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与常规心电图检查在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2例,全部进行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阳性率及在心律失常方面的检出结果。结果经过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心率失常方面,两种方法在房性、室性早搏早发和房室传导阻滞等方面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室性、房性的早搏二/三联、早搏成对及矩阵室上速等方面的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检出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结果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值得在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方式效果差别。方法根据研究要求选择52例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采用循证护理,对比患者病情恢复和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恢复状况和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能够获得更好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6例,所有患者乱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8例,选择常规心电图(ECG)检测;观察组58例,选择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对比两组的阳性诊断和心律失常诊断情况。结果对照组阳性检出率为58.6%,观察组阳性检出率为70.7%,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ECG检测的房室传导阻滞和早搏早发及室性早搏早发检出率与观察组DCG检测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DCG检测室性和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和房性早搏成对,阵发性室上速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ECG检查,P<0.05。结论DCG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要高于ECG,其具有简单、持续、便携的优点,值得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疾病临床诊断中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富马酸比索洛尔联合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富马酸比索洛尔联合步长稳心颗粒的临床应用意义以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4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富马酸比索洛尔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步长稳心颗粒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2例,对照组患者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8例,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0.91%高于对照组63.63%,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27%。结论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采用富马酸比索洛尔联合步长稳心颗粒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精神病患者因氯氮平致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在本次实验观察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安慰剂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氯氮平进行治疗;随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观察组精神病患者中有18例(36.00%)出现了心律失常;其中,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有11(22.00%)例、室性早搏患者5(10.00%)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2(4.00%)例。对照组精神病患者中有5例(10.00%)出现了心律失常;其中,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有3(6.00%)例、室性早搏患者1(2.00%)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1(2.00%)例。此外,通过随访可知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精神状态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氯氮平虽然在导致心律失常上具有较高的风险,但是,对于改善精神病患者的日常精神状态也具有相对较高的效果。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够较好的检测出因氯氮平致心律失常的精神病患者其具体的心律失常情况,同时,其检测结果还能够为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作出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82例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及研究组患者分别行常规的护理干预及人性化护理,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SAS及ADL评分及护理满意率。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SA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ADL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显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在冠心病心绞痛并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基础疾病及类型,从而为临床老年心率失常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心律失常患者150人,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最常出现的心律失常类型为室性早博,其检出率为26.0%,其次依次为房性早博、窦性心动过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其检出率分别为23.3%、10.0%、9.3%、6.7%。其基础疾病,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患者所占比率最高。结论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与老年心律失常的形成有重要关系,对相关疾病的有效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老年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选取于2014年6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44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有效率(68.18%),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77.27%),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度,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我院2011~2013年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心功能分级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有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优化心功能分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