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微球加碘化油栓塞在治疗肝癌中的临床疗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肝癌行介入治疗患者165例,将本次所有入选的肝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肝癌患者采用微球加碘化油栓塞的方式进行临床治疗,对照组则采取单纯碘化油栓塞的方式进行临床治疗。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肝癌患者的介入术后一周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采用微球加碘化油栓塞的术式肝癌患者的肝功能改善率明显高于单纯使用碘化油栓塞术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球加碘化油栓塞的术式治疗肝癌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状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观察碘化油肝动脉栓塞对灌注型射频消融的影响。方法中华小型猪10头,随机分为栓塞组与对照组。对栓塞组先行肝动脉碘化油栓塞再行灌注型射频消融,对照组仅行灌注型射频消融。消融后即刻行CT、MR扫描,之后处死实验猪取肝脏观察,比较凝固性坏死灶的形态、体积。结果栓塞组与对照组均可见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凝固性坏死灶,栓塞组消融灶最小径为(31.76±3.43)mm,对照组为(27.23±3.49)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5,P〈0.05);栓塞组消融灶平均体积为(54.47±9.98)cm3,对照组为(20.90±5.68)cm3,栓塞组消融灶体积为对照组的2.6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24,P〈0.05)。结论灌注型射频消融前行动脉栓塞可有效地扩大射频消融灶的范围。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TVDC所蕴含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HCC碘化油沉积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34例TACE的HCC病例进入本次研究,所有病例先行肝固有动脉造影DSA,再超选择性插管至癌灶供血动脉,行化疗药物灌注及碘化油栓塞治疗。按治疗后碘化油沉积指数分组沉积良好组(16例)与沉积不良组(18例)。用DSA分析软件取得各ROI的TVDC,获得相关参数△PV、TP、TD、KmaxU,Kmax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癌灶碘化油沉积指数与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在碘化油沉积良好组与沉积不良组之间,TD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参数中KmaxD、TP与碘化油沉积指数呈负相关,其他参数呈正相关,TD、KmaxD值与碘化油沉积指数之间相关性较大,以TD的相关系数最大,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VDC各参数中,TD、KmaxD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碘化油沉积良好与沉积不良组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其中TD与碘化油的沉积状况有正相关性。
简介:目的分析和探讨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PLE)动脉栓塞在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超液态碘化油+明胶海绵颗粒和PLE,对我院42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动脉栓塞治疗,其中24例运用PLE进行栓塞治疗,运用PLE时其中6例患者追加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术后2~6个月观察碘油沉积、肿瘤大小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所有病例术前肝动脉造影显示“枝上挂果”“早出晚归”的异常血管湖样改变,栓塞后肿瘤内碘油沉积良好;术后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4例栓塞后无明显效果,其他患者肿瘤均缩小,20例患者肿瘤缩小>50%.结论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理想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肝动脉栓塞术联合博来霉素碘化油乳剂在治疗肝血管瘤中的疗效,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肝血管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为了研究肝动脉栓塞术联合博来霉素碘化油乳剂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选取我院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20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0个病例作为实验组,10个病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接受肝动脉栓塞术联合博来霉素碘化油乳剂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肝血管瘤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外科手术等。在干预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肿瘤缩小率、疼痛缓解程度、肝功能等进行评估与比较。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在肿瘤缩小率、疼痛缓解程度、肝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无水乙醇碘化油混合液在介入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份_2016年3月份我科室收治的腹膜后恶性肿瘤的患者2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采用无水乙醇碘化油混合液介入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不同阶段肿瘤直径,以及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不同阶段疼痛(VAS)评分。结果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不同阶段肿瘤直径变化均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不同阶段疼痛变化均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水乙醇碘化油混合液在介入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患者的肿瘤直径明显缩小,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碘化油栓塞与改良微球注射法栓塞治疗胃肠道源性肝脏转移瘤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皮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的胃肠道源性肝脏转移瘤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碘化油组和微球组。碘化油组45例,常规先灌注化疗药物,再用碘化油与表阿霉素乳化剂栓塞;微球组55例,先灌注同样化疗药,后行表阿霉素与栓塞微球交替灌注化疗栓塞。观察术后不良反应,采用χ²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局部有效率,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以Log-rank法比较两组间生存率。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严重致死及致残性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时间(18.7±3.4)个月。碘化油组术后1、3、6、12、24个月的局部有效率为71.1%(32/45)、68.9%(31/45)、51.1%(23/45)、28.9%(13/45)、6.7%(3/45),微球组为90.9%(50/55)、89.1%(49/55)、72.7%(40/55)、49.1%(27/55),23.6%(13/55),微球组优于碘化油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碘化油组中位生存期12个月,微球组中位生存期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238,P=0.004)。微球组4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肝脓肿,经引流抗炎、治疗后好转。结论对于胃肠道源性肝转移瘤患者,采用改良微球栓塞法对肿瘤的局部有效率高于碘化油栓塞,且能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是治疗胃肠道源性肝转移瘤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