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姓名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的同时也是极为重要的民事权利,姓名权在本质上讲属于人格权,它经历了从身份权向人格权的演化,所处领域也从传统的公法范畴移位到私法范畴。随着我国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离开民族聚居地,融入到各地的城市生活中,与之相伴随的是部分"被认为具有独特"姓名的群众因其姓名而遭遇到了或多或少、林林总总的现实问题,为其正常的工作生活带来不便,有时甚至影响深远。本文从具体案例出发,以特定少数民族为例(文中主要涉及蒙古族、维吾尔族)思考分析少数民族姓名权保护之紧迫性、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姓名权的法律保障提出合理化建议。
简介: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在协助政府管理社会事务、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不足、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升居民社区归属感、促进社区自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北京市大兴区TGY街道和XF街道的23个社区88个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建议从四个层面助推城市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第一,从政府层面,转变政府思想观念、加大政府经费支持力度、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第二,从社工组织层面,专业社工介入助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第三,从社区层面,因地制宜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整合多种资源支持社区社会组织;第四,从社区社会组织层面,提升社区社会组织能力、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品牌管理等。
简介:1978年2月6日,这是全体电大人应当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小平同志用他如椽之笔,亲自批示建立广播电视大学。小平同志强调:“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同年12月,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指出:“要用现代化手段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这个现代化手段最好就是电视大学”。1979年1月,在小平同志领导下,国务院正式颁发文件指出:“举办电视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对于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加速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将起重大作用。”这样,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系统,就在神州大地上迅速发展壮大起来。30年来,全国建立了省级广播电视大学44所、地市级分校956所、县级工作站1875所、教学点3292个。各级广播电视大学通过卫星和互联网实现有机连结,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搭建了强大的服务平台。电大高等学历毕业生累计超过600万人,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累计超过4000万人次。2008年1月31日教育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由周济部长主持的“纪念邓小平同志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30周年暨推进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座谈会”,隆重纪念这个中国远程教育历史性事件。会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就电大的发展和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发表了重要讲话。为纪念小平同志对中国远程教育发展所作的战略性贡献,为指导我们的工作,本刊特将讲话转载如下,以飨读者。