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白马骨(Serissaserissoides)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枉层析和SephadexLH-20枉层析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和理化鉴别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乌苏酸(ursolicacid,Ⅰ)、左旋丁香树脂酚((-)-syringaresinol,Ⅱ)、右旋杜仲树脂酚((+)-medioresinol,Ⅲ)、左旋丁香树脂酚葡萄糖苷((-)-syringa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Ⅳ)、去乙酰车叶草酸(10-deacetylasperulosidicacid,Ⅴ)、鸡屎藤苷酸(paederosidicacid,Ⅵ)、牡荆素(vitexin,Ⅶ)、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Ⅷ)和D-甘露醇(D—mannitol,Ⅸ)、阻谷甾醇(β-sitosterol,X)。结论:化合物Ⅰ~Ⅸ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简介:目的:观察大鼠全身骨矿密度(BMD)和骨矿含量(BMC)与体重(BW)和月龄(MO)的关系.方法:利用DEXA人前臂骨密度软件测定4、8和20月龄雌性SD大鼠全身BMD、BMC和骨投影面积(AREA).在SPSSforWindows统计软件上进行BMD、BMC和AREA对BW的一元直线回归,和对BW、MO的二元直线回归,并作偏相关分析等.结果:BMD、BMC和AREA与BW及MO的二元直线回归方程:BMD=0.179+0.000196BW(克)-0.000680MO(月)g/cm2,复相关系数r=0.711;BMC=3.472+0.0137BW-0.00912MOg,r=0.925;AREA=22.66+0.0302BW-0.139MOcm2,r=0.922.偏相关分析表明BMD与BW中度正相关(R=0.634),与MO弱负相关(R=-0.258);BMC与BW高度正相关(R=0.825),与MO无明显相关性(R=0.091);AREA与BW高度正相关(R=0.739),与MO弱正相关(R=0.427).结论:大鼠体重对BMD和BMC均有明显影响,月龄只对BMD有轻度影响,对BMC无明显影响.
简介:目的:研究山豆根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的机理。方法:分离正常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在细胞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50、100、200、400mg/L山豆根多糖及其配合刀豆素(5mg/L)或脂多糖(10mg/L)作用48h,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程度。细胞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50、100、200、400mg/L山豆根多糖,分别作用12h、24h、36h、48h采用Griess法测定上清液中NO的含量。结果:山豆根多糖浓度为100mg/L时显著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脾脏T、B淋巴细胞增殖;50mg/L~200mg/L的山豆根多糖与小鼠脾淋巴细胞作用24h即可显著促进细胞分泌一氧化氮。结论:山豆根多糖具有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一氧化氮的作用。
简介:目的:研究莪术醇对小鼠皮肤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四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莪术醇对B16-F10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的莪术醇对B16-F10细胞状态的影响;通过流式FITC-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莪术醇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通过间接荧光标记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莪术醇对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通过罗丹明123染色,检测不同浓度的莪术醇对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莪术醇处理B16-F10细胞24、48、72h,均可呈浓度、时间依赖性的抑制细胞增殖;显微镜观察到莪术醇可以引起细胞形态变圆,漂浮等细胞死亡现象。12.5、25、50、100μg/ml莪术醇作用48h后,诱导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9.5±3.4)%、(35.1±2.8)%、(45.9±4.1)%、(60.5±1.9)%,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诱导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百分率分别为(6.9±1.8)%、(12.4±2.1)%、(20.9±3.1)%、(29.1±3.5)%,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引起的线粒体膜电位的百分比分别为(40±1.1)%、(33.7±4.2)%、(27.3±2.5)%、(17.9±2.9)%,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莪术醇可以抑制B16-F10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其凋亡机制可能与细胞内活性氧组分的产生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阳和化岩汤与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对人表皮生长因子(HER-2)高表达型裸鼠荷瘤肿瘤及微淋巴管密度(LMVD)生成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方法:建立裸鼠荷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阳和化岩汤18g/kg组、LY2940027.5mg/kg组、LY2940027.5mg/kg+阳和化岩汤18g/kg组,药物干预4周后处死裸鼠,取出肿瘤标本及腋下淋巴结,计算抑瘤率和淋巴结转移抑制率。免疫组化法观察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Podoplanin抗体标记淋巴管内皮,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观察微淋巴管在癌灶及周围间质组织分布特点及形态学结构改变,RT-PCR法检测分析关键靶蛋白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VEGFC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阳和化岩汤18g/kg组、LY2940027.5mg/kg组、LY2940027.5mg/kg+阳和化岩汤18g/kg组抑瘤率与淋巴结转移抑制率均不同程度增加;镜下观察VEGFC与LMVD染色,对照组染色程度最高,分布密集,阳和化岩汤组、LY294002组次之,LY294002+阳和化岩汤组染色程度最浅,分布最少;各用药组均可降低PI3K、p-Akt、VEGFC的表达,阳和化岩汤组的效果不及LY294002组,LY294002+阳和化岩汤组作用最明显。结论:阳和化岩汤、LY294002能有效抑制肿瘤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与抑制PI3K/Akt通路活化及VEGFC相关。虽然阳和化岩汤组对抑制PI3K、p-Akt、VEGFC的能力不如LY294002组,但两者联用体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考察瘤果黑种草子总皂苷提取物抗炎镇痛的药效作用,为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冰醋酸致小鼠扭体、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模型,Freund’s完全佐剂致大鼠原发性、继发性关节炎损害和牛Ⅱ型胶原诱导大鼠胶原性关节炎等模型,对照观察瘤果黑种草子总皂苷提取物的抗炎、镇痛等作用。结果:瘤果黑种草子总皂苷提取物在6~24mg/kg均能能明显减少冰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均能减轻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均能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均在24mg/kg剂量的抑制率高于野木瓜片;在4.2~16.6mg/kg对完全佐剂所致大鼠原发性和继发性炎症及Ⅱ型胶原诱导的大鼠胶原性关节炎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佐剂所致大鼠原发性损害瘤果黑种草子总皂苷8.3~16.6mg/kg剂量作用均较野木瓜片组好,病理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炎性症状均有所减轻,但野木瓜片组与瘤果黑种草子总皂苷各剂量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佐剂所致大鼠继发性损害16.6mg/kg剂量组则在第25d~29d能明显减轻大鼠左后足肿胀度;胶原性关节炎16.6mg/kg剂量组左后足和右后足肿胀度在致炎后第17~26d均低于野木瓜片组。结论:瘤果黑种草子总皂苷提取物有良好的抗炎镇痛和治疗关节炎的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南蛇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鼠黑色素瘤B16BL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通过AO/EB染色法观察细胞的凋亡形态,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南蛇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可以抑制鼠黑色素瘤B16BL6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呈剂量依赖性,并且与药物作用时间呈正相关。结论:南蛇藤乙酸乙酯提取物能够抑制鼠黑色素瘤B16BL6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
简介:目的:研究魟鱼软骨多糖对小鼠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及对Laminin-5γ2、HIF-α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MTT法测定魟鱼软骨多糖不同剂量组对黑色素瘤细胞与基质之间粘附的影响,将培养的B16细胞悬液接种于C57BL/6小鼠右侧腋下部位,建立肿瘤模型。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魟鱼软骨多糖高、中、低剂量(700mg/kg、300mg/kg、100mg/kg)组、环磷酰胺(60mg/kg)组,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计算原发瘤抑制率;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Laminin-5γ2、HIF-α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Laminin-5γ2mRNA、HIF-αmRNA的表达。结果:应用魟鱼软骨多糖100、20、4、0.8mg/L,黑色素瘤细胞于基质间的粘附受到抑制,分别为16.67%、11.90%、9.52%、7.14%。小鼠原发瘤抑制率与空白对照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魟鱼软骨多糖100、300、700mg/kg和环磷酰胺组抑癌率分别为14.77%,31.48%,44.5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魟鱼软骨多糖各剂量组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Laminin-5γ2、HIF-α蛋白表达受到抑制,Laminin-5γ2、HIF-α的基因表达显著降低。结论:魟鱼软骨多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移植瘤的生长,可能与其减少肿瘤中Laminin-5γ2、HIF-α蛋白表达有关,Laminin-5γ2、HIF-α有望成为抗癌治疗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