素瘤的灵敏度为60.9%,特异度为95.4%,总精确度达89.4%(概率水平O.5),有8%的假阴性结果。结论:通过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和发展数字预测模式,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法高精度地鉴别黑色素瘤与黑色素细胞痣是可行的。此模式早期诊断黑色素瘤具有可行性。为预测组织学确诊前未能诊断的黑色素瘤,没有必要使用昂贵或复杂的设备,仅使用价格合适的便�
简介:背景:t(14;18)(q32;q21)累及IGH和MALT1已在皮肤MALT淋巴瘤和1例原发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被描述。但是,IGH/MALT1转位在这些类型皮肤淋巴瘤的发生率还不清楚。方法:作者用MALT1和IGH分裂探针对16例皮肤MALT1淋巴瘤和16例原发皮肤DLBCL患者的石蜡切片进行分裂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以评价IGH/MALT1转位的频率,筛选其他有关IGH和MALT1位点的潜在转位。结果:16例皮肤MALT1淋巴瘤和16例原发皮肤DLBCL患者中,均未检测到累及MALT1的转位。能够进行IGH转位分析的12例MALT淋巴瘤患者均为阴性。相反,能够进行IGH转位分析的13例(31%)例原发皮肤DLBCL患者中有4例阳性。之后的FISH分析显示其中1例为IGH/BCL2转位,1例为CMYC/IGH转位,而剩余2例的转位配对目前还未发现。结论:该研究显示累及MALT1的转位,包括IGH/MALT1在皮肤MALT淋巴瘤和原发皮肤DLBCL中不常见。其他累及IGH的转位也不参与至少大多数皮肤MALT淋巴瘤的发病。相反,原发皮肤DLBCL在少数病例中可有几种IGH转位中的一种。
简介:17例已达到所谓的神经毛囊性错构瘤诊断标准(明确的S100+除外)的孤立性鼻肿瘤,与7例来自类似医疗机构的典型毛盘状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比较。S100-的神经毛囊性错构瘤样肿瘤和毛盘状瘤都表达同样的CD13+/CD34+纤维细胞性免疫表型,而不共同表达神经性/神经周围性的(S100、神经微丝、上皮膜抗原)、肌原性的(结合素、钙结合蛋白、肌肉特异性的肌动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或黑素细胞性的(S100、HMB45、NKI/C3、MelanA)表位。除外后者具有高度特征性的束状组织细胞性的纤维细胞基质外,组织病理学上,毛盘状瘤与S100-的神经毛囊性错构瘤样肿瘤在形态学上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作者推论纤维毛囊瘤/毛盘状瘤和神经毛囊性错构瘤样肿瘤是一种单一的错构瘤实体在形态学上的异型,其中神经毛囊性错构瘤样肿瘤占据了这种形态学谱的一端。这种疾病既往被认为是神经毛囊性错构瘤,仅仅除了独特的伴有由CD34+的纤维细胞组成、明显组织基质的细胞性毛盘状瘤。作者因此提议以新的术语———梭形细胞主导的毛盘状瘤(SCPT)命名形态学上的纤维毛囊瘤/毛盘状瘤病谱中这一特殊的变异型。梭形细胞主导的毛盘状瘤:一种既往考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