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运用英伽登文学作品分层理论解读,指出是由声音、意义层面体现出雍容淡雅、天趣盎然之风格,形象、观念层面以"有益人心"为主旨,而作品含混蕴籍的深层次原因是支配纪昀思想准则的儒道佛冲突和整合.
简介:陈诚的东北“新政”四平战后,7月12日,陈诚以参谋总长身份到沈阳,连日召集军事会议。杜聿明因病请假,郑洞国代理长官部司令。当时,沈阳已经盛传陈诚将要主政东北,但陈本人对此不置一词。
简介:情趣与理趣──《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比较研究之一李剑锋“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用动机压倒美感。“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四卷P25)文学创作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
简介:一、别样与另类的军旅“新生代作家”《垄堆与长夜》是我最早读到的董夏青青的短篇小说,是在二0一四年,《人民文学》第八期“军旅文学专号”上,感觉不仅耳目一新,甚至可谓惊讶不已。在我的阅读与研究中,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军旅小说在放弃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学性探索后,基本上都回归到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或范畴,故事与情节、思想与主题成为作家创作的终极追求。
简介:如何认识整个亚非拉世界自格拉纳达陷落以来的悲惨遭遇?如何理解与之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殖民与掠夺?如何在资本与伪善的面具掩盖下确立对于人类历史进程应有的价值判断与道义立场?如何在殖民主义全球化的浪潮当中树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旗帜?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锤炼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立场、觉悟与热情。
简介:“焦虑”既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文学现象,在《聊斋志异》成书后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两股文言小说创作的潮流,即“模仿”与“反模仿”。两者都是“焦虑”状态下的基本反应。《聊斋志异》“传奇法以志怪”的写法促成了纪昀等人笔记体小说文体意识的觉醒和建构,作为台阁重臣与学术领袖,纪昀选择了旁观式的远离态度,即矜持态度,然而矜持之下隐然有着“模仿”与“反模仿”的痕迹。不仅如此,纪昀在创作《阅微草堂笔记》的同时,对笔记体小说进行了更深的“史”的勾索,回归儒家传统的文学审美,扩大传播途径,来对《聊斋志异》的盛行进行有意识的反拨。
简介:<正>文言短篇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是清初小说界有代表意义的两座高峰。《阅》作者纪昀出生在《聊》作者蒲松龄之后,在研读过《聊斋》后,对之表示了不满,认为它是“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可以想见《阅》是纪氏
简介:<正>一和邦额的《夜谈随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8年12月出了新的点校本,在《前言》中誉其为“上承《聊斋》,下启《阅微草堂笔记》”,“兼有《聊斋》和《阅微草堂笔记》的特点而独树一帜”,这引起了笔者兴趣,又对这儿时曾读者开卷重温,越读越感到“兼有”“独树”实在过誉,不过说《夜》
简介:客运汽车行驶在山中。这是中国的山地大省。公路与隧道连绵着视网膜上一明一暗的节奏。
简介:自古以来,文学就秉有美学和教育两大功能和价值,这是由文学的本质特性决定的。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接受者、对社会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以美的原则和方式"化大众"的意义。著名历史学家泰纳就这样说过:"一首伟大的诗、一部优美的小说、一个高尚人物的仟悔录,要比许多历史学家和他的历史著作对我们更有教益。……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就
简介:我不认识作者,也没有接受指定的阅读任务,我只是收到了一封诚恳的来信和分为上下卷的《浮途》(花城出版社)。出于好奇,翻开了《浮途》,却在不经意间进入了,先是消遣式地,终至津津有味地把一部长达七八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读完了。这是意外的收获。遂写下这些笔记和感想。
简介:<正>小引2011年4月13日,《上海壹周》刊发了一篇题为《当代法布尔记录自然笔记寻找城市博物家》的报道,称有一群"博物家"正活跃在上海这座喧嚣都市。"他们用目光、纸笔、镜头捕捉和记录身边的自然界变化,然后把这些值得注意的变化,告诉更多人。"自此,一种名为"自然笔记"的自然记录与自然书写新形式开始走进公众视野,并引起社1
简介:蒲松龄以"传奇"笔法铺陈文字,即是在形象中呈现意义。形象以其与身俱在的话语性,取代了"第二语言"必须加以阐释的话语性;若根据福柯的观点着眼,《阅微》非但不是复古,反而是唤醒"第二语言"的现代小说;纪昀质疑作为名教理论根基的宋儒理学,且不吝在文中让纲常陷入无法解决的自相矛盾;蒲松龄的"孤愤"笔墨实际上只是对社会现象与自身遭际的不满宣泄,难以企及批判所需的深刻;蒲松龄是捕捉红尘的才子,纪昀是行走人间的智者;《聊斋》热衷于描写人欲,《阅微》则重在肯定理性。
简介:与产生于大致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但因为作者的身份、地位、人生经历的不同,导致了两部小说思想文化意蕴、美学风格上的巨大差异.是一部"劝惩遣怀"之作,富于浓郁的文化气息,而是一部"孤愤"之书,表现的是强烈的"平民意识".同时,两者在美学风格上亦存在明显的差别.
偏颇·错置·不实?──古继堂著《台湾新诗发展史》初探笔记
雍容·有益人心·儒道佛整合——《阅微草堂笔记》之三层解读
内战风云:东北烽火(续五)——1945-1949大公报记者笔记
长途汽车上的笔记之三——咏史、感怀、山水诗之杂合体
情趣与理趣──《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比较研究之一
任性地涂抹苍茫辽远的命途底色——董夏青青中短篇小说批评笔记
拆散的笔记薄:百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阅读手记之一
拉丁美洲的心灵史(随笔)——读索飒《丰饶的苦难:拉丁美洲的笔记》
“矜持下的焦虑”论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心态与应对策略
爱情观更新的爬行与飞跃——《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比较之一
在颂扬和陶醉中滑坡——就《夜谈随录》三谈《聊斋》和《阅微草堂笔记》的优劣
一场城镇化运动的观察笔记(组诗)——或关于工程机械的一组变奏
一位民族教育工作者的文学笔记——诺尔乌萨《正午的山寨》序评
传统女性主义的一次无意识回归——读郭严隶长篇小说《浮途》笔记
中国大陆自然笔记的兴起——对一种创意写作新文类的近距离考察
清代文言小说之“双璧”探微——比较《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的创作笔法和价值指向
士大夫的“劝惩遣怀”之作与落魄书生的“孤愤”之书——《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