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急性药物性间质性肾炎(AIN)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5年5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40例急性药物性间质性肾炎进行随机分组,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2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甲泼尼龙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只使用甲泼尼龙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两组肾炎患者的少尿期、多尿期、血尿、蛋白尿消失时间以及肾功能恢复时间进行观察,并将两组肾炎患者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中患者的少尿期、多尿期、血尿和蛋白尿消失时间以及肾功能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的患者有17例,部分缓解的3例;对照组患者中,完全缓解的患者有9例,部分缓解的11例。两组肾炎患者的比较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急性药物性间质性肾炎的治疗效果比甲泼尼龙更好。
简介:目的评估利伐沙班在预防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KR)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61例HAPC患者接受单侧TKR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依诺肝素组。其中利伐沙班组共31例,平均年龄(62.8±9.2)岁,男11例,女20例;依诺肝素组30例,平均年龄(63.4±10.5)岁,男9例,女21例。术后8h分别采用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进行预防血栓发生治疗,共10d。结果利伐沙班组31例中4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2.9%;依诺肝素组30例中7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3.3%,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1.122,P=0.289〉0.05)。结论利伐沙班可有效预防HAPC患者TKR术后DVT形成,且安全、方便、作用持久。
简介:背景:膝关节置换手术常会导致患者需要输血治疗,而目前的血液资源紧张以及输注同种异体血可能会带来风险,这让如何减少关节置换术患者异体输血的需要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12月收住我院行膝关节置换的146例患者,其中,男34例,女112例,右膝手术82例,左膝手术64例。按是否应用EPO分为EPO组和对照组,EPO组共82例,女70例;对照组共64例,女52例。EPO组患者接受EPO联合静脉蔗糖铁治疗,使用方法为蔗糖铁2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EPO使用方法为每日1万IU,皮下注射,每日1次,使用日期从术前1-d开始,总量不超过10d。术前和术后检测两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并比较两组贫血治疗效果、异体输血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前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O组平均用药时间为(7.41±2.50)d。EPO组平均异体输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EPO组手术前后Hb降低值及HCT降低值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Hb及HCT、术后最低Hb及HCT、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短期应用EPO联合蔗糖铁进行红细胞动员有效果,可以进一步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卡尼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7月~2017年7月接收的196例确诊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rhEPO及铁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左卡尼丁静脉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b及HCT水平,rhEPO用量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Hb及HCT水平均显著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周、8周及12周,观察组rhEPO用量较对照组用量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左卡尼丁联合rhEPO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显著,还能减少rhEPO的使用,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蔗糖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慢性肾脏病(CKD)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4月本院血液净化中心慢性肾脏病(CKD)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患者26例,第1周给予静脉滴注蔗糖铁0.2g,第2周以后每次静脉滴注0.1g,均用0.9﹪生理盐水(NS)稀释,直至完成补铁总量,然后每月一次0.1g维持剂量。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用法80~120u/kg/周给起(约为每周6000U),分2~3次皮下注射,有的患者是在透析即将结束从血管通路静脉端注射,剂量为每周120~180U/kg(约为每周9000U,分3次注射)。结果 治疗后4周、8周、12周,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铁蛋白较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静脉给予蔗糖铁联合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有效、安全、患者依从性较好,生活质量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尿沉淀分析仪与尿干化学分析仪在尿液红细胞检测中的效果及准确性。方法:选取于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行尿常规检验的患者中抽选出120例展开系统调查,收集患者的晨尿作为标本,全部接受尿干化学分析仪和尿沉淀分析仪检测,以显微镜镜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各自的检验准确性以及联合诊断结果。结果:联合检测的准确性(90.00%)明显高于尿干化学分析仪(83.33%)和尿沉淀分析仪(77.50%)结果,对比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在尿液红细胞检测中选择尿沉淀分析仪联合尿干化学分析仪检验的准确性高,能动态分析其尿液红细胞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检验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对红细胞沉降率、关节功能分级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差异性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应用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应用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红细胞沉降率及关节功能分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红细胞沉降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关节功能分级为Ⅱ级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关节功能分级为Ⅲ级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及关节功能分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23年1月-2023年9月收治的6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两组患者维持血液透析治疗期间依据抗贫血用药不同均分为对照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与实验组(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及各项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可有效改善贫血状态,提升血液透析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在胎儿体重预测中临床双参数与超声多参数估测法的准确性。方法:以160例足月、单胎分娩产妇为例,时间为2019.10-2021.10之间,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所有对象在对胎儿体重预测时,采用临床双参数(孕妇腹围、宫高)和超声多参数(股骨长径、腹围、头围、双顶径)进行预测,金标准以出生体重为准,对比2种估测法的准确性。结果2种估测法对比胎儿体重符合率的数据后显示超声多参数更高(90.63%vs71.88%),二者达到统计差异要求(P<0.05)。160例产妇分娩30例巨大儿,2种估测法对比巨大儿符合率的数据后显示超声多参数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左卡尼汀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及铁剂治疗血液透析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来我院实施血液透析治疗出现并发症的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两组,每组29例,两组患者均使用铁剂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进行治疗。以此为基准,观察组患者额外使用左卡尼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蛋白指标和临床体征变化详情。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血液蛋白指标和临床体征变化情况显著较好,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血液透析并发症者,使用左卡尼汀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及铁剂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可全面提升患者心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简介:<正>目的:以体重指数(BMI)为标准,对健康人群分组,调查低红细胞压积(Hct)是否与低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相关。PSA检测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很多研究显示PSA水平与BMI呈负相关。然而,这是否是由血液稀释所导致的,目前尚不清楚。方法:我们对在2007年到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19367人进行了调查,并对以下情况进行了统计:年龄、BMI、PSA浓度、Hct及吸烟情况。然后,以BMI水平为标准将所有样本分为5组(<18.5kg/m~2,18.5~22.0kg/m~2,22.0~25.0kg/m~2,25.0~30.0kg/m~2,≥30.0kg/m~2)。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罗沙司他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肾性贫血患者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纳入我院收治的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肾性贫血患者展开分析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对全部患者进行分组,分组后建立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全部患者均使用铁剂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观察组使用罗沙司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贫血状况以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0.00%,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于促红细胞生成素,罗沙司他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肾性贫血患者病情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试验主要是针对瑞舒伐他汀辅治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将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医院进行复查的瑞舒伐他汀辅治经皮冠状介入手术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此项试验的主要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资料分类方法,把这100例患者分为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30例,对照组为未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70例。检测两组患者的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sICAM.1)、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对比两组患者sICAM.1、RDW以及vWF的水平,探讨sICAM.1、RDW以及vWF与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结果:实验组患者sICAM.1、RDW以及vWF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别具有重要统计价值(P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对老年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的治疗中应用罗沙司他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的临床效果以及对于心血管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02月-2023年02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老年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的病人进行研究分析,采取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均匀两组,每组各有60例病人,分别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心血管指标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96.67%)高于对照组(75.00%);实验组(6.67%)低于对照组(26.67%);治疗前差异不显著,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对于老年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的病人采取罗沙司他进行治疗可以提升治疗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此外,还可以减少药物对于心血管指标的影响,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使用。
简介:背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围术期血液管理中,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tranexamicacid,TXA)能有效减少手术失血、降低输血率,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铁剂也被用于改善贫血状况。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型THA中静脉使用TXA联合术后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静脉铁剂对输血率、贫血恢复及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行初次单侧非骨水泥型THA的患者80例,实验组术中使用TXA联合术后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铁剂,共40例;对照组术中使用TXA但术后不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铁剂,共40例。比较两组输血率、术后1周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术后贫血率、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实验组输血率10%,对照组输血率1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1周Hb高于对照组[(105.2±16.2)vs(94.9±11.3)g/L,P〈0.01];实验组术后1周贫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1.1%vs96.9%,P〈0.01);实验组出院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3±10.0)vs(50.3±6.9)分,P〉0.05];实验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81.1±7.8)vs(73.7±10.0)分,P〈0.01];术后1周Hb与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呈正相关(r=0.440),为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初次单侧THA,术中使用TXA联合术后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静脉铁剂相比于仅术中使用TXA而术后不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静脉铁剂,虽不能降低术后3d内患者的输血率,但能促进术后Hb恢复,降低贫血发生率,并加快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具有安全性。
简介:背景:单细胞纳米包裹技术是用极薄(<100nm)纳米膜包裹单个细胞的一项新技术。被纳米包裹的细胞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研究等各个领域。目的:综述单细胞纳米包裹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方法:利用计算机在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中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中英文检索关键词为“singlecell,nano-coating,nano-encapsulation,cell-in-shellstructure;单个细胞,纳米覆盖,纳米包裹”,最终纳入52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多聚电解质的层层自组装技术具有过程简单、可调节,能形成性质多样的纳米膜等特征,已成为最广泛应用于合成单细胞外有机纳米膜的技术。应用多酚类物质的广泛黏附性及某些有机物能在细胞外自聚集的特性,也可形成性能较好的有机纳米包裹。除此之外,利用仿生矿化技术及利用某些无机物能直接在细胞表面结晶的性质,可在细胞表面形成无机纳米包裹。被纳米包裹的细胞已被广泛应用于单个细胞催化、细胞治疗、细胞保护、细胞生物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在未来的研究中,被包裹细胞的用途将更多地指导纳米膜材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