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两种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对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需要实施脐部护理的新生儿132例展开研究,时间跨度为2018年1月-2019年2月;按模式不同分为对照(一般护理)和观察组(优质护理);对比两组脐部感染和败血症发生率、家属满意度和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结果观察组脐部感染发生率3.0%,败血症发生率1.5%,对照组分别为13.4%和11.6%,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92.3%,对照组为77.1%,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显著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预防新生儿感染方面实施优质脐部护理效果较佳,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入我院接受诊治的92例先天性小儿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分别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与优化固定推拿手法治疗,最终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家属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7.83%)明显高于对照组(86.96%),观察组患儿家属总满意度(100%)明显高于对照组(91.3%),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传统推拿手法,改进优化后的固定推拿手法在小儿肌性斜颈中应用效果更加显著,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患儿家属表示较为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研究HLA配型不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亲缘单倍体相合骨髓输注,探讨降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的方法及其临床的意义。方法:亲缘半相合及非亲缘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亲缘单倍体相合骨髓输注共30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8例(其中1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7例(其中合并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者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2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3例。第一供者来源亲缘单倍体相合移植20例,非血缘不全相合移植10例。预处理方案采用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马利兰、阿糖胞苷、司莫司汀、环磷酰胺/氟达拉滨)+抗人胸腺T细胞免疫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采用短程甲氨蝶呤+环孢素A或吗替麦考酚酯的方案。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及血小板≥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4(8-26)d及11.5(10-24)d,植入证据检测为100%第一供者造血,100d内Ⅰ-ⅡaGVHD的累计发生率是22.3%(95%CI9.9%-34.7%),Ⅱ-Ⅳ和Ⅲ-Ⅳa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2.7%(95%CI,10%-35.4%)和12.7%(95%CI6.9%-15.5%)。11例1-2个位点不合移植患者中有4例发生Ⅱ-Ⅳ度aGVHD(13.3%),19例3-5个位点不合移植患者中有5例发生Ⅱ-ⅣaGVHD(16.7%)。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和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复发率、2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Ⅰ-Ⅱ和Ⅲ-ⅣcGVHD累积发生率为13.3%(95%CI,1.4%-26.8%)和3.3%(95%CI,0%-12.2%),其中1例(3.3%)为广泛慢性GVHD。2年预计总生存率(OS)及2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68.2%(95%CI51.0%-85.4%)和81.1%(95%CI66.0%-96.2%)。结论:两种HLA不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aGVHD发生率低,在缺乏HLA相合供者时,联合亲缘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方法安全有效。
简介: 【摘 要】目的:关于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应用不同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的探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70例来我院进行疾病检查与预后治疗的病患,进行研究,在患者疾病确诊后,分组分别在腹腔镜下行输卵管手术(切除术、开窗取胚术)干预。记录比较病患手术时的各项指征和随访调查的手术干预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输卵管切除术治疗,手术期间的各项数据结果较之与对照组,差异大,有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肱骨近端骨折应用两种内固定材料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例。针对对照组,通过传统的三叶草钢板内固定治疗,针对实验组,通过AO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优良率。结果在15个月随访后,基于不同固定材料前提下,实验组在治疗效果与优良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通过AO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固定牢固、骨折愈合速度快的优点,有利于提高患者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灵敏度和准确度的比较。方法 将本 院门诊及住院部 2019 年 1 ~ 11 月收治的 80 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检测,确定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的效率。结果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在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阳性检出率上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效率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具有更高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头颅NV线圈、包裹柔线圈用于颞颌关节磁共振成像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2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T1FSE、T2FSE SPAIR、PDWI、T2FSE扫描,对比分析成像效果,对比这两种非专用线圈用于颞颌关节磁共振成像的效果。结果:对患者进行T1FSE、T2FSE SPAIR、PDWI、T2FSE扫描后,成像效果均满足诊断的要求,但是,头颅NV线圈的图像质量得分更高,成像效果更佳。结论:在颞颌关节的扫描中,且无专用线圈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非专用线圈进行代替,头颅NV线圈、包裹柔线圈中,头颅NV线圈的成像效果更好,是无专用线圈时比较好的选择,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湛江力讯LX-03-02和秦皇岛市惠斯安普HRA-I两种人体成分分析仪在临床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结果,对两种人体成分分析仪的性能进行比较。方法:对在本院进行体检的230例体检者,其中有脂肪肝的有69例,对所有体检者采用湛江力讯LX-03-02人体成分分析仪和秦皇岛市惠斯安普HRA-I人体成分分析仪分别进行两次临床试验数据采集,包括体重、身高、脂肪肝有否、脂肪面积、体脂肪率、腹围、骨骼肌及内脏脂肪指数等。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身高是(172.5±26.8)cm,平均体重是(78.31±19.28)kg;力讯组的体检满意度的平均体检满意度得分为(91.23±3.55)分明显优于惠斯安普组的平均体检满意度得分为(86.61±4.29)分,P<0.01;满意率:力讯组明显优于惠斯安普组P<0.05。两种人体成分分析仪有脂肪肝的体检者测定出的腹围分别是(79.79±5.05)cm、(81.23±4.92)cm,P>0.05;体脂肪率分别是(32.38±5.92)%、(31.81±6.21)%,P>0.05。对所有体检者进行测定,水分含量分别是(35.29±5.98)kg、(36.03±5.87)kg,P>0.05;全身肌肉含量分别是(42.38±7.21)kg、(43.16±6.96)kg,P>0.05;骨骼肌含量分别是(23.92±5.12)kg、(24.12±5.03)kg,P>0.05;脂肪含量分别是(23.19±6.33)kg、(22.75±6.26)kg,P>0.05;基础代谢结果分别是(1438.37±179.53)kcal、(1495.51±182.53)kcal,P<0.05;内脏脂肪含量分别是(89.78±31.78)kg、(68.62±32.94)kg,P<0.05。结论:湛江力讯LX-03-02人体成分分析仪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优于秦皇岛市惠斯安普HRA-I人体成分分析仪,准确度更高,尤其是在人体内脏脂肪含量测定方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要点。 方法:选择 2013 年 2 月~2014 年 2 月老年股骨粗 隆间骨折 患者 46例 ,其 中,23例患者接受人工股骨 头置换术 ,23例 患者接受动力髋螺钉 内固定 术,回顾性 分析 其临床 资料 ,有针对性的总结康复护理要 点。 结果 :23例接受人工股骨 头置换术患者 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2 例 ;23例接受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 患者 中,发 生下肢深静 脉 血 栓 3 例 、压疮 1 例 。 两 组 6 例 并 发 症 患者 经 过 治 疗和 护 理 之 后 ,全 部 痊 愈 出院 。 结论: 手术是 治疗 老年 股 骨粗 隆 间 骨折 的有 效 手段 ,不 同的手术方式术后康复护理要 点不同 ,通过有针对性 的实施康 复护理 ,降低 术后并发症发 生率 ,提 高手术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两种不同方法在会阴侧切缝合术的临床护理。方法 随机抽选我院于2020年1月至6月收治的106例孕妇,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均匀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铬制羊肠线和丝线完成传统缝合,观察组患者采用可吸收合成缝线完成皮内连续缝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切口疼痛评分以及愈合情况缓和缝线反应。结果 术后6h,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相近,观察组患者疼痛感略低对照组,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d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率、缝线反应分别为100.00%、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8.67%、24.52%,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χ2=6.36,χ2=14.81,P<0.05)。结论 可吸收合成缝线搭配皮内连续缝合技术对会阴切口反应更小、疼痛感更弱、住院时间更短、术后预后效果更好,可以减轻产妇心理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两种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所患者均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根据入路的不同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髋关节评分、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髋关节评分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髋关节疼痛、功能以及活动度均明显改善,组内对比,P<0.05;组间对比,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实验组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且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更低,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11%,稍低于参照组的3.33%,但组间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中,后路小切口入路与后侧标准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且疗效相当。但后路小切口入路对机体创伤更小,能有效的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引流量,更利于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因此,后路小切口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更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