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周思小说是在中国文学经典基础上构建,它展现了中国文化多个方面.本文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解读,认为小说中存在着对中国文化神秘化和片面化,扭曲了中国经典的人物形象,并且存在着对中国文化误现.

  • 标签: 《红线》 中国文化 尼古拉斯·周思 小说 澳大利亚 文学评论
  • 简介:在后现代主义作品,现实往往被解构成为反讽对象。当代著名苏格兰作家阿拉斯代尔·格雷代表作《兰纳克:生活四部书》就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特征。这部小说以现实生活格拉斯哥为背景,将现实与虚幻混淆,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打破了传统时空概念,以独特方式解构了现实。它在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创作种种特点同时,又体现出某种统一性。本文通过对这部小说具体分析,揭示其在时空结构上后现代主义创作特点,进而探讨它为文学创作所带来启示。

  • 标签: 阿拉斯代尔·格雷 《兰纳克:生活四部书》 后现代主义 时空结构
  • 简介:在汉语语汇.“一枕黄粱”已经成为“美梦”代称,更常见,人们则把“黄粱”与“美梦”并称,是为“黄粱美梦”。以“黄粱”代指“美梦”说法本源出于“黄粱梦”典故,它借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以“世代累积”形式丰富、发展,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非常醒目的“文学母题”。就戏曲而言,最著名作品有马致远《黄粱梦》和汤显祖《邯郸记》,而马、汤二人又分别是元、明两代著名戏剧家,他们戏曲作品都代表着一个时代戏剧成就,具有反映特定时代特殊价值。所以,对这一母题进行研究,也就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 标签: 文学母题 中国古典戏曲 中国文学史 马致远 文学样式 汤显祖
  • 简介:托尼·莫里森2003年发表作品《爱》,对于我们认识其创作近期发展,思考其创作走向,都非常重要。通过分析这部作品叙述时间、故事时间,我们可以看出莫里森对历史反思指向了黑人内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叙述声音,指出多种声音之间互相弥补、对应关系,正是作家身份认同策略体现。由此,积极黑人女性形象才得以建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才得以表达。

  • 标签: 托尼·莫里森 《爱》 叙述声音 女性主体意识
  • 简介:本文解读《加西亚家女孩不再带口音》移民语言迁延所展示出文化身份变迁过程,以及语言迁延在文化身份建构中所起到重要作用。加西亚家女孩原本固化多米尼加身份受到来自美国文化、政治和移居经历冲击,进而变化、形成动态文化身份,直至最终在美国形成以杂糅为特征新身份。在语言这一领域中,这种文化身份流动与变化具体表现在与母语割裂、双语期焦虑、在接受国语言中着陆三个阶段,对应着文化身份被动改变、迷茫排斥和最终认同,反映出文化差异存在、文化对立消解、文化杂交可能、以及文化身份动态变化。

  • 标签: 茱莉亚·阿尔瓦雷斯 《加西亚家的女孩不再带口音》 语言 文化身份 语言身份
  • 简介: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是英国一位重要女作家,她对经历社会变革群体以及人们对变革做出反应格外关注,忧思共同体文化未来。论文以菲茨杰拉德早年经历、成年后《世界评论》办刊经历与撰写评论、早期创作短篇故事为研究素材,阐释她早期文学思想共同体意识,认为其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轨迹:培育小而意义重要精神共同体;重建和复兴战后英国共同体;憧憬建构一个深度共同体。

  • 标签: 菲茨杰拉德 共同体 早期文学思想
  • 简介:神话通过讲述神行为或事迹,来说明世界起源和它现存秩序.本文通过对《圣经》创世故事和北美印第安部落起源传说进行对比,来探寻两个不同文化之间差异和联系,指出Acoma故事更接近部落实际生活,而《圣经》则带有更多宗教印迹.

  • 标签: 故事 《圣经》 探寻 神话 跨文化研究 讲述
  • 简介: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无形人》中心隐喻“无形性”,是作者对美国黑人文化及其价值观长期思考结果,这一隐喻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由自然主义抗议小说,朝注重艺术美学现代小说转向。这一转向着重表现在作者对欧洲黑白二元对立神话和美国南方社会仪式解构以及作者创作祖先在场文学叙述手法运用。拉尔夫·埃利森对神话和仪式重新发现和阐释,是作者文化思想在文学创作集中体现之一,也是对20世纪30年代盛行从社会科学角度研究黑人问题有力反拨;而祖先在场文学叙述手法则有助于美国种族主义重新审视自己身份和美国文化,有助于破解“无形性”被曲解含义和真正内涵。拉尔夫·埃利森对美国文化认识和解剖,与罗兰·巴特文化思想和德里达解构思想相似,这更体现了埃利森文化研究思想和文学叙述手法独创性与超前性。

  • 标签: 拉尔夫·埃利森 神话 仪式 黑白二元对立 解构
  • 简介:在当代水墨格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走中西融合、注重形式创新现代之路,是一支不容忽视力量。建院之初,从法国归来庞薰琹等先辈致力于西方现代绘画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嫁接融合。其后力主"形式大于内容"、"中国画现代化"、"抽象美"

  • 标签: 西方现代绘画 中西融合 形式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 山水画创作 形式语言
  • 简介:清诗是唐宋诗之后又一座高峰,不仅是大江晚潮,而且是高峰落照时分绚丽晚霞,有待读者游目骋怀,倾心欣赏。

  • 标签: 清诗 宋荦 蒋士铨
  • 简介:全党贯彻十九大,脚踏实地认真抓;习总书记新思想,好比红日暖万家。

  • 标签: 三中全会 决议 总书记
  • 简介:女性形象描写,在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思想认识和艺术功力限制,女性主人公形象常显得往往不够鲜明,较少能给人以立体感。直到李清照诗词作品出现,才在攀上艺术高峰同时,成功地完成了女主人公自我形象塑造。

  • 标签: 李清照 诗词 女性形象
  • 简介:伦理本位是中国社会基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质核心"。本文从解析《喜福会》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入手,分析《喜福会》如何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进行解构,又如何在"破"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家庭伦理进行重建。

  • 标签: 家庭伦理 文化符号 解构 重建
  • 简介:<正>作家心理学研究,必须对“作家世界观矛盾”这一命题进行改造:一是把“世界观”这一哲学范畴,换成“人格”这一心理学研究成果,而剃除过去一些准心理学东西:二是对作家人格“矛盾”,进行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分析。首先把这一“矛盾”,理解为作家

  • 标签: 作家人格 生活态度 作家双重人格 作家世界观 政治倾向 作家心理
  • 简介:“中国神话”是美国华裔文学创作精神之源。本文拟从“中国神话”的人物—关羽在华裔文学文本再现入手,着重分析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在两部小说《唐老鸭》和《甘加丁之路》中体现“关羽情结”:通过“刚柔并济”关羽形象塑造,作家重新确立了华裔男子主体地位,最终实现了从“两性对立”到“两性交融、和谐共处”创作理念转变。

  • 标签: 赵健秀 “关羽情结” 主体意识
  • 简介:本文分析了露丝·尾关第二部小说《大千世界》所探讨食品政治和性别政治,认为这部小说表现为生物多样性和社会多样性而进行抗争深深地隐含在有关男权控制女性生育和性行为问题中。《大千世界》表现了企图对土豆进行遗传学控制跨国公司大佬和反对生物遗传工程食品激进份子之间紧张关系,同时彰显了两之间冲突对于生育正义、性行为问题、多样性与自由生长而言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小说故事情节展现了主流环境主义与妇女生育权倡导之间诸多鲜明结合点。

  • 标签: 露丝·尾关 跨国主义 环境正义 女性生态批评 食品
  • 简介:作为“历史编撰元小说”代表性作品之一,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女人》一书无疑体现了后现代历史想象所具有的实验性与颠覆性等特征,但与此同时,《法国中尉女人》一书及其历史观照又建立在对维多利亚时代风貌逼真而精确重现之上。本文正是基于这种双重性基础之上,聚焦于小说男主人公查尔斯·史密森自我进化历程,分析福尔斯如何从当代视角对19世纪进化主题进行重构,并将其置于存在主义语境中进行观照,从而揭示福尔斯笔下自由、自我与进化真谛。

  • 标签: 福尔斯 《法国中尉的女人》绅士 进化 存在主义 自由
  • 简介:书籍史家及文化史家认为,十八世纪英国是近代意义上印刷文化日渐进入社会日常生活历史时期。这引起了近代书写生产机制与文本文化兴起。论文从关于“情感”这个在十八世纪非常关键关于身体美学观念出发,探讨在休谟书写体系,作为主体间性情感如何契合了近代印刷文化逻辑,以及休谟在近代知识生产意识下是如何发展自己文人职业生涯。论文侧重于从物质性讨论出发,探讨近代书写机制、剧场性个体感官和知觉情感史之间关系。

  • 标签: 印刷文化情感 剧场性 休谟 十八世纪
  • 简介:《一个好邻居日记》(1983)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1919--)后期“现实主义回归”小说代表作,作品以人到中年中产阶级事业型女性简·萨默斯20世纪70年代伦敦都市生活经历为主线,着重讲述了她如何在工作之余通过与老年女性交往,尤其是与莫迪这位毕生挣扎在社会底层九旬老妪交友,逐渐改变了人生态度心路历程。本文拟从“恐老症”背后都市生活方式及其价值导向分析入手,聚焦于简·萨默斯都市越界之旅,探究作为都市边缘群体老年女性身份困境与出路,尝试揭开都市(老年)女性空间所承载伦理价值及其对西方都市主流价值观提出质疑和挑战。

  • 标签: 都市空间 恐老症 老年 女性 越界 伦理价值
  • 简介:后殖民批评将现代主义叙事视为对立话语,这种对现代主义文学狭义认知不仅割裂了现代主义文学叙事与加勒比英语文学文学关联,而且忽略了加勒比克里奥尔文化杂糅性与多元性。本文通过追溯现代主义文学叙事在加勒比民族主义与加勒比女性身份话语构建历史时期变形与衍变,揭示加勒比作家挪用现代主义文学叙事技巧跨文化叙事策略,管窥加勒比克里奥尔文化杂糅性,探究现代主义文学叙事与后殖民文学文化之间交融。

  • 标签: 加勒比英语文学 现代主义 后殖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