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安胃疡胶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药学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7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多潘立酮+奥美拉唑,对照组给予香砂六君子汤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安胃疡胶囊进行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测定前列腺素E2(PGE2)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分析得知,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8、PGE2水平进行分析得知,两组患者治疗前胃液、胃黏膜IL--8、PGE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胃液、胃黏膜IL--8含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胃液和胃黏膜PGE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胃疡胶囊治疗浅表性胃炎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降低胃液及胃粘膜中的IL-8含量,促使PGE2浓度提高,提高幽门螺杆菌清除率,进一步保护胃粘膜,促使其加速愈合,从而改善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CRP、FIB及T淋巴细胞亚群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中的表达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6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对其CPR、FIB及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观察分析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全部入选对象的检测均完成后显示,研究组的CPR、FIB及CD4+等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研究组中稳定期与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检测结果对比分析,也存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检测其CRP、FIB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对于患者的诊断及病情判定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脊髓炎(AM)与格林-巴利综合征(GBS)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机制。方法随机将本院于2014年4月~2017年2月接收的20例患有格林-巴利综合征和急性脊髓炎重叠综合征的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并由参与本次研究的工作人员全面分析其临床表现和预后效果。结果该重叠综合征以中青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以25岁左右为主),且可能与前驱感染或接种疫苗(90.00%)等引发因素的高暴露率息息相关。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多以肢体无力(90.00%)、感觉障碍(80.00%)、感觉障碍平面(70.00%)、尿潴留(60.00%)等较为常见。检查结果显示,其中,急性多发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有15例(75.00%),急性多发性轴索性周围神经病有5例(25.00%),还有10例(50.00%)患者伴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此外,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免疫治疗预后良好10例(50.00%);预后较差8例(40.00%);2例患者死亡(10.00%)。结论GBS/AM重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呈现出多样性,GBS与AM共有的临床特征与症状以及脊髓影像学检查均有利于临床对GBS/AM重叠综合征的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与传统手术方法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9月4日~2018年1月12日期间我院收治的10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4例,分别采用传统手术方法与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thoracicsurgery,VAT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19例、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3%;对照组中,痊愈15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5.9%(P<0.05)。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手术中应用胸腔镜技术,比传统手术效果更为理想,胸腔镜微创手术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对术后恢复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超区段切除治疗复杂性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为复杂性浆细胞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9月1日期间,接受治疗的52例复杂性浆细胞性乳腺癌患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对参与研究患者分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切除手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采取超区段切除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外形满意度、以及复发几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无论是治疗效果、或是对外形的满意度,研究组患者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的复发几率明显要高于研究组患者,差异较明显。P<0.05。结论在对复杂性浆细胞性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采取超区段切除手术为治疗方案,在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也可加强患者对外形的满意程度,促进患者的恢复,减少患者的复发几率,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6年2月-2017年3月来我院实施治疗的病患中选取51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26例病患给予培美曲塞联合顺铂进行治疗,而B组25例病患仅给予培美曲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所有病患均已完成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无1例死亡病例出来,其中A组PR、SD、PD各为3例、19例、4例,B组PR、SD、PD各为1例、16例、8例,对比两组病患的DCR,A组为84.62%,B组为68.00%,数据有较大的差异,统计学有对比意义P<0.05。结论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病患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法进行治疗能够帮助病患控制病情,病患的耐受性也较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为探讨顺铂联合胸腔镜手术两者共同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5年5月-2017年1月肺病科满足非小细胞肺癌这一诊断的136例病例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将上述病例分为对照组72例,仅采用顺铂进行药物治疗,而实验组的64例则是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行胸腔镜手术,比较的是两个组治疗前与治疗21天后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含量,以及两个组总的有效率。结果两个组治疗前相关肿瘤标物的含量无差异(P>0.05);21天后实验组中相关肿瘤标物的含量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中总的有效率为41.7%(30/72),实验组中总的有效率为70.3%(45/64),两个组存在着显著的差别(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选用顺铂联合胸腔镜手术治疗,可以使临床疗效更加显著,以及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含量显著地降低,总的有效率也升高,因此两者联合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是可以在临床中推广的。
简介:目的:分析临床诊断肠梗阻症状期间分别予以X线、螺旋CT进行检测对其诊断效果探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临床诊治患者52例,作为临床分析对象,研究起始时间为2021年6月开始,拟定临床研究计划,并依照其计划收集相关分析数据,直至2022年6月截止,将研究选取案例以检查方式进行分组,分别予以CT、X线等方式诊断,比较两组患者肠梗阻症状诊断准确率、影像学清晰程度。结果:经研究,两组患者症状诊断准确率比较,患者螺旋CT诊断准确率为(96.15%),显著高于X线症状诊断准确率(75.00%),经研究,患者X线诊断期间成像较为清晰的例数为(40)例,占比为(76.92%),比较螺旋CT诊断期间成像较为清晰的例数为(48)例,占比为(92.30%),对比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诊断肠梗阻症状期间予以螺旋CT检查,准确率较高,同时能够显著降低其误诊率、漏诊率等,能够以此作为临床诊断依据,帮助患者进行制定治疗策略,帮助其尽早恢复健康,临床应用价值极为明显,值得临床广泛推荐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临床收治的部分冠心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白血病及急性脑梗死化疗后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血小板微粒检测,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中冠心病、急性脑梗死、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血小板微粒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患者的血小板微粒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健康者活化时血小板产生的血小板微粒量明显高于静息时血小板产生的血小板微粒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中微粒检测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依据,还可以作为血小板预测和活性判断的重要指标,值得研究和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七氟烷用于小儿麻醉诱导方面和维方面的临床医疗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7年4月治疗的266例,平均分为对照组(n=133)和观察组(n=133)其中小儿骨科218例,五官科31例,创伤外科17例。对照组使用氯胺酮进行小儿诱导和维持麻醉,观察组则使用七氟烷进行患者诱导和维持麻醉,通过比较进行研究探讨。结果对照组患儿的动脉压明显高于观察组的,对照组心率每分钟(99.6±8.6)次高于观察组(92.3±6.5)次,在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方面,对照组患者儿童同样高于观察组。而在术后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以15.2%(5/33)的不良率低于对照组的36.4%(12/33)。结论通过对照组和研究组的研究比较分析说明,七氟烷用于小儿诱导及维持麻醉方面具有较强的临床优势。
简介:该文介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编写的原则,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根本。满足学科需要、教学需要和社会需求。针对学生特点,教材注重“三基五性”,以“必需、够用”为度,准确阐释内容,重视插图的作用。并从开课时间、教学顺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成绩评估等诸方面.提出教材使用的建议。
简介:摘要目的对外周血异常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应用于降低血液病误诊和漏诊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我院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接收的580例门诊和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复查。结果大细胞贫血患者14例,小细胞贫血患者84例,异常细胞患者25例,异常淋巴细胞患者158例,提示感染患者有134例,分别占2.5%、14.2%、4.4%、27.2%、23%;红细胞大小异常患者98例,其中有小细胞性贫血患者84例,这些患者都为缺铁性贫血;大细胞贫血患者有14例,经相应验证,溶血性贫血患者2例,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11例,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1例。结论通过采用外周红细胞的形态学检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血液病的误诊和漏诊概率,同时为临床中血液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而采用该检验方式能够显著提高血液病的临床诊断水平,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ON1Q192R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氯吡格雷抵抗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其对ACI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住院的ACI患者,给予其服用氯吡格雷75毫克/日,根据其治疗前以及治疗第7天检测的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为CR组,<70%非CR(NCR)组;收集患者的全血提取DNA,并测定其PON1Q192R的基因型,分析PON1Q192R基因多态性和ACI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结果PON1Q192R基因位点有三种基因型AA,GA和GG,其分布频率在CR组和NCR组分别为66.7%,20.8%,12.5%和23.4%,46.7%,29.9%。三种基因型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在CR组和NCR组间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7.08%,22.92%和46.72%,53.28%;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6个月后随访,CR组中有19例脑卒中复发,发生率为79.17%,NCR组有15例脑卒中复发,发生率为14.02%;基因型AA、GA、GG复发例数为13例,15例,6例,复发率分别为48.14%,22.39%,16.22%。结论PON1Q192R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有关,PON1Q192R基因多态性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再发不良脑血管病事件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